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战士

剧情片芬兰2017

主演:伊诺·阿霍,约翰内斯·霍洛佩宁,尤西·瓦塔宁,阿库·哈里米,Hannes,Suominen

导演:阿库·卢希米斯

 剧照

无名战士 剧照 NO.1无名战士 剧照 NO.2无名战士 剧照 NO.3无名战士 剧照 NO.4无名战士 剧照 NO.5无名战士 剧照 NO.6无名战士 剧照 NO.13无名战士 剧照 NO.14无名战士 剧照 NO.15无名战士 剧照 NO.16无名战士 剧照 NO.17无名战士 剧照 NO.18无名战士 剧照 NO.19无名战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9 20:03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1954年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在苏芬战争中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敬给所有“无名战士”的颂歌。

5星,很精彩,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看惯了帝王将相们的战争大片,阅过无数的千军万马,枪林弹雨的浩荡场面。再来看这个片子,却有一番别样的动情感触,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感极佳,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没有宏大的场面,更没有灯光爆炸特效的炫技。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还有挣扎。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无敌的勇士屠杀,有的只是新兵蛋子愚蠢的热血赴死,和老兵依靠经验与技巧的绝地求生。看多了戏剧作品,淡漠了生命的可贵,只有身在战争中,才能体会到人有多么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对于战士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两国纷争已久的苏芬战争,数百年来的恩怨,已经不能用正邪来评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在今天感受和平的我们,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无数先烈们曾经负重前行。无数战士没有留下名字,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本电影就是对无名战士的颂歌。

 2 ) 第三次翻拍

这是芬兰第三次翻拍这部电影,毕竟近代战争芬兰参与不多,但是对苏联的两次都是虽败犹荣。电影是苏芬两次战争的第二次“继续战争”的记述,所以我得先科普一下他们的第一次战争,冬季战争。苏联作为侵略者,在1939年进攻芬兰,调动54万大军,芬兰全国只有12万人应战,1比10的伤亡比例调侃由此而来,1个芬兰人顶10个苏联人。苏联22万人伤亡获得惨胜,芬兰就此在森林练兵以求反击。1941年机会来了,因为芬兰人在冬季战争的表现,希特勒觉得苏联不堪一击,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芬兰和德国一起进攻苏联,芬兰开始收复失土,电影就此开始,没有波澜壮阔,而是如实记载战争的残酷,最终1944年苏联反攻,芬兰又败了,不过苏联付出58万人的代价,芬德联军22万人,老修又是惨胜,因为深知战争的残酷,芬兰人最终选择了中立,调转枪头又干了德国人一仗后从此成为了中立国。

 3 )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得灵魂颤抖

1941年6月25日,苏联空军突然空袭了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压抑三年的芬兰正式向苏联宣战,继续战争爆发!

1941年8月31日,芬兰部队抵达维堡,宣布收复1939年失去的全部领土。

1941年10月21日,攻占苏联城市彼得罗扎沃茨克市。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兰防线。

1944年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苏芬之间的战争却鲜有人知。

可偏偏有这样一个故事,它完整讲述了苏芬“继续战争”的全过程,并且被三次翻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无名战士》

在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后,芬兰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区,其中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对此,芬兰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训练新兵等待时机收回领土。直到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看到了收复国土的机会,毫不犹豫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从历史角度来看,冬季战争里赢得国际声望的芬兰完全可以将本片拍成一部“犯我国土、虽远必诛”的热血战争片。可偏偏长达3小时的《无名战士》被拍得极为克制和冷静,这种“冷静”让人感觉太过平淡、甚至是无聊。

为了将这种“冷静”氛围营造出来,全片的色调几乎以灰暗的冷色调为主。这倒将也挺符合芬兰这个北欧国家的性格,另一方面灰暗的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战争的阴暗面。

不仅如此,客观而真实的镜头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悲壮而残酷的战争岁月里。

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犹如在眼前,

被炸瞎双眼后飙溅的鲜血、痛彻心扉的叫声,

从尸体上搜刮而来的面包拿来就直接咬一口,

即便是被运回的伤员也难逃敌方的埋伏而惨遭杀害。

作为一部描绘战争众生相的电影,《无名战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可每一个人物恰恰都是主角。

初入战场胆小怯弱的指挥官,在打了几场胜仗后意气风发;跟着战争一起成长的新兵从毫不留情地枪杀俘虏,到学会怜悯、主动把枪放到伤员的身旁,让其解脱痛苦。还有初入伍的新兵蛋子,因为没经验会抬头过高而被爆头身亡。

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了。

这个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再次入伍,经常对于上级的命令不屑一顾,不爽时更是直接破口大骂、毫不留情。

但他对战友又十分照顾,不仅细心教导刚转来的新兵如何巡逻,还冒着枪林弹雨将受伤的战友背过河。

别看人家整天一副老油条的样子,打起仗来可丝毫都不含糊。不仅握枪姿势极为实用,连清战壕的战术都十分精准高效。

明明有着一身好本事,可以在战争里建立丰功伟绩的他,却一脸不在乎:

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种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他真正在乎的是,在家中的三个儿女和即将生产的妻子。

当他终于有假期回家照顾妻儿时,还不忘一起收割家中田地里的黑麦,而这一幕是全片少有的暖色调的温馨画面。

没有真正意义主角的《无名战士》,反倒每一个人物身上独有的特点给刻画了出来。即使看完电影的我们仍旧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却能够被人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这种看似是“弱化”单一角色的讲述方式,其实是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普通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奈、悲伤,还有失去亲人、失去生活的迷茫。

这种影响其实是我们在超级英雄电影里看不到的,因为那些战斗力爆棚、能够死而复生的超级英雄更多时候考虑的不是面包,而是如何打败敌人。

或许我们在看这些超级英雄电影时会感觉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但是他们却不会告诉我们做一名光鲜的英雄背后所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即便芬兰在这场战争里占据着声誉优势,但是在《无名战士》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苏联方面大规模的军队,只有偶尔零星的几个苏联小兵还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种刻意不渲染敌方形象的做法,与去年诺兰的《敦刻尔克》颇为相似,这样做的本意是想要让观众去反思战争所来的影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而非去建立敌对情绪。

在这场战争之后芬兰选择了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即便在东西冷战时期也维持中立。这样的深远影响足以见得战争带给芬兰人民的伤痕有多么的深。

那个老兵曾一语道出了这个伤疤: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可怕的,是谁发动的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经历的人都会受难。

当老兵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中,妻子飞扑入怀、女儿眼神里的开心,我们才会明白,家是最值得去守护的东西。

文/冷子墨

 4 ) 战争不应该是喜悦的

抛开那些崇高的理想和意义,在这场战争中有的只是无数次的溃逃,被杀戮的士兵,被抛下的尸体。

在普通士兵的视角下,活着是比死去还要痛苦的事情,在枪林弹雨之中,最安全的方式是把自己埋起来,挖一个掩埋自己的战壕,或者身体紧紧贴着大地。每一次直立都让自己更接近死亡,但是不去冲锋,也只会战败。

在胜利的欢呼后是战友突然的中弹,一个个美好的爱情只是迎来更悲伤的生离死别。不要再有战争了,让我们回到家,那里有你爱的人。

 5 ) 无名战士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

 6 ) 历史概述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芬兰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苏联在这次战争中则只有防卫。 自芬兰立国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千米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通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 1939年,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苏芬战争爆发,最终以1940年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5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迁徙。 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 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23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定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 当时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了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和芬兰秘密签定了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 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 在1941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了联合作战的计划,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 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 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兰军队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交火。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 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继续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芬兰在前线布置1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和两个长枪旅,另外在波特萨莫有两个德国山地师,在萨拉有一个德国步兵师,还有一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 当时苏联在边境驻扎有10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炮兵师,还有大约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3个步兵师和一支机械化部队。750架空军战机以及700架海军战机,芬兰方面只有300架战机。 但苏联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掉部分兵力。 7月10日芬德联军攻破苏联防线,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 到9月9日,德芬联军已经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 在1941年8月份,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在5月和6月时还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 但是随着芬德联军的进攻,国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了波特萨莫港口。9月11日美国大使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9月22日,英国通过挪威大使,要求芬兰方面让所有德国军队撤出芬兰领土,芬兰军队应该撤回到冬季战争的边界,否则英国将向芬兰宣战,芬兰没有答应这个条件,12月6日在芬兰du立日这一天,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 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的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政府,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谈判始终没有成功。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兰防线,德国在芬兰不再谋求单独媾和的条件下,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 到了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 德国在爱沙尼亚战败时,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媾和,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所有德国军队必须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役中和自己以前的盟国德国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 整个战役德国、芬兰共伤亡216715人,其中阵亡或失踪58715人,受伤158000人,1500人投降。苏军共伤亡585000人,其中阵亡200000人,受伤385000人,64000人被俘。战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芬兰的中立也保证了瑞典的中立地位。 芬兰人认为和德国结盟虽然使芬兰遭受了割地的结局,但也幸运地使芬兰免遭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被苏联吞并的命运。战后芬兰的中立地位,使其在冷战的夹缝中可以同时接受东西方的援助,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

 短评

不设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个战火里成长的汉子,为贯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现一场惨烈二战史里不太引起关注的苏芬战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冬季战争)。摈弃华丽的电脑动画,回归质朴,真实到如临其境。同时还是一本战场教科书和博物馆,同类影片还有《苏芬战争》和《血战1944》。

8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只有死亡才是从战争中解脱的唯一出路。进攻时的牺牲,没有悲伤,撤退时的牺牲,更显悲壮。越到后来,每一次阵亡都深受触动,每一个年轻的生命,每一双闭不上的眼睛。

9分钟前
  • alan3396815
  • 推荐

从续战到停战。一樣是抗蘇,拍的比波蘭片好多了。

1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人如蝼蚁啊。

14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推荐

芬兰人真心认为不该打这场仗,所以才会把这个题材翻拍三次。参加冬季和后续战争的老兵显然是个象征,最后回归家乡,也是一代芬兰男子的完成或永远未完成的心结所在。芬兰这场战争才真正配得上叫卫国战争。

17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三个小时的电影加三个小时的百度百科才了解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冬季战争”和之后的这场“继续战争”。也正是芬兰在二战时期的奇妙地位,注定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影片很客观的将这场战争流水账一样的表现出来,影片也很北欧风,画面阴暗,节奏缓慢,对战争处理的异常的冷静。脸盲症发作,到了中期才分清了几个主要角色,然而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那个能征善战的老兵。虽然没有什么很热血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的残酷和无奈还是表现的十分到位。三星影片在了解历史背景后喜提四星!

19分钟前
  • 八爪
  • 推荐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但摄影处理得很好,视觉上还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24分钟前
  • 东遇西
  • 较差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你,我有妻子和孩子。

26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苏芬战争。

2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什么保家卫国,什么正义不义,最后死的还不是普通小兵!芬兰群像战争片.

32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准备去补55版和85版的电影

36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没有经过党指挥的军队,果然政治觉悟不行,像片里面这几个兵油子,在苏维埃枪毙一百回了,所以呢,党必须指挥枪,然后人民才会听X的

39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看多了苏联战争片,从德国小弟芬兰的视角来看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战争吧~ 也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但是一人灭掉50人的偷袭队,这个就更传奇了~从几个小人物的故事来表达更强烈的反战主题,打完苏联打德国,这种夹心饼干式的战争真的是无可奈何~ 打到失去信念,最后就只剩活下来的愿望了~

42分钟前
  • Quester
  • 推荐

这是一场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战争,芬兰最终站在了战败方。小国的利益永远只是大国争斗的殉葬品,至于陪着走进坟墓的人,包括贵族和平民、丈夫和父亲、新郎和处男、老兵和菜鸟。看得出导演仇视俄国人,但不知道一个老鸟干死这么老多毛子是否有这么一出,想来很是夸张……

43分钟前
  • 半逗
  • 推荐

芬兰,人性啊。

48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伟大的战争片一般都是反战的影片。角度草根又细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51分钟前
  • 马匪
  • 力荐

一部没有观影经验的战争片。芬兰军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一开战,苏军一压过来,还没真正开打,芬兰士兵就开始拔腿就撤,从头到尾都是,军官一边喊别跑,冲啊,士兵一边跑得飞快——真的是不想打仗啊。

56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刚在电影院看完,三个小时,全程没听懂,但不影响理解剧情。很好的战争片,纪念芬兰独立一百周年。

57分钟前
  • Vohn
  • 力荐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58分钟前
  • All about you
  • 力荐

不得不说,欧洲人的战争片拍得比美国人明白多了。思维的复杂化是需要时间和历史积累的。你想做英雄,我不在乎,我该趴着时趴着,该前进时前进,我们来这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1小时前
  • 纯Ju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