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内含光

剧情片美国2004

主演: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伊利亚·伍德,克斯汀·邓斯特

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剧照

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2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3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4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5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6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3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4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5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6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7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8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9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2:03

详细剧情

内向沉稳的约尔•巴瑞斯(金•凯瑞 饰)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率真随性的克莱门汀•克罗斯基(凯特•温丝莱特 饰),二人成为情侣。和普通的情侣一样,他们的日子也在甜蜜和争吵中度过。 2004年情人节前夕,当约尔精心准备好礼物,为不久前一次争吵找到克莱门汀道歉时,他惊讶地发现,克莱门汀根本都不记得他了。原来冲动的克莱门汀受不了二人交往中争吵的痛苦,到“忘情诊所”,把关于约尔的记忆删除得一干二净。 约尔无法原谅克莱门汀的任性,也无法忍受失去她的痛苦,所以他也到了“忘情诊所”,请求医生霍华德博士(汤姆•维尔金森 饰)消除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 记忆清除程序开始启动,约尔在自己的记忆中游走,他发现和克莱斯汀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无论是痛苦还是甜蜜,都弥足珍贵,他并不想忘记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但是,程序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约尔只能想尽办法把克莱斯汀藏到记忆最深的地方,那些现实中克莱斯汀本来没有出现过的时间角落,以保存这份爱情……

 长篇影评

 1 ) 爱情:甜蜜与绝望永远相随

如果有一种能消除记忆的科技,你是否愿意消除记忆中让你痛彻心肺的她或他?

**************************************


这部片子我期待了很久,据说金凯利特特去做了整容手术将脸削的瘦一点,以便可以使自己在镜头看上去忧郁些。

整部片子看了两遍,主要原因是开头比较慢,虽然两条主线清楚,可是细节部分松散,加之梦境和现实不断切换,深夜看的时候精神又不大集中,于是第二天早上又看了一遍。字幕出现的时候,我的眼角有点湿润。


金非常好,也许不是整容的原因,但是他的忧郁恰到好处。我曾经不太喜欢他,他的面具,他那部冒牌天神,他的表演一度让我觉得无聊,可是这部电影成功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乔尔的脆弱,无奈,深情被他演绎的深深触动人心。

Jim Carrey的出场,颓废、忧郁,让所有对搞笑的期待落空。他的表情敏感而茫然,萧索的晚冬,站台熙攘但形单影只,一个人喃喃低语,有种莫名的辛酸。

长达17分钟的序幕之后,片头在黑暗中姗姗而现。低回的旋律,颤抖的双手,你所不熟悉的Jim Carrey掩面呜咽、泪盈于睫,即使再铁石心肠,至此也不能不动容。


爱情永远是甜蜜与绝望相随,两个相爱的人,经历热烈的燃烧之后,渐渐趋于平淡,以至于吃饭时相对无言。然后一切结束,两个人之间的所有成为过去。此时乔尔选择了记忆消除来缓释痛苦。问题是,一个曾十分熟悉的人如果突然被从记忆中完全删除了,那么是不是真的就可以不再与这个‘陌生人’联系了呢?当一段美丽感情结束,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自己的记忆被删除?是否可以承受那些后果?


午夜,记忆清除诊所的医生开始工作。似梦似醒中,乔尔不断游走于心灵和现实间,他的回忆化为闪动的镜头,曾经的钟爱,犹豫,甜蜜,埋怨,心疼,愤怒,好与不好,爱与不爱,恨与不恨,那些并不被刻意记住的关于温暖,关于甜蜜,关于爱,关于承诺,虽然隐藏在记忆的深处,喷薄而出,拥有无穷的爆发力。彼此共同度过的五味杂陈的时光:他们的相识、他们的冒险、他们的海誓山盟、他们的鸡毛蒜皮争吵……记忆中的可蕾婷依旧是那么熟悉的味道:她的活力、她的捣蛋、她的小脾气、她的坏习惯,她的彩色头发,她的花纹小内裤……乔尔在机器的刺激下,幸福、同时也是痛苦地挣扎在美好而辛酸的记忆当中:难道把克蕾婷在生活中的痕迹全都毁灭,清理出大脑,就真的就可以忘记?


硬性遗忘,就像用刚削好的铅笔在纸上狠命的留下铅印后再狠命的用橡皮擦去一样,可惜,留的时候太用劲,擦的时候即便是弄破了纸也不可能无影无踪。乔尔终于明白:“You can erase someone from your mind. Getting them out of your heart is another story”


“我要留住这段记忆”的声音驱使着乔尔奋力奔跑,与“洗脑机”抢夺着残存的断片。在查理士河美丽的冰面上,乔尔终于觉醒,呼唤着渐渐远去的女友。这两个在现实中的冤家,似乎在各自的记忆中找到了坦诚心灵、沟通彼此的方法。


感谢上帝让人拥有记忆的能力。不管是悲伤的,尴尬的,愉快的,还是不重要的记忆,只要还拥有着,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多年后想起,它们都会变得珍贵。

********************************************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片名摘取了Alexander Pope蒲伯的长诗Eloisa to Abelard,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

"纯洁无瑕的人是多么的幸福呀

遗忘世界的人,世界也把他遗忘

无瑕心灵中的阳光永恒灿烂

每一个祈求都被接受,每一个愿望都得以实现"

---------------- Alexander Pope

 2 ) Eternal Sunshine

我再次把这电影看一遍并非仅仅因为上次看的是SCR实在不清楚,更是因为昨天看到了ilyagram的《大象从不遗忘》以后深感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实在是过多地看了字幕而遗忘了剧情。

每部电影对不同的观众都有不同的启示,对我而言,ETERNAL SUNSHINE讲述的是人们对于遗忘以及面对的故事。当你想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来抹除生活的片段,会成功吗?即使成功,就一了百了了吗?我以前并没有看过CHARLIE KAUFMAN的电影,但是在电影中,我相信他并非认为我们可以靠自己所发明的仪器来删除我们自己的记忆。这个比喻就好象大力士无法把自己举起来。更为可笑的是,在删除之前还要靠回忆往昔的物品来给记忆“定位”,这难道又不是另一种的记忆了吗?

即使把那种种的不快、尴尬、愤怒、不甘都删除了,世界就重新明亮了起来么?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重新开始罢了。而且,很抱歉的是,遗忘女神在这里提醒你们,你们所面对的仍然是以前所逃避的种种。甚至,要在更直接的场合下。也就是说这世界上并不存在解千愁的灵丹妙药,只有面对问题的症结,才是通往快乐的唯一途径。

电影中引用 Alexander Pope 的 Eloisa to Abelard ,描述十二世纪法国神学家阿伯拉和他的学生相思而不得相恋的哀怨故事,其中一句就是本片的片名,根据黄香瑶的说法,意指“ 只有擺脫記憶、不再牽掛,這個斑駁的心靈才能得到救贖 ”。在电影中,当MARY说出这句诗句的时候,HORWARD医生却痛苦地不愿意回想起以前的种种,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所以电影的最后JOEL终于能够摆脱了过去,但这一切并没有完,生活还要继续,他不是神学家,也不用献身于上帝,更没有为爱所舍弃。所以他可以继续下去。

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它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你不堪让人看到的片段拿出来放在你面前,而非单纯讲述一个关于失忆的科幻故事。特别是当你想把某人从心中抹去的那个过程,那痛苦与矛盾,恰恰和先前对因为爱情的鄙陋而形成的苦涩交织在一起,让人欲说还休。就好象在现实的生活一样,你怨恨他,想忘记他,却又欲罢不能,这难道不就是爱情的魔力吗?

所以我们能够从这里看到太多。

下面是引用诗句的翻译,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那酸楚和无望。

 聖潔女神的命運是何等幸福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遺忘世界,被世界遺忘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無瑕的心靈散發永恆的陽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接納每一個祈禱,捨棄每一個願望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原文地址:http://makzhou.blogbus.com/logs/2005/02/1013502.html

部分格式无法复制,请见谅

 3 ) 全景观看这部电影的点点滴滴。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这一部影片,是带有科幻色彩的爱情影片,同样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剧情片。说它是爱情片,是因为它是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说它是科幻片,是因为它是以“修改记忆”这一尚未揭示的科学原理为基本依据,加以想象,在营造的幻想虚拟世界中展现某一戏剧事件的影片。 大范围的类型电影的分析相信有相当多的范文了,这里我主要就影片中的各种爱情类型,科幻技术在本片带来的哲学思考和细节方面的问题分析影片,在查理.考夫曼编写的极富想象力的剧本和米揭尔.甘德瑞巧妙的蒙太奇中留意影片带给我们的容易被忽视的信息。 影片中的愛情元素 不管从哪一方面分析,这部影片都可以算是一步爱情片。在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爱情的元素在其中。这么多种类的爱情加起来,使这部影片中讲述的爱情十分的丰满和生活化。 Joel Barish & Clementine Kruzynski Joel是一个怯懦,敏感,平庸的三点一线生活的普通男人,Clem热情,与众不同,善变。他们两个性格迥异,可是人们往往会被跟自己特质不同的人吸引。可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一起生活,注定会产生无数摩擦和分歧。像世界上大部分的爱情,人与人总会相爱,相爱导致长期的相处,长期的相处导致相互了解,相互了解导致优点的最小化和缺点的最大化,然后导致一方或双方对彼此的厌烦,最后分手或者采取消极的冷淡态度。但是在双方在分开会,很多过往都变得很美好。然后懂得珍惜。 他们最后一段话很可以表现这种状态: Clementine:I’m not a concept, just a fucked-up girl looking for peace of mind. I’m not perfect. Joel:I can’t see anything that I don’t like about you right now. Clementine:But you will. You know. You will think of things. I’ll get bored of you and feel trapped, because that’s what happens with me. Joel:Okay. Clementine:(停顿了一会)Okay. Clem哭,然后却破涕而笑。 人们始终对爱情存有美好的期望,总会相信下一个是“对的人”,这几乎是所有爱情的范式。 Howard Mierzwiak & Mary Svevo 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伦理”成分的话,应该就体现在这一对的身上了。Mary和Howard在Joel的屋子内有一段对话,Mary给Howard念了一首影片中称为“出自亚历山大宗教”的诗句"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算是点题了,我一直觉得,编剧是有意让Mary来点题的,因为这一对的戏剧性甚至比主角更强烈。而这首长诗所讲述的故事也别有所指。Alexander Pope的这首诗描述的是十二世纪法国神学家阿伯拉和他的学生相思而不得相恋的故事。Mary说“觉得这句比较合适”,是的,不仅合适影片中的故事,也符合了对于修改记忆这项技术的讽刺,更体现了人的感情的不可逆性,实在非常微妙。 Mary对Howard的感情糅杂着对他的崇敬,很多细节都可以体现。像Mary很爱说警句,她对Stan说“相信有一天,Howard的话也会被记载在那上面。”以及她希望在他面前保持清醒,聪明的样子。其实像这一类的感情,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常见的。而当Howard的夫人对她说“你受骗了,你成功过”,才把编剧对待影片中这项技术的态度体现的淋漓尽致。 Patrick & Clementine Kruzynski Patrick在跟Clem的这段“感情”中,请注意,我把感情打了引号,应该说他们的感情根本算不上爱情。Patrick太年轻,可以说还不知道怎么去谈恋爱,所以对于Clem,他是带有“征服欲”的,有一个细节,他称Clem为“老女人”,他对Clem的喜欢,更多的希望体现他的力量。Clem是一个他无法驾驭的女人,所以他一直在学习Joel的方式对待她,希望能得到她的心。到最后,他对于Clem更多的是依赖,不希望她离开他而去。所以总得来说,Patrick对待爱情上,还是一个孩子,太过幼稚,也太过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当然,像Patrick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一抓一大把,尤其在学生群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Stan Fink & Mary Svevo 我一直认为Stan是一个比Joel更为内向的人,他代表了大多数“喜欢但是说不出口”的人,他也一直在等待,等待对方可以发现自己的好从而爱上自己。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体现,比如他总会刻意出现在Mary面前,他在Howard来之后默默离开,前者是他希望更多的引起Mary的注意,后者是希望自己的做法不会引起她的讨厌,所以不管如何来看,在爱情双方中,Stan都是比较被动的一方。最后他拿着她的包去找她,终于对她表白,却在一个相当不合适的时间,这简直是重现了非常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剧目的桥段。 Howard Mierzwiak & Hollis 我觉得编剧的巧妙,是在整个不超出四天的事件中,影射了非常多人物的爱情路线,而最巧妙的,我觉得就是这一对夫妻。 Hollis的出场不过五分钟的时间,台词不出五句话,却把这对夫妻曾经的裂痕,解释,承诺,和解等等过去交待清楚。 现实社会中有太多这样的夫妻,他们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Rob Eakin & Carrie 这对夫妇影片中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生活状态还是很鲜明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他们因为Joel的事情吵架,一个是在去Montauk游玩的时候,Carrie要帮Rob搬遥控飞机,Rob把它当宝贝,不要Carrie搬。由此也可以见他们的生活,Rob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也许正是这些当初才吸引了Carrie,但最后却变成了Carrie必须忍受的东西,这在现实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时间是Carrie妥协,他们的生活我想肯定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夫妻的生活。 Joel Barish & Naomi 在影片中Naomi没有出现过,但是通过Joel的话语和他的状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模式,两个字,将就。Joel说:“也许我该回去找Naomi,She is nice,nice is good。”这种状态很像现在的许多同居男女,他们一直很犹豫,对于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的生活,都是能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 另外,其实Joel和Clem在餐厅吃饭那一段,被Joel称为“The dinning dead”的那对夫妻,也是大多数夫妻生活的状态。对于生活的消极冷淡状态,一如死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影片虽然被称为所谓的“后现代电影”,却让人感觉很真实的原因,就在于编剧和导演的洞察力,把各种人群的生活状态点意的入木三分。使得影片中的情感非常的丰富和多元。 影片中的科幻元素 其实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一部“哲学片”,因为查理.卡夫曼用“修改记忆”这一套路让科学于人性进行了一次隐晦的对抗。在电影中把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用形象感人的表达出来,因果,轮回,潜意识等等等等都在影片中有空前圆满的表现。所以它给我在哲学上的震撼甚至超过了爱情。 因为加入了科幻这一元素,使得导演可以更好的利用蒙太奇表现Joel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所有故事被设定在人的“记忆”中发生,剧情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之中,镜头凌乱,抖动,画面琐碎,片断......几乎是没有什么场面有头有尾。但是观众却没有丝毫觉得智利破碎,相反,整个剧情几乎是一气呵成。让我不禁想起很多“意识流”的电影,不同的是,大部分意识流电影的叙事只有“意识”本身是清晰的,而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甚至把“意识”都肢解了,不仅不能通过它构建情节,甚至在颠覆任何情节的完整性。但是观众却正是被这样混乱的“意识”抓紧。如果说大部分的意识流电影接近于“反思的”意识,这部电影却是情绪式的“前反思的”意识。 相信这部影片的重点决不在“人的心灵一定会战胜科学技术”这类主题上,更多的是让我们透过这个技术所带来的后果直面感情。是硬性的把自己的感情过程推到自己的面前。看到自己的感动,荒谬,自私等等。而电影的高明在于它只做陈述,却不下任何结论,每一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观点,而这部影片就像把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的感情剖开,更加反省自己的生活与爱情观。 细节 结构 相信大部分人觉得很混乱是因为影片结构的原因,前面长达17分钟的一个序幕后,才是故事的开始,可是细心注意,就会发现,影片中有相当多的细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顺序。 1. 在17分钟后字幕才出现,代表了前17分钟只是一个交待,而这17分钟中也是Joel喃喃自语的片断,也指示了故事的结构。 2. 序幕之后,看到Joel悲伤的面孔,细心看就发现,他的太阳穴部分有黑色记号笔的印记。这里就应该是他从LACUNA INC公司回来之后的那夜,也就是他即将删除记忆之前。 3. 在清除记忆的过程中,有红光闪烁了一两下,之后就可以看到Joel可以听见工作人员说话的声音,并且他走入了自己的记忆之中。在现实中就可以看到Patrick手忙脚乱的弄仪器。这就指明了可能是某些技术原因导致了一些失误,使得Joel从自己的意识中走了出来,这也就使之后他在记忆之中观看了自己和Clem的点点滴滴之后渐渐后悔,甚至带着脑海中的Clem逃窜合理化了。 4. 修改记忆的过程是由最近到与Clem的第一次相遇,在脑海中是一个倒叙的样子,把这些东西再理一遍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恋爱过程和所有的矛盾。 5. 因为所有的都是Joel脑海中的意识,所以总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是为什么Clem有了自己意识并且帮助他想办法,因为在Joel的脑海中有强烈的潜意识希望她的原谅,其中在火车站那一段,他很委屈的对Clem说是她先要删除他他才会这样做的可以看出这点。 6. Joel带着Clem进入他自己最羞耻的记忆中,这其实也是他们之间的矛盾点之一,Clem怪他对自己不够真实,说她把什么丢人的事情都给他说,他却总对她有所保留,而在这次“逃亡”中,他却对她非常坦白,这也可以预示他跟她的再次相遇将会解决这一矛盾。 7. 在意识删除前的最后,Clem对他说让他再次回到蒙太克,这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潜意识,所以用了很大的回音效果,之后就猛的掐断。这也是可以解释为什么Joel会无缘无故的违背自己的个性去到了蒙太克。 色调 在这之前,我要再次说一下题目。Spotless是“无瑕的”,但是拆开来看,spot是“点”, spotless是“没有点的”。在给Joel编辑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影片中所说的记忆“情节点”,也算又一次的点题。spotless mind就是被删除的爱情记忆。 Eternal sunshine,永恒阳光。对于Joel这样一个生活平凡的男人来说,Clem无疑是他的阳光一般改变了他的生活。影片中他自己也说“她把别人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充满魔力,奇幻,美丽。”所以,影片中用很多色调点名了这“一抹橙色阳光”。 前17分钟,画面的整体色调都是充满忧郁色彩的蓝色,灰色,黑色。不论是海,火车,还是Joel本身。知道身穿橙色衣服的Clem的出现,到后来的他们在火车上的谈话,色调开始慢慢出现了暖色,并且有了阳光。 之后画面又陷入了黑暗和冰冷,Clem始终带有暖色的装扮凸现了出来。 最后反复出现的蒙太克的海,色调也不相同,最后一场应该是最为明朗的,感觉却没有在意识中出现的那一场冰冷。 关于其他的一些 1. 影片中专门提到了蒙太克的沙滩,Joel说沙子不过是些细小的石头。沙子常常被隐喻为流逝,不论的记忆,还是感情。 2. 火车。火车被代表了时间的消逝。而在意识的最后,Joel在那个屯满沙子的汽车中,周围的景物尽是于Clem的记忆,仿佛在倒退一般,也在流逝,他却无能为力。这也是充满寓意的。 3. 有Clem名字的那首歌我反复听了一下,是“Oh,my daring, oh, my darling, oh, my darling, Clementine。 You were lost and gone forever, dreadful sorry Clementine。”仔细看看歌词,其实也有意味的。 4. 影片的主题曲是Beck演唱的《Everybody's got to learn sometime》,The Korgis的原唱,本是80年代的热门流行曲,在Beck的重新演绎下,有了一种沧桑味道。而歌词的意思跟影片的主题非常接近。 在网上有很多人把这部影片奉为自己的经典,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细心看的电影,是关于爱情的记忆,也是关于成长的记忆。这部片子让我感动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真实,不避讳任何私密的心理隐伤,也敢于直面人的软弱面。饱含生活细节的画面,就像在解读自己的生活一般。那些美好以及伤害,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学习的东西。 “Change your heart Look around you Change your heart It will astound you I need your lovin’ Like the sunshine Change your heart Look around you Change your heart Will astound you I need your lovin’ Like the sunshine I need your lovin’ Like the sunshine Everybody's gotta learn sometime Everybody's gotta learn sometime Everybody's gotta learn sometime”

 4 ) 诗情记忆和格式化生存

很长时间之内,我都没有发觉这是一部Jim Carrey的电影。因为我所知道的关于Jim Carrey的非纯搞笑片仅限于《True man Show(楚门的世界)》,并且那部广受好评的电影事实上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关注,对我来说,其间包含的哲学视域尚不及《Matrix(骇客帝国)》,虽然两者都制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虚拟世界。
其实原本我是失望的,在看到一个非常唯美的开头之后,居然出现了“记忆格式化”这样的情节之时,心底不禁开始叹息……我常说我不喜欢非现实主义的电影,无论是科幻片还是神鬼片,但问题并不在于其“非现实”。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意味着: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客观(这里判断是否客观的标准是“距离当下的现实有多远”)地表达一段历史,事实上任何一种特定的历史表达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当下的理论眼界(观点)中。任何完全脱离当下的表达不仅是没有意义的,更是无从想象的。因此,虽然鬼或者外星人是世界上最容易画的东西,但每一个被画出来的鬼或外星人身上我们毫无例外都能看到地球生命体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题材的电影并非是出自子虚乌有,相反,它一样来自于最真的现实。
然而,恰恰因为这样,非现实主义作品的共同困境在于:一方面借以表达故事的素材脱离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表达出虚幻的素材同现实世界的关联,并且,素材越是奇诡,其象征意味就越是浓厚,而对应现实世界的符号化倾向就越严重。相反,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好作品反倒不容易让人分辨出其现实性落实于何处,因为现实生活总是相我们呈现出未伏先起的延续性和枝繁叶茂的关联性。

“记忆格式化”,毫无疑问,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非常诡异的素材。影片并未就这项技术的内在原理或者说“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进行讨论,这并非某种疏忽,试想当一颗名叫“维生素”的药片被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像《Matrix》中的主人公面对红蓝小药丸时一样,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却并不追问其背后的生理学或营养学的原理——这正是技术原则的力量体现,它让有待证明的事物成为我们无须考察便接受下来的前提。在影片中,记忆格式化的程序是这样的:被记忆格式化者(情感疾病的患者)带来所有能够唤起他相关记忆的物品,然后坐在仪器上(不用说脑袋上满是不知所谓的电线),随着这些物品逐一被展示,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相应的大脑兴奋点,然后电脑操作员(消除记忆之患的医生)分析所有的兴奋点并制作出一张“记忆地图”,制作完成之后,医生就可以将关于某个特定对象的记忆全部抹去。其实不必我提示,你一定看到了上文所述的象征关系——所谓“记忆格式化”,无非就是将人的记忆还原为大脑的物理因素(比如电波或信号),然后运用某种“先进的科技”来对这些物理因素进行消除或重组。
如果上述的内容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全部,那么它就不会令我如此欲罢不能了。很明显,在这部作品看来,作为技术的“记忆格式化”根本就是一个幌子。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影片本身吧!

Jim Carrey有一天突然发现他的女友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尽管事实上之前他同那个女孩的感情已经几乎破裂,也就是说两人间看上去已经互相厌憎,但是Jim Carrey还是对女友抹去了同自己相关的记忆这个举动感到愤怒。于是,他一气之下也去做“记忆格式化”。
起先Jim Carrey一心一意地坐在仪器中,听任那些记忆一一被抹去,慢慢地,他进入了昏迷状态,电影画面随即开始变得混乱和破碎……由于记忆格式化的过程是由近即远的,于是,Jim Carrey依次出现在记忆的那些相关的角落,画面中他和那个女孩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先是各种情形下的争吵、埋怨……Jim Carrey很快地走过场,画面倒退,真实与幻想不时重叠又不时分离……应该说,影片的这个部分是最为沉闷和莫名其妙的,那些没有情节的情节,那些所谓镜头的镜头,好象都没有什么关系,观众只是机械地坐在屏幕前,等待到底会是怎么回事。
导演没有让这种等待成空,并且,更重要的是:导演更没有让这种等待最终指向一个符号般明确对应的结果。我发现自己上当了——从一开始我们便进入了Jim Carrey的意识,事实上整个影片的主体正是在Jim Carrey的意识中发生的。然而这与《Matrix》中主人公意识虚构的世界又有所不同,因为,作为“记忆”的“意识”并非“纯粹意识”,它总是指向“纯粹意识”之外的“感性生活”。因此,亦幻亦真正是我们记忆的本质特征。
于是我开始渐渐领会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

或许,对更多的人们而言,并非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是更接近于从前历史学的铁律“凡发生的必真实,凡真实的必唯一”,而那个“唯一”的历史已然过去,我们对之已无能为力。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确乎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争论的双方对共同经历的过去各执一词,谁都认定自己的话更符合那个“唯一的历史”。于是,正如笛卡尔开始怀疑感觉一样,我们开始怀疑“记忆”。然而进一步的考证却往往无法还我们以“真相”,若涉及的是“物理事实”(比如“你昨天上午在办公室”)还好办些,一旦涉及的是“情感”,呃,“情感”真的存在那样一个“真相”吗?我究竟有没有爱过你——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他又能毫不困难地肯定下来吗?
显然我们的主人公Jim Carrey一开始并不清楚地明白这一点,直到有一幕:Jim Carrey和女孩在街头行走,其间又发生争执了。女孩掉头就走,Jim Carrey起初站在原地,可是望着女孩越来越远的背影,他紧追上几步,然后大喊:“我明天就会忘了你的!”背影无动于衷,那条街口在渐渐消失,Jim Carrey于是又再追上去几步(他已经换了好几个方向去追那个背影),继续大喊:“是你先删除我的!是你先不要我!”转过N次之后,Jim Carrey发现在哪个街口都再也追赶不上女孩的背影了,他便忽然陷入了某种恐慌之中……
直到这一幕,电影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其实并没有什么真的不一样,画面依然零乱,情节依然不知所云,但是,的确有什么开始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原先的那份记忆,Jim Carrey越来越象是个局外人,他越是想看清楚,画面就消逝得越快,并且,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根本就是原先出现过的镜头(那曾经令人想掉头不顾的厌恶的记忆),但此时却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底色。而伤感,我们知道,通常意味着某种怀旧和留恋。

终于,Jim Carrey意识到:明天醒来,这一切就不复存在了,无论他将此定义为悲伤还是幸福,都将不存在了。于是他睁大了惊恐无助的眼睛,失声喊道:“他们要把你从我记忆里删去!”一旦意识到这一点,Jim Carrey立即开始了他的挽救行动,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令自己苏醒,可是他正陷入药物作用下的深度昏迷,因此在“物理上”无能为力。于是他只能在“意识”中拉着女孩四处躲藏,企图能够幸免,可是他的藏身之处一一被发现,然后删去。“至少让我保留这一段吧……”Jim Carrey哀求。无济于事。他依然看到记忆背景中火车站的人群一个接一个地消失,道路两旁的栅栏一根接一根地抹去……
Jim Carrey身边的女孩先是迷惑不解地问:“你这究竟是要把我拖到哪里去?”Jim Carrey来不及解释,只是四处狂奔。后来,女孩总算大致弄明白了,于是嗔怪了一句,Jim Carrey转身指着女孩道:“You did it first!”“Oh……”女孩似乎认命了,但是当Jim Carrey疲于奔命的时候,女孩更象是在开玩笑,开那些我们在炽热的恋情中常开的玩笑……她甚至出主意说,你把我藏到其他地方去吧!于是Jim Carrey奔回到他的童年的记忆,将女孩藏起来,这让那些医生颇为忙乱了一阵子:“他竟然跑出了地图!”程序员瞪大了眼睛。可是高手出马还是将Jim Carrey抓了回来。女孩又出主意说:“藏在那些你终身难忘的记忆中!”“终身难忘?”Jim Carrey迷惑道。“是的,”女孩更像是在恶作剧而不像在生死逃亡,“比如受辱的记忆中!”于是,Jim Carrey又带女孩回到那些人生中极度难堪的场景之中,比如在自慰的时候被母亲撞见……看到这里我很想笑,Jim Carrey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幽默感,可是,我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我们都知道,那只是Jim Carrey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想象,一种对不可幸免的结局的最后的挣扎。
如果这种不可幸免不是出现在Jim Carrey的想象中,或者,不是出现在电影的虚构中,那么,它就会拥有另一个名字:命运。在现实世界里,让我们极尽所能却无法挽回的,并非某种“物理原因”,而恰恰是感情的性质本身。

很明显,Jim Carrey的所有努力还是失败了。记忆按照既定的进程无可挽回地回到了他与女孩相识的那一幕——那一幕的场景正是开头出现的画面。看到这里,观众仿佛突然明白到什么了。
女孩怯生生地问:“接下来怎么办?(Now what?)”
Jim Carrey耸了耸肩,“顺其自然吧。”那一抹笑容无限凄凉。那是Jim Carrey么?
他们后来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那是因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让我们将自己沉浸到最后的那一幕中去吧!那是这部凌乱动荡的电影中最静止的画面——
静静的大海,静静的白色沙滩,静静的两个人,女孩和Jim Carrey。而当Jim Carrey对他的女孩说着什么的时候,背后的海边别墅就如同布景一般无声地坍塌下来,其情形宛如世界末日。
是的,末日,纵然波涛汹涌,纵然世界沦陷,可那一刻,Jim Carrey和他的女孩是完全静止的——他们已站在“物理的”时间之外。在这样的时刻,与其说发生于“物理时间”中的是“唯一的历史”,不如说这幅从未存在过的画面才是“最终的真相”。
也正由此看来,将片名中的“Spotless Mind”翻译为“无瑕心灵”是有迷惑性的,Spotless在这里原本对应的是记忆地图的“去点”技术,而使用“Mind”而非“Brain”则恰恰透露了影片的用意——记忆非关大脑的“物理因素”,而是“心灵”的作用。然而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在西文中,“Mind”所代表的是“主观的心灵”,因此这就带给人一种同Jim Carrey一样的幻想,好像留住这份记忆是主观的自由意志可以操作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看到,Jim Carrey失败了,个人自由意志并非是我们所期望的“Eternal Sunshine”。

Love才是Eternal Sunshine。令Jim Carrey找回记忆的并不是他自己或者那个心存报复的操作员,而是他与女孩的最后约定。这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约定,仿佛Jim Carrey的意识流超越了其“载体”而改变了现实一般,不,不是那样。真正发生的是,通过对“记忆地图”的消除,Jim Carrey恰恰看到了此前被遮蔽的“真相”:他和女孩一直深爱着彼此!那才是他们虽然彼此争吵和厌恶却仍旧不愿意放弃关于彼此的记忆的根本原因。
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半部影片就会发现,虽然整个剧情都处于一种迷幻一般的氛围之中,镜头零乱、抖动,画面琐碎、片断……几乎没有什么场面是有头有尾的,但坐在屏幕前的我却丝毫没有觉得支离破碎,相反,全剧可谓是一气呵成。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电影,不是么?以往意识流的叙事至少其“意识”本身是明晰的,但是这部电影中的“意识”却是肢解和混乱的,不仅不能由此建构情节,而且反过来在颠覆任何情节的完整性,你甚至分辨不出哪一段是真实的回忆,而哪一段则是出自想象或者迷幻。然而,只要仔细考察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真实的记忆正是如此,难道我们不正是在不断的成长中收获了不同的领悟,从而过去在我们眼中才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来的吗?这样说来,我们的记忆不但不是建构性的,而更像是解构性的,因而追求那个已经过去的“唯一的历史”根本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只有处于当下领会中的过去(也即克罗齐所说的“当代史”)才是我们所可能拥有的“真相”。那种明晰的可以被制作成“记忆地图”的,因而也可以被格式化的所谓“记忆”,只是我们在某一特定阶段赋予“过去”的某一种特定的领会,这种领会原本是我们情感的创造物,但却反过来通过固化我们的记忆而抹杀了鲜活的情感。在Jim Carrey这份记忆中固化的点被一一擦除后,生存情感的源始的真相却恰恰呈现了出来。

现在我们看到了,“记忆格式化”不过是一个幌子,“是否真的能实现这样一种技术”是个不智的问题。因为在事实上进行着“记忆重组”的并非程序员而是主人公自己,通过这种固化的点的“再现”和“消解”,他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的“再认识”,也即从这个固化的自我身上撕下一层又一层的遮蔽,从而越来越真实地窥见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不算是如何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因其形式而得名,也不因其即便是幻想也必然具有的现实性的内容而得名,作为现实主义的判决标志的是作品是否消解了作为“记忆地图”的意识同生存情感之间的简单的符号对应关系,从而我们没有了将其作为知识或规律来对待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相对于程序员的“格式化”来说,主人公的“记忆重组”与其说是前者的对应项,不如说是对前者的解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不仅仅是符号化的,甚至是数字化的,有许多人在争论着诸如“当今的技术是否能够将一场交响乐的演奏数字化为一盘CD而没有损失”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我们只需问问自己:若是我们听CD真的可以代替听现场,那么我们制作CD的目的到底是保存过去还是丢掉过去?进而追问:当我们回想起亲身经历的那些爱情,在多年以后,它究竟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刺痛或者纠结着我们?究竟是因为它已然过去,还是它事实上从未过去?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大师的诠释吧。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男主人公托马斯同许多女人有过数不清的风流事,事后他保留下那些女人在性爱过程中的标志性特点,然后随即放在了一边,开始他新的性冒险。然而有一天他遭遇从前有过一夜情的那个娇小的女人,听到对方对当初那一夜的描述,这个描述却令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个女人说到了那一晚的风暴、窗帘的飘起和地毯的颜色等等,这些托马斯却早已忘记,于是他感到,面对这个脸上带着迷醉般神情的小女人,他自己好像是当初并不在场的无关者。他说:那些描述中的美好对他而言,仿佛从未发生。
我们说,这里并没有他们二人所谓“共同经历的过去”,当托马斯保存好那个性爱的特点时,他已将那个娇小的女人贴上了标签(符号)放进了抽屉里,因而他不该对自己的遗忘感到任何惊奇。相反,女人倒是动了真情,正是在这种情感中,她记得那一夜的许多看似无关的事情,然而海子告诉我们:“你在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你在中午饮马/在一枝青桠下稍立片刻/也和她有关/你在暮色中/坐在屋子里不动/也是与她有关/你不要不承认(《房屋》)。”其中的关联,并非记忆的规律性关联,而是是情感性的关联,因而在这种关联中呈现的人和事物方才不能替代。例如商店里出售的耳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一旦你的恋人买下来送给了你,这一个虽然依旧是商店里的那一个,但它却是无法替代的,让它无法取代的不是它自身的属性,而是情感性的关联。
可见,对托马斯而言,那个女人不过是一类人的标本,是可以取代的,但反过来,对那个女人来说,托马斯乃至那一夜,是无法取代的。他们从未共同在场,因为在场非关物理的同时性,而在于是否建立起情感的关联。显然托马斯并没有经过什么“记忆格式化”就免于痛苦,而对于那个女人来说,若是她哪天觉得有了“记忆格式化”的必要,那她从这一行动中证实的恰恰是她对托马斯的情感关联本身。

米兰•昆德拉为那个女人的描述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诗情记忆”。这种记忆本身就是选择性的,就像我们习惯于从千万张脸孔中选择出特别的一张来纪念一样。但这种选择并非托马斯的遗忘,并非“缺少了什么的过去”,因而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事物去唤起或者证实。也正是因此,我们懂得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记忆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件美好的礼物,那么遗忘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件更好的礼物。也正是因此,我们明白了世界上本不存在我们记忆之外的过去,正如也不存在没有了那些过去的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情记忆是我们真实的历史,而“记忆格式化”并非技术,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它同“灵肉分离”一样,不过是技术时代的一种“诗意错觉”罢了。

 5 ) 爱情哲学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短片广告是在一部普通电影开始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扮成科学家的样子,在充满试管烧瓶和电子仪器的实验室里面对屏幕说:想像一天,你的生活将变成完美。想像一天,现代科技的发展能够消除生活里一切不完美的片断。想像一天,生活中不再有悲伤绝望,生命永远阳光灿烂。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多么奇怪的广告!说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宣传什么产品。”

真正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前面半个多小时我的反应就跟对短片广告的反应差不多: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嘛!

所以当金·凯利饰演的男主人公约尔发现自己的前女朋友,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克俪门泰通过这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把痛苦的记忆,把关于他的一切记忆从头脑中抹去之后,自己也决定进行同样的手术把克俪门泰从记忆中消除的时候,我那种恍然大悟的解脱,简直是醍醐灌顶,简直比被最最智慧的老和尚当头给我一棒喝还要过瘾。我恨不得从座位里站起来,对着屏幕大喊:导演是个天才,我看懂了,我也是个天才!

当然,我没有站起来大喊。自认天才的我可不是傻瓜。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创作这个剧本的查里·卡夫曼才是幕后真正的天才。他带领观众在约尔的潜意识里游走,用最幽默最不可思议却又最深刻的方式剖析人的意识与思维。幸福快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多少次,我们幻想忘记那些不快乐的记忆,消除那些痛苦的回忆。可假如有一天,科技进步能够抹去记忆中的一切污点,让无暇的心灵生活在永恒阳光里,我们就真的幸福了吗?失去痛苦的同时人也失去了自我调和的可能,失去了接受自我接受生活的机会,结果错误的历史被一再重复。

故事里约尔的潜意识发现自己仍深爱克俪门泰的时候,约尔不得不与自己的意识搏斗,拯救关于爱情的最后记忆。这时候故事如何发展都不再重要了,甚至约尔与克俪门泰的爱情如何感人如何震撼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部电影把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如此形象感人的表达出来,所有的一切因果是空前完满,没有半点破绽。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是一次智慧的灌溉。虽然它并不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永恒阳光,却带领我们向幸福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虽说《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在哲学上的震撼超越了爱情,可从此之后,每当我想到爱情,眼前浮现的都是约尔与碧蓝头发的克俪门泰躺在裂痕四射的冰冻湖面上的静谧平和与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所以当周迅在陈可辛的《如果·爱》里重复了躺在冰面上的镜头时,我就已经基本预测出了电影的结局。

 6 ) 那些在岁月中剥落的自我

  “祝福那些健忘的人吧,他们克服了自己的错误。”(Blessed are the forgetful: for they get the better even of their blunders.)——尼采(Nietzsche) 剧情:   2004年的情人节,清晨,乔尔从梦中醒来,形容憔悴,他没去工作,却莫名其妙地直奔火车站,在最后一刻挤上了前往蒙塔克的火车。蒙塔克寒冷的海滩上,他遇到了冲动开朗的克莱门汀。于是,看似甜蜜的爱情开始了……然而,这奇迹般地相逢真的是一见钟情的偶然么?   影片开场十七分钟之后,画面突然暗下来,浓浓的黑色调中,贝克·汉森(Beck Hansen)低沉忧郁的歌声从寂静中响起,车中的乔尔泪流满面,痛苦异常。藏匿很深的演职员表缓缓浮现,十八分钟的超长等待之后,片名“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终于映入了观众们的眼帘。   此刻,现实隐去,回忆升起。   这一年冬季的纽约,浪漫的情人节即将来到,一对青年恋人乔尔和克莱门汀之间却危机重重,残忍地互相伤害着。冲动的克莱门汀找到一家名为“空白”的高科技公司,实施了“记忆抹除”,要把乔尔完全从自己的记忆中清除掉。乔尔无法接受女友转瞬之间抛弃一切,另寻新欢的事实,也走进了“空白”公司,要求清除掉自己关于克莱门汀的一切记忆…… 记忆与遗忘:   影片建构在一个与现实同步的时空维度中,色调凝重。新世纪里,人们生活幸福,内心孤独,为人们擦除记忆的空白公司生意火爆。情人节就要到了,人们打电话预约擦除令自己不堪重负的记忆。面对乔尔的痛苦,负责删除记忆的霍华德医生深表同情,同意为他实施记忆抹除术。影片记录的,便是乔尔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被删除的过程,它令人如此沉默、温暖、无奈、忧伤或者百感交集。   影片冷冷的色调和油画般的颗粒感,铺陈了一个人面对陌生内心世界的痛苦挣扎。对于个人来说,失忆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和自我意识紧密相关,人的自我意识由经验习得,又为记忆所累积。失去记忆便等于失去了部分的自我,个体将不再完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情形似乎又没有那么严重,因为遗忘无处不在。弗洛伊德老头认为,对不堪和痛苦往事的忘怀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就是被称之为“动机性遗忘”的心理学命题。那些“不好”的记忆和经验会被潜意识所抑制,终致消失。弗氏的理论中,这种选择常常是被动的,自然发生的,那些偶尔发生的小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现实中,每个人都在选择性地遗忘成为负担的过去,夹带着美好,伤感或者迷茫,正像霍华德医生为乔尔指出的那样,一些关键的情绪点的删除,会连带相关记忆消失。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自我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逃避式的选择和裁汰。   可是在影片中,蜗牛式的自然遗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要,科技已经进步到可以对记忆进行定点清除的阶段,并且润物无声地进入到了商业社会的价值体系之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威力无穷的科技仅限于人的“自我修正”,不但是自主的,而且是自愿的。这种先进的技术带着理性主义的威严和机器的冰冷,却不过用来解救那些沉沦在痛苦中的灵魂。这一刻,机器和技术也具有了道义的色彩,变得温情脉脉起来。在谈及用科技手段抹除记忆的危害时,霍华德甚至安慰乔尔说,“从技术的角度讲,擦除过程本身对大脑就是一种伤害,但不过相当于一场宿醉而已。”合同签下,今日之我已经负责任地宣布告别昨日之我。这种干净利索的爽快,还会发生什么料想不到的意外呢?   于是,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克莱门汀失去了对于乔尔的记忆,乔尔最终也失去了对克莱门汀的记忆,而笑容甜美的玛丽,失去了对霍华德医生的记忆。这一个流行幸福和失忆的冬季,人们争相恐后地打爆“空白”公司的电话,一遍又一遍地改写自己。 技术乌托邦:   探讨科技进步对人类伦理状况的影响,是幻想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个体的记忆犹如群体的历史,都处在一个标准时时变化的价值体系之下,就个人而言,是情感的好恶、在社会,便是思潮的更迭。问题是,今日之我是否能重建昨日的历史?今天的社会能否改写或者遗忘过去呢?就记忆/历史而言,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历史。”这句话对于历史与权力之间的阐释关系做出了精确的表达。对于本片来说,这种阐释的权力为人“当下的自我”所操纵,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是,人们可以肆意删改过去,并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改变了未来。可是,有一个矛盾并未解开,那就是失去了过去的那个自我已经不是那个下决定之自我,它会认同大权在握的前自己,并充满期待地迎接一个幸福的未来么?   玛丽、乔尔和克莱门汀是影片中三个被施以记忆擦除术的人,影片的主要部分就建构在三个失忆者同他们的爱慕者(或被爱慕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上。   在实施记忆擦除之前,玛丽深爱霍华德医生,接受手术后,却和技师斯坦确立了恋爱关系,虽然有些茫然,倒也坦然接受。冲动而脆弱的克莱门汀抹去了关于乔尔记忆,感情生活失败的“空白技师”帕特里克趁虚而入,代替了乔尔,成为了克莱门汀的新男友,一切也很正常。坏事就坏在内向而固执的乔尔身上。   克莱门汀的所作所为,让这个在孤独中成长,有着惨痛童年经验的男人无法接受。然而,当“空白”技术逐渐从乔尔头脑中删除克莱门汀时,乔尔却发现,被删除不仅仅有那些被深刻铭记的痛苦,还有那些被他忽视和遗忘的美好。乔尔是内向而孤独的,克莱门汀曾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火焰,删除的过程越继续,乔尔便越感觉到惶惑和恐惧,乔尔意识到自己并不愿失去克莱门汀,终于试图去反抗整个进程。乔尔带着他的克莱门汀在自己的记忆中四处奔逃,为了保留住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瞬间,他甚至舍弃了自我的尊严,打开那些他从来不肯向克莱门汀开放过的童年记忆,来逃避程序的追踪。两个人的过往在一点点减少,那些激烈而徒劳地反抗中,乔尔明白了自己终究还是爱着克莱门汀的,他的反抗扰乱了程序,但精神意识中仅存的美好,终究无法抵挡精确的技术手段。乔尔挣扎着睁开了双眼,却被赶来的霍华德医生猛打上一针镇定剂,医生要对客户的意愿负责到底啊!霍华德医生、斯坦和玛丽三张疑惑的脸孔在那张弹簧大床上蹦来蹦去,那充满渴望的眼睛,看到的是世界的混乱和荒诞。那些曾经的爱与思念,只能化作乔尔眼角的一滴无力的泪水。   经历了对自我和爱的不懈追寻,最后,乔尔终于放弃了徒劳的挣扎。那记忆中的房子在缓缓崩塌,随风而逝,一段过去也消弭于无形。   在手术实施完毕后,乔尔重新遇到克莱门汀,一场甜蜜的恋爱似乎从头开始;此前,手术后的玛丽依然对霍华德医生心存仰慕,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大家一样相安无事。某刻,这世界似乎恢复了和谐的稳定和幸福。   在这个依靠技术营造出的和谐世界里,人们面对一片空白的过去,显得茫然而快乐。这里,回忆是脆弱的,精神不过是肉体的附属产物,在科技的操纵下,大脑像硬盘一样可以被整理、删除、格式化,面对混乱的欲望和难测的情感,冰冷的理性似乎无往而不胜。   一觉醒来,一切重新开始,曾经的痛苦挣扎已悄然远去,深爱的,愤恨的都化作虚无。人们都这么幸福。 自然本性与宿命论 :   虽然在理性引导下的技术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成为了被切割和整理的对象,丝毫没有反抗的能力,即使经历了乔尔式的顽强挣扎,也只能归于失败,但古灵精怪的编剧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却并不喜欢这样冰冷的世界。   失忆后的克莱门汀在冒牌男友帕特里克陪伴下开始了对过去的追寻,帕特里克对乔尔每次拙劣的模仿,都在刺激着克莱门汀的心灵,无法解释的焦虑驱动着她,克莱门汀终于重归蒙塔克,虽然茫然,虽然空洞,但这里似乎有些东西别处永远无法代替。一觉醒来的乔尔疑惑着,和他的克莱门汀一样,奔向了蒙塔克寒冷的海滩。两个茫然的人,将在这里重逢。   玛丽对霍华德医生一往情深,但现实的道德准则否定了这段情感。失去记忆后,她逃避式地将这段感情转化为性的燃烧和释放,她要烈酒,要性爱,在沉睡着的乔尔的房间里,她和斯坦放纵着,无所顾忌。可是当听闻霍华德医生正在赶来,她立刻变得像个热恋中的少女,该吸引她的,还是照样吸引着她。她小心翼翼地,充满欣喜和甜蜜地重复着自己的人生。她笨拙地背诵着尼采和亚历山大·蒲柏,只为了等待爱人的一句夸奖。   玛丽那句突然的“you are such a sweet hart!”预示了爱情宿命般的倒性降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自我分化处在隐匿的,不可见的连续变化中。然而在一个消费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时代,机器和技术却使这种自我的剥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大。瞬间失忆,这种社会规范下技术对自我的介入和戕害,遭到了直觉和潜意识的强烈反抗。在这些细节中,套用海明威的话,对于人类的自然本性,对于人之为人的那些神秘的精神活动,成熟的技术理性可以消灭它,但就是打不败它。   影片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在宣传了一种对人类本性的信仰的同时,还展示了充满误解和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现实图景。相信直觉,反抗遗忘,是影片中失忆者的基本行为方式,在宗教式的情感体验中,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提出了重建自我的迷茫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在社会伦理之外,一种灵魂的宿命论观点在引导着人们通向无可解释的直观的善。人间是黯淡而混沌的,然而最终,混沌的人间却战胜了闪耀着冰冷光芒的理性。   玛丽近乎疯狂地奔向霍华德夫人的车窗,为自己的爱人辩解着,把这段爱恋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霍华德夫人却平静地告诉她,不必道歉,你已经拥有过他了。难以想象这一瞬间的残忍,她在爱人面前胆怯而兴奋地背诵着那些优美的格言和诗句,她鼓起勇气说出爱,她勇敢地替爱人承担责任,然而一切却像个闹剧,因为,她早已经这样疯狂地爱过了。而面对斯坦,面对性与爱的分离,她只能承受再一次的不堪。人生在这里,确如一场宿醉一般。   玛丽带走了“空白”公司的所有客户资料,把这些曾经的记忆寄给那些想要重归“幸福”的人们。于是,有两封信分别寄到了“重新相恋”的乔尔和克莱门汀手上。 无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贞节女性的命运是多么幸福/忘记世界,被世界遗忘/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实现每个祷告,拒绝每个愿望。”本片的名称来源于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的长诗《艾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 to Abelard)。   蒲柏的这首诗是根据12世纪法国哲学家亚伯拉德与女修道院长艾洛伊斯的爱情悲剧创作的。在这个古老的故事中,年近四十的亚伯拉德爱上了自己年轻的学生艾洛伊斯,并打算和她秘密结婚,然而艾洛伊斯的叔叔对此怒不可遏,派人阉割了亚伯拉德。沉重的打击下,亚伯拉德和艾洛伊斯被迫分手,双双遁入修道院。然而,他们彼此却难以忘怀,在十余年后留下了七封充满回忆和激情的通信。   不难看出,“无瑕心灵的永恒阳光”和这个悲剧性的故事相去甚远,在上帝和爱情之间,亚伯拉德和艾洛伊斯始终未能“白璧无瑕”。而当电影中,玛丽在霍华德面前压着呼吸,轻轻背诵出这几句美好诗歌的时候,那一段深藏在她心底的爱恋,同样也以情欲压倒了道德的形式呈现。而她之前主动选择去做记忆清除术,也正是理性对越轨情感的一次艰难克服。   但是很不幸,在考夫曼这里,自我规约失效之处,技术也无能为力,并不存在一个幸福的技术乌托邦。现实世界中,美好和丑恶总是互相缠绕,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一片充满欲望的混沌,面对人的本能(本性),技术理性再强大,也是冰冷而有限的。   刚刚经历了乔尔回忆中无限甜蜜温馨的观众还没从伤感中挣出,却又落入了尴尬的境地:在乔尔和克莱门汀的自述录音中,两个人的生活充满了误解和恶毒的攻击,两个心怀爱恋的人不知应该如何面对如此的过去,只能相视沉默。这世界上,没有无瑕的心灵,也没有永恒的阳光。一切终将逝去,无暇心灵的永恒阳光不过是一个寒冷而混沌的世界上,关于盛夏的美丽的幻想。   是不是所有人都在以激烈的形式反抗在道德和规范下的自我消解?遗憾地是,现实里,每个人都平静地,悄悄完成了这一过程。   电影结束,光影暗淡,贝克·汉森沙哑寂寥的歌声中,克莱门汀与乔尔在雪地中的欢乐,在镜头前不断重复,似乎预示着人生存在很多种可能。然而面对那些不断风化剥落的自我,你,又会怎样对待那些终将随时光巨浪悄然远去的回忆呢?

 短评

如果有一天,我们之间的记忆被删除掉,你还会不会像从前一样爱我,就像我们之间没有彼此伤害过一样?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美国当年最智性的主流影片之一。彻底扭转我对Jim Carey的态度

11分钟前
  • le frisson™
  • 力荐

我旧blog的模版底部一直写着一句话,只是我用白色字体把它隐在白色背景里,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搜我的那个blog。那句话就清楚显示在blog名的旁边:「没有选择刻意忘记你,是我认为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

14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时隔多年再看,却不再认同里面的爱情观点。两个人在一起纵使拥有再多再多的甜蜜回忆,也抵不过理性分开时发现的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许你又一次会爱上这个人,但是这个人依然是不对的人,就算躺着一起看星星,也只是无意义的重复。

15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看了三分之一,然后失去了兴趣

1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You can erase someone from your mind. Getting them out of your heart is another story

19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如果失去记忆,能否再一见钟情?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获得200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借用科幻外壳来探讨爱情本质的哲学电影。全片叙事近似意识流,而这种支离破碎的结构将人心深处的各个角落都呈现给观众,恰似我们对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的重现,真正是形散而神不散~片名来自蒲柏长诗,隐喻性很强。永恒的主题——爱情的矛盾与困境 ...... | 【20200119重温】将梦境的流动性、跳跃性与反逻辑性悉数还原,既与《盗梦空间》构成对位关系(梦与记忆的操控,无尽的逃亡与梦中的诀别),又是对“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别样诠释。一会儿笼罩于绝望时如影随形的黑暗之中,一会儿又置身冰雪海岸,暖融融的床兀立其间。逃入humiliation之中,遁入童年里,躲到饭桌下,在水槽中沐浴后淹水——重回母腹后的重生与死亡相交织。(9.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有多少人知道这片儿其实叫“暧暧内含光”,暧昧的暧,语出东汉崔瑗诗《座右铭》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意谓“表面暗淡不明,而内在蕴含光芒”,切合电影主题,一直觉得大陆的电影译名实在比港台好——太——多!

30分钟前
  • 渡边
  • 还行

与其说是爱情电影,不如说是哲学。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让今敏去拍,肯定又是另一种味道,更加动感一点的,更加活泼一点的.

3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爱可以触摸物化,记忆可以抹去重置,唯有对你爱的感觉,经年难忘。当日复一日的庸常、性格相异的琐碎击败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美好,来一粒遗忘做解药。却为何眼含热泪,恍如隔世。我记不得没有你的其他回忆,因为遇到你之前我的生命都毫无意义。房间坍塌海水倒灌雨倾盆而下,爱你,却如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他乏味、无聊、内敛、行为老派、做事谨慎;她冲动、敏感、肤浅、生活刺激、缺乏安全感。他们之间有争吵,有磨合,有甜蜜,有苦涩,因为相爱而互相折磨,因为分开而苦苦思念。但只要还在一起,还记得对方,看得到你眼中的自己,就一切都好。

4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我现在就可以死去”

44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完全成熟而冷靜的編劇。大家都是來看編劇的吧?

46分钟前
  • 緩慢
  • 力荐

无痛,岂不很无趣。

50分钟前
  • susu/苏酱
  • 还行

披着奇幻外衣的爱情哲学,删的了的回忆,删不了的爱情。爱死凯特那一头张扬的红发了,觉得这是她最美的时期,胜过肥螺丝时期。

53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太墨迹了

55分钟前
  • 熊阿姨
  • 较差

想象不到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利用他人日记把妹,躲藏记忆,羞耻里的意识,知道真相的暗恋者,对彼此的抱怨,即使老套的消除记忆再次钟情也被用的恰到好处。I’ll get bored of you and feel trapped, because that’s what happens with me. OK. 这个OK的语气和表情,拿捏的好到我竟然冒出了眼泪

58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第二次看,妙,一些有趣的段落当时没察觉。首先剧作厉害,探讨的问题严肃,与戏剧性结合的好,然后在记忆删除的过程中东躲西藏多有想象力,记忆和现实影像有微妙但无明显分界,手持摄影很酷(虽然前排大银幕把我晃惨了)。温姐和kik都是经得起大荧幕大特写考验的大美人。but 暖暖内含光是特么啥鸟翻译

6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