我们天上见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导演:蒋雯丽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4:03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我们天上见:关于童年“爱”的回忆

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边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已经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却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里面的每个画面都饱含了蒋雯丽浓浓的感情,这点只要你是一个曾经有过那样相识经历的人都可以轻易的感觉的到的。小时候我也在姥姥家长大的,这点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也有一丝相同的经历,但我那会常常看到我的爸爸妈妈,而我的姥姥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这让我比电影里的小女孩多了几分热闹,但上辈人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的,当看到电影里姥爷惩罚小女孩的时候会说“说谎的孩子会被妖精吃掉脚趾头的”,我不禁会莞尔一笑,想想姥姥大约也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记忆里姥姥总是一份利利索索的小老太太的模样,姥姥爱干净,所以总给我洗衣服,夏天的衣服上总有一股淡淡的肥皂的香味。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的,偶尔地上没有活了,姥姥就会坐到炕上做起针线活,那时候我就会蜷在姥姥的脚边为姥姥把线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我会一个人藏进柜子里开始玩躲猫猫的游戏,经常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姥姥把熟睡的我从柜子里喊出来。我爱吃面条,特别是姥姥做的面条,小时候无论多晚了,只要我喊饿了,姥姥都会为我用小锅下面条吃,打个荷包蛋再撒点葱花最后再滴点香油,每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苗条吃下去的时候,姥姥就会笑着说“饿死鬼托生的啊,慢点吃慢点吃,没人和你抢的啊”。姥姥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姥姥认识很多字,我小时候认识的字和会背的唐诗都是姥姥教的,爸爸就和我说过“如果你姥姥能读几年书的话,那肯定会很不简单的”。姥姥还爱打牌,小时候经常就我们俩在家里打牌,两个人做四个人的样子打牌就这样可以打一下午,每次都是我赖皮才能赢得了姥姥。电影里姥爷和小女孩那种融洽的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还描述的,在爱之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你亲自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姥爷为她做了一切,当姥爷有一天不能动的时候,小女孩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当小女孩目送着那辆装着姥爷棺材的卡车消失在雨中时,她是不是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的时候姥爷还可以在身边,但这一次姥爷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我小的时候姥姥常和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花到你挣的钱啊,快点长大吧姥姥看着你娶媳妇”,我就会对姥姥说“我长大了就挣好多的钱,然后给姥姥买好多的好吃的”,姥姥就会在这时摸摸我的头笑笑。可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姥姥却走在一直有病在身的姥爷前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生离死别,当我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姥姥已经不能言语,为了不耽误我高三的课程姥姥在神智还清醒的时候就一再跟妈妈说不用叫我回来,当我拉着姥姥枯瘦的手时,姥姥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直到姥姥到了天上,还是没有花到我挣得一分钱。人生有太多遗憾,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了。

1、 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的故事,虽然在很多电影技巧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蒋雯丽来说,这个电影配得起优秀二字。和他的丈夫第一部电影《孔雀》比,我觉得她这次做的更好。用心更深,故事更加流畅,在镜头的调度方面也显得很顾长卫。
可能有的人会说电影的故事太散没有重点,但如果你用心的想下,你小时候的回忆是否也是散乱的无序的。关于回忆,凌乱和随心所欲反而比纯粹的剧情发展显得更加贴切。

2、 关于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老爷子朱旭表演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地步,老人艺的扎实表演功底让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上,去年的《风声》虽然只是露了一小脸,但可见老爷子依然老当益壮。和蒋雯丽的相识可能是缘于《刮痧》的情分,蒋雯丽第一次做导演老爷子就来助阵。两位小演员也十分可爱,年纪小一点的童真天性流露,那段和布娃娃说话的戏和被姥爷打手板的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大了一点的小女孩多了几分倔强和坚韧,或许蒋雯丽在她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3、 影片那种暗暗的略有些老旧的色彩和那个时代很符合,看电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回忆的情怀油然而生。电影的摄影师是林良忠先生,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尤其娴熟,几个小女孩在雨中撑伞的画面拍得如同油画般秀美。
4、 戒尺、布娃娃、伞、皮筋、老四样…太多对于童年的回忆,太多令导演沉浸的符号。只能说这是一个女人对小女孩时期的眷恋和不舍,对于姥爷的思念,没有哀伤没有哭泣,有的只是念念不忘的儿时快乐记忆。
5、 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个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

 2 )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我记得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上映的,
当时在国泰有看到它的海报,
有媒体吐槽说,清明节档期+《我们天上见》这片名,
是要索命的鬼片么?

这当然是玩笑话。
影片用简单的小女孩的记述性视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直到姥爷去世为止。
我一直在思考这片名的含义,未果。
除了最后一句台词:姥爷,我们天上见。
其实更喜欢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用了小女孩兰的名字《LAN》

片子的色彩与怀旧气氛让人一下就想到《孔雀》,
不喜欢一开头蒋雯丽的旁白,给影片蒙上了太浓重的个人传记的色彩。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去了新疆改造,
1974年时的姥爷也已经是干瘪的老头,只是精神还矍铄,身子骨还硬朗。
影片用一组组日常生活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他们的生活有多简单,简单到没有多余的可能性。
从清晨的两只白色搪瓷杯和牙膏牙刷,到自家烤的烧饼,一直到临睡前在蚊帐里捂耳朵转眼球。
姥爷经常念着来自远方的信,
聪明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俗套的伎俩,最终在片尾老人逝世时被揭穿。

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
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上山下乡光荣”“帮助贫下中农”的标语。
对时代中的小孩子来说,是尤其孤单寂寞。
很多画面中永远只有兰一个人,
撑着油纸伞走在铁路上,
蹲在与自己同岁的兰花盆栽对面喝麦乳精,你一口我一口,结果把兰花给浇死了。
因为想念父母半夜去扒火车去新疆结果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时候真希望翠绿的小镇上,能蹦出个龙猫出现在油纸伞少女的身边,
可惜蒋雯丽不是宫崎骏啊(摊手

小孩子,特别是小女孩,是很容易感到委屈的,不论哪个年代。
而且她们记仇,小时候的伤疤一辈子好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重现兰第一次练体操还有逃学的时候,
小演员是真的对着镜头扯开了嗓子嚎啕大哭,
其实能有多大的伤痛呢?但小孩子一定要让你自己知道他们难过了,
你心中的小误会,也许是他们心中的一大片阴霾。

兰一委屈就抱着娃娃躲到衣柜里,
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个梦,衣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箱子在无限的空间中陨落了。
这个梦在预示她再也不能逃了。
很快现实中的她身体就流血了。

兰跟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我们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
当姥爷一天比一天身体衰弱后她更关心:人死后又从哪里去?
当长辈都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长大,
当开始考虑守护自己的荫蔽离开自己怎么办时,
我们开始学着长大。
这当中会经历很困惑的阶段,不舍得不接受这种世间最正常不过的轮回。
其实是心里在恐惧。
除了骨肉相连的亲人谁还会愿意爱自己。
每个人都要熬过一段缺爱期。

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把片头出现过的家长里短重现了一遍,
你会发现有些镜头是重复的。
只不过镜头里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互换了位置。
兰拉起塑料帘子给已经彻底苍老的姥爷洗澡,
在姥爷当年自制的杆子上耍体操逗姥爷笑,
姥爷则变成阳光下抱着娃娃傻笑的那一个,直到坐在原地失去呼吸。

看完也不能叫伤心,
成长是件太冗长的事情了。
只是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怕还能有谁能见证你,检阅你。

 3 ) 感而不伤

    如果可以把一部电影比作一个瓶子的话,那么《我们天上见》这只瓶子中的水早已超过了它所能承载的容量。
  情感已然决堤,我甚至都不能在观影结束时灯打开的那一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而哽咽不已,泪流满面。
  
  很少有电影能让人动容至此,也许是导演处女作之故,全片毫无类型片的架子,清淡质朴、不骄不躁,以一种平和温润的气韵贯穿全场。片中亦充斥着大量意象的运用,兰花、衣柜、火车、还有,便是雨。听说这部影片原本的片名是《伞》,雨水——显然是导演表现意图中的重要一环,为全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江南多雨,淅淅沥沥从不间断地下着,而那记忆中的雨水,时而浪漫时而苦涩,时而温润时而泥泞,拼贴出一幅幅晕黄的色块,仿佛镜头也跟着一起模糊了,这样的雨水,融进了整部影片之中,润物无声。
  
  且撇开摄影和镜头不说,那个我不懂。就剧本而论,这是一部很个人的电影,80%源于导演本人的回忆,记录了那个灰暗年代里,苍老和幼小的两条生命轨迹相重合的十数年的过程。导演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女孩性格上的成长,更多的是将两个人凝练成两个符号来表达,生命的成长与衰老,生命两极的扶持与依靠。初闻片名,我便已嗅探到其中饱含着的对于死亡的隐喻,直到那小女孩稚气而又不安地问她的姥爷:“你怕死吗?”全片至此开始了一次衰老与青春的承接、生与死的转换。死亡,这个残酷的命题终于在酝酿隐忍了许久之后跃然而出。她的姥爷回答她:“不怕,天上有你的舅舅,活着时有你们,两边都是自己的亲人,又有什么好怕的呢?”直到这里,生者存于这世上,而死亡却已失去了它的可怖,余下更多的则是豁达与清明。而片头那几个写的歪歪扭扭的字,此时看来更像是一个约定,一份承诺。
  

  “我们天上见”。

  动笔之前翻看了不少他人的影评感想,有分析影片结构的,但更多的则是回忆录,通过这部影片去回忆自己的亲人的,或许这也正是导演的初衷。我本也想当作回忆录来写,无奈一瞬间涌上心头的回忆有太多太多,一时竟无从落笔。只能拙劣而粗糙地说说自己对此片的感受与解读。记忆这个载体总是感性而又杂乱,这部影片叙事结构上是较分散的,导演交待给我们的意象也非常的多,然而此片确有一种散文的气韵,以其不散之神引领全片,以真挚之情感人以肺腑,正所谓感而不伤,动情而非煽情。不同的人能在此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看到的是属于生命的传承,而母亲更多的想起自己那年迈的父亲以及文革时代曾经的点点滴滴。
  如今,处于这个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之中,我们的心灵因久久得不到净化和抚慰,变得浮躁而干涩。这样一份真挚的情感恰如春风化雨一般,用其纯净的色调洗去一丝霾色。我们都冷漠了太久,人与人之间的维系也正变得日益淡薄。而此时,再次审视《我们天上见》这五个字,是否也正诉说着对于美好,对于人性之善的追寻的一份承诺呢?
  
  我想,是的。

P.S:
前天看的电影,于深夜将感想写完,就怕忘记了最深刻的感受,现在,圆满了.

 4 ) 只有亲人的感情,可能才配得上天长地久四个字。

最近看过不少电影,主题都是讲亲情的。

《父后七日》里,儿女都来不及面对,父亲就被送上了天堂。此后的日子里,甚至都会忘记父亲已经不在了这个事实,直到某天的某个习惯,突然才发觉,不在了,就是不在了,从此以后,生活里的一大块,全都只能存放在脑子里了。

相对《父后七日》的现场感,《我们天上见》则是整个儿都放在了记忆之中。

中国有太多太多的小孩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甚至就像电影里的姑娘,父母只是一个符号般的存在,仅留几分幻想和憧憬在小孩的脑海里,让小孩去期盼,去追寻。

但亲情始终是亲情,就算父母再可恶,就算有那么多“祸害”般的父母存在,但更多的亲情,始终是血浓于水,是人类心中最大的“善”。即便这些“善”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太麻烦,却让人不能苛责,过了一段时间后,更是会发现其中没看到的好,地久天长,天长地久,回过头来,会发现只有亲人的感情,可能才配得上天长地久四个字。

电影中爷爷对孙女的爱,几乎算上的上是亲情的模范教材了,所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你只需要翻开回忆,寻找那些你的亲人们为你做过的事情,就能找到相同的感动。

就像是以前看到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睡着了,总会担心,他们是不是还活着。

细碎的情节,我就不再重复,我最想说的是,我基本算是和我奶奶长大的,爷爷外公外婆在我脑子里也都有很多很多珍贵的回忆,可我的四位老人,都还在,我从小到大从没经历过送走亲人的经历。随着我的长大,他们也渐渐老去,而我离家乡也越来越远,时常会担心没有太多时间陪他们了,最担心的还是他们去了,而我后来才知道。

 5 ) 因为平凡所以感人

其实看到片名,我们已经大概能想像出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一如潺潺流水般缓缓地叙述着,小兰和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
 “姥爷,你可怕死呀?”
 “不怕!”
 “为什么呀?”
 “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在一起,两边都是我的亲人。”
这部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毕竟大多是她自己的故事,整部看着真实、诚挚、细腻,有些细节上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年代特色,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出的那种亲情的羁绊让人感动。

 6 ) 润心细无声 —— 记《我们天上见》及其见面会

      蒋雯丽实在是太可爱啦!
      事情是这样子滴,上午下了专业课和n还有ym一起吃饭,食堂门口在卖电影票,仔细一看竟然是今天晚上大礼堂的蒋雯丽见面会!当时就觉得自己人品太好了,结果一问竟然还有第五排中间的票,可以近距离看人哦,觉得简直是人品爆发啦~(小感慨一下:还是有超级爱好比较好,人比较容易有快乐的理由)于是三个人很开心地买了三张票,而且票价只有八块而且不用排队……我们这是什么人品啊?!
      之前已经知道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在釜山电影节收到好评,获得了观众评选的最受喜爱奖,并没有太留意,连名字都不记得了。(后来得知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怪不得……)后来觉得这样很好,就是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感觉最有味道,因为感动需要冲击与触动,最好不要提前“做功课”。进入大礼堂没多久,电影就那么淡淡的开始了,一点侵略性都没有,观众们全都是淡淡地进入观影状态,但是这个过程很快。
      漫天飞雪中,姥爷和外孙女前后出门,姥爷递给外孙女一把伞,自己戴上帽子走出去,小姑娘撑着这把油纸伞,踩着前面姥爷的大脚印,就也出门了……后面,他们俩的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就是生活,最简单却最感人的生活,最单纯却最复杂的生活;我们跟着一双会发现生活的美的眼睛,于是他们的生活就像“画卷”一样带着一股浪漫气息展开了。最开始的蒋雯丽自己配的画外音娓娓道来:我小的时候特别恨自己姓蒋,因为蒋介石……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后来得知蒋雯丽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制片,心中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不是佩服她自己身兼数职,而是佩服她在整个过程中真的是怀着一颗真挚真诚的心在做这部电影~
      我是怎么看出来的?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的。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感受到的是纯净、是感恩。每一个镜头里面都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但同时保持着干净的气质,这是创作者内心怀着饱和的感情但是又对电影极度尊重的表现。这里扯一点题外话,觉得设计也是这样,很多优秀的作品极其干净简洁,其实内里也包含着设计师饱和的情感和对建筑、对空间、对光极大的尊重。这样的建筑是能够感动真正使用它的人的,而不是那些看看外观的人。回到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不到90分钟的长度,情节也极其单纯简单,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但是里面蕴含的感情通过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细节,通过丰富却又保持干净的镜头语言(不是顾长卫掌镜哦),一点一点渗透出来,滋润观众的心灵,眼泪如果流下,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是属于东方人的感情表达方式,这是在大屏幕上久久久违的真挚的情感,可以类比《入殓师》的那种情感草蛇灰线的感觉。看完它,再想想《全城热恋》《三枪拍案惊奇》那种显然缺乏诚意的电影,真是恨不得把后一种类型揉成一团扔出地球去!
      电影结束后的见面会,蒋雯丽朴素出场,怎奈气质、状态都太好,感觉超级美~看了电影已经感觉到她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感悟并且心怀感恩的人,但是听到她的几番话,还是会小吃一惊,因为真的很中肯,很真诚。和大学生们互动的时候又特别的可爱,联想到她说的:正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太急躁,有种迷茫感,所以想通过电影回到自己的童年,去找寻那些最初的美好。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共通的语言,所以大家才会都那么有共鸣,于是一不小心就被感动了。所以我不是很能接受《阿凡达》那种电影,视效再好还不是让我头晕,我看电影是为了放松为了感动不是为了刺激和难受,场面再壮观我找不到让我感动的东西,爱情确实有点打动我但是和其它爱情片有什么本质区别?
      真的希望在中国这样的电影会多起来,这种真诚的电影。果然还是最最单纯最最真挚的故事与感情最能够滋润我们略显干涸的心灵。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733a20100hk07.html

 短评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7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1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1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20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23分钟前
  • Q。
  • 推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27分钟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32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33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3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4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46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48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53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54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58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59分钟前
  • 默语生
  • 力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1小时前
  • 远近
  • 力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1小时前
  • 小海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