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玄武门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内详

导演:刘元

 剧照

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2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3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4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5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6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3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4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5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6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7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8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19激变玄武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6 16:06

详细剧情

历史中“玄武门之变”甚多隐讳。但到底隐讳了哪些事实,却不明究竟。对此千年疑案,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激变玄武门》为您解答。

 长篇影评

 1 ) 真实还原玄武门之变

在中国人的心中,唐太宗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但同他的“贞观之治”一样出名的就是帮助他造就“贞观之治”的“玄武门之变”。由于种种矛盾的挤压最终导致的这场战役,在唐太宗的心中也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痕。本片帮助我们了解了造成玄武门之变的种种原因,让我们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片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看完之后也不禁感慨,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亲情是最宝贵的,可是对于皇家来说有时候亲情却是血流成河的造就着,这虽让人叹息,可是,历史要造就一些人,就必须给他更深刻的磨难,很多时候要舍小家为大家。但不管怎样,都不影响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之一的称号。

 2 ) 唐太宗智商真的高

故事讲述的是,秦王李世民如何当上皇帝的。 以前没有详细的了解过这段事实,一直认为是李世民带兵进入了皇宫,然后把他的哥哥杀死,逼迫他爸爸退位。看了这个电视剧之后才发现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年都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吃起兵、造反,两个人都有功劳。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册封他的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在皇宫内主持国家世民,李世民在外面负责征战沙场。

李世民心中不平,认为这个江山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他一共有两次的主动出击太子,第一次是李建成在送给他一个将军甲胄的时候,有人揭发李建成要造反。因为这件事皇上把李建成打入天牢,后来那个将军真的就造反了,李渊让李世民去平反,而李世民回来之后,皇帝对他们各打50大板,就是把李建成也放了然后之前答应李世民让他做太子,也就没有再提了。估计李渊知道了这是李世民的小心思。

其二是,太子李建成在自己的家中,设酒宴招待兄弟,李世民,这天晚上酒量不行,很早就喝醉了,让他的随从把它给背了回去,回去之后就吐血不止,这让李建成很担心,担心皇帝怀疑是他下的毒,但是这里其实有疑点的。

真正引起玄武门事变的是,李渊让李元吉带兵打突厥,而此时,李建成又跟李渊说让秦王府里面的武将全都跟随李元吉去外面打突厥。此时李世民心急如焚,这完全是要架空他呀。于是他和他的谋客们开始开会讨论,这次会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毕竟关系到整个秦王府人的命运。李世民一直犹豫不定,就是在想要不要造反?最后决定抽签来看,要不要反?结果在摇签的过程中,被其中一个人把摇签东西给摔了,说了句霸气侧漏的话,”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正是这句话最终让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巧的是,根据史书记载,连着三个白天,太白金星都出现在了京城的正上方。在古代,出现这个现象是要变天的节奏,也就是天下要换主人了。星象专家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终于解出了这次星象的意思,密奏 “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这一下可把李渊气坏了,心想我还活着呢,李世民你到底想干啥?于是下令让李世民马上到自己寝宫,要让他当面解释。当命令下达到李世民那里的时候,李世民的谋士们都慌了,因为皇帝现在压着他们,他们没辙了。但是李世民倒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显得不慌不乱。

李世民到了后,李渊怒斥李世民,问他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李世民使用了一招屌炸天转移注意力大法,李世民并没有回答李渊的这个问题,而是说自己有密奏,说太子和三弟淫乱后宫,并且借此让她们为他俩在皇帝跟前说好话。李渊这一听就炸了,心想自己竟然被自己儿子绿了,这要传出去,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于是传令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明日上朝,和李世民在公堂上当面对峙。李世民就这样走了....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招真的是高。

李世民回去之后,就开始密谋了。李世民判断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在第二天早朝前一大早去先和父皇解释。他们二人的住处在李渊的东边,必须要从北门玄武门进入皇宫。玄武门不能带兵器进去,那么军队隐藏地点就是在玄武门外的小树林里。李世民先是说服了门卫常何站到自己这一边。这样的话李建成进去之后就没有武装力量了。

当天一大早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早早经过玄武门就去了,一到城墙下,就发现不太对劲,想要回去的时候,发现后路已经被李世民切断了。就是这样二人就被射杀了。

李建成死后,他的一个部下将军要为他报仇,双方在玄武门外有进行了一场厮杀,李世民的人全部战死。由于他们久攻不下,他们打算去打李世民的府邸,这时李世民急坏了,家里根本就没有武装力量了。在这个紧急时刻,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人头站在了城墙上,这时敌军才知道太子已经死了,他们也算是对得起太子了,于是众人纷纷散去。尉迟恭这一招也真的牛逼。

然后就是让李渊下令把今后行政的权利都给自己管,让自己当太子。再过了几个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3 ) 这年头难怪专家是砖家

唐史专家孟宪实、蒙蔓顾问,对一千多年前的玄武门一事进行了以两唐书人物为基础的演绎、理解、评说。
首先从老李开始,教授们为了说明李渊重亲情,而不惜让他几岁就死了妈!

专家,不带这样凶残的,写小说是剧情需要,让人早死、晚死可以理解,但专家们也这样,真是让人好难理解。
附上被专家吃掉的窦妈妈的事迹:《旧唐书,后妃传》(李渊他老婆)后事元贞太后(李渊他老妈),以孝闻。太后素有羸疾,时或危笃。诸姒以太后性严惧谴,皆 称疾而退,惟后昼夜扶侍,不脱衣履者,动淹旬月焉。
一个好儿媳的故事就这么被砖家们无情抹杀了,为窦妈妈默哀。
为了烘托老李重亲情,专家真是拼到了小说作家的程度:

老李和杨二居然还是从小在一起玩的,注意上面清楚是隋朝皇后,然后……所以我只从隋朝开始。
看杨二自己怎么说的,弘宣敕谓齐王曰:“我(杨广)【出蕃之初,时年十二】。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乃令高颎、虞庆则、元旻等从内送王子相于我。”
乖乖,我真不知道怎么说了,人家杨广十二岁,差不多是开皇元年的时候就去支藩了,而此时的老李在杨坚身边做侍卫,怎么一块玩?
小说里可以玩一起,但唐书出现玩一起,有点匪夷所思!
可能专家的脑路异于常人!

哎哟,童年、经历,纠结、表弟,【这些都是片子里的原话】真是太虐恋情深了。这两专家不做编剧真是太可惜了。
看高祖本纪,李渊大业十三年(初),为太原留守,十三年二月刘武周就反了,老李就借着杀贼为由招兵买马,以备起义,五月就公开造反了,杀了王、高两人。
从老李一外放,短短数月间就组织队伍造反,十一月,就入主长安,这其中的纠结,我是没看到,雷厉风行、迫不及待倒是有。
不过说到晋阳起兵的首谋,我也倾向于老李,但原因并非如专家那样,什么李世民当时才十八岁,年纪小这什么狗屁逻辑,早两年小李还救了杨广呢,还从万人之中救老李呢。
到了专家嘴里,怎么年龄就成问题了。
第一集中不断重复了一句话,比小李大十岁的李大,比小李大十岁的李大,比小李大十岁的李大,我现在知道重要事情重复三遍的典来自于《激变玄武门》。
真是好欢乐,因为李大比小李大,所以成了河东到晋阳大逃亡的组织者。因为他是大家长,英明神武的领导者,所以怎么能到太原的只有李大与李四呢,所以这里,专家们又发挥了小说家的本领——途中死了李五智云。
好了,本着听从专家号召,小李改史,咱不说是李大把这个弟弟抛弃了,人家不带庶子玩。
那么三个人的大逃亡,组织的真是好呀,死了三分之一的人,百分之三十三的人死在了途中。替李大的伟大的业绩欢天喜地的鼓掌。
不过呢,逃到太原的还真是三人,因为途中遇到了平阳公主的老公柴绍,这里专家们不提,是出于剧情需要,要不李大那英明神武的形象就不保了。
原因太简单了,不提柴绍就可以不提李大要落草为寇的事,更不用与这个妹妹来比拼了,人家平阳还不是在老家为父亲结交英雄,还招到了七万之众。
而这个号称结交英雄豪杰的李大,居然组织大逃亡都没能成功,死了三分之一的人。
这里扯了好多,不提了,丢二段史料,一李智云死在哪的史料:及义师将起,隐太子建成潜归太原,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为吏所捕,送于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及义师将起,隐太子建成潜归太原,以智云年小,委之而去。因为吏所捕,送于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
二是老李托孤【别说我不厚道,这是向专家学习】的史料,及高祖讨捕于汾、晋,瑰谒高祖于辕门,承制为河东县户曹。(高祖将之晋阳,留隐太子建成以【托】于瑰)。义师起,瑰至龙门谒见。
专家们为了塑造李大的光辉形象不惜对史书视而不见,说李智云死在了路上,你要反驳,专家可能与所有网友一样来回答你,小李改史了,小李真是凶残,为了毁李大的形象,居然把李智云死的地点、及所害之人都编全了。
好了再来说一说,年龄大的好处,因为李渊年纪大,所以晋阳的首谋是老李,因为李大年纪大,所以打仗的总指挥官是李大,我这里不禁要问,那么老李呢?
为了突出李建成,也不能不公平地无视老李的年龄,专家们一碗水你倒是端平了呀!
李大在打仗中的表现,让李靖告诉你,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後奇,先仁义而後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李建成这战斗力,还总指挥,真是笑死本宝宝了。不过么,这里估计我要被喷了,小李改史了,一级战神怎会坠马?
再一次膜拜一下小李的改史功底,小李你活在当代,肯定是一个优秀的网文作者,明朝那点事怎能与唐朝那点事相提并论。
接下来是杨文干事件,专家的观点令人咋舌,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运个铠甲是正常,唐律在专家眼里是一纸空文。
这事正常小李为何要差人揭发,正常老李为何派人去按验,太子吃饱撑地跑去九成宫谢罪。
后面还有个逻辑更搞笑,既然事情暴露,杨文干为什么要反,没有理由反。
谋反十恶之首,沾到就要死,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博一下,混个招安。当然史书没记,我不多述。
但专家的理由实在太搞笑了,人家刘武周睡了上司的女人而造杨广的反,这里,专家们可能会觉着那女人与杨广有染。
要不没理由呀!
其实这事很简单,李建成私运铠甲,被小李利用,然后杨文干害怕坐实谋反。只是老李为了玩平衡,事情的结局是两兄弟各打五十大板,贬了东宫两人与秦王府一人了事。
这事还提到一个宇文颖,天杀的,此人一等一的忠于主子,临死也不把主子招出来,就这么被专家们给了小李,是小李的人。
为了坐实小李陷害李大,还把老李杀此人,也按到了小李头上。
真不知道是在黑李大还是洗白李大,为什么大家都忠于小李呢?好不容易杨文干有些权力,居然陷李大于不义。和人家尉迟融比比。
尉迟融是谁,专家们估计不认识,因为他们给他重新起了个名,尉迟恭。
这里专家们的信息滞后,真是慢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971年就出土的墓志,在将近半个世纪过后的现在、以记录片为名的正史解说,居然特别显眼的把尉迟恭三字打于屏幕之上,还生怕别人看不到,加了个框。
最后掰一掰刘文静事件,说是老李为了敲打小李,可能有一定道理,但这里我要说一声小李的不是,你改史改史的,怎么也不把刘某人改得正面一点,宽宏大量一点,如此小鸡肚肠、搞不清楚状况的人,也好意思说成自己的死党。
刘文静我感觉是属于那种不作死就不会死之徒。
看了第一集,从前至后,我仿佛看到两专家被赵括附体,以文学家的情怀书写着一个太子的坠落史。
一个文臣集团的老大,在政斗中居然只以毒酒、胡马、吹枕边风这种上不台面的手段来政斗,比起杨文干那一仗,小李的谋士们设计,不仅砍了李大的一只胳膊,还让他的太子位差点不保,比起太子谋士们的那点伎俩真弱暴了。
也许专家又会说了,李大已经是太子了,他无须搞什么,那些都是陷害。还真以为天上有陷饼掉下来呀,他那帮文臣的书都白读了,就算不读书,前朝杨勇、杨广的事摆在眼前,不知借鉴?
真是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大与小李小斗,就算手段不够高明,但起码能证明人家是看得清楚状况的,知道何为功高震主,知道斗,至少还能说明人家有实力。
一天到晚白痴似的,我是太子,我是未来的皇帝,文臣都爱我,尽管这些文臣是专家给的,然后看着弟弟上窜下跳,就等老李呼鸣哀哉后做皇帝。这样的人做了皇帝也只能是等大臣们效忠的主。这种人能守住天下,除非天下全是活雷锋。
看完整个《玄武门之变》我知道小李改史的证据在哪,就在专家那,专家们为了洗白某人,不惜无视史书记载,写小说似的编造剧情,再加以煽情词藻的烘托,华丽丽地就证明了小李的改史。
以己度人就是这么来的,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也有了很好的写照。

 4 ) 愿一切都能相互原谅

尽管我承认我是个有着各种劣迹斑斑的人,但是我一直固执的觉得我是个善良的人。因为我总是愿意去相信,所有的恶意背后,都会有不得不的苦衷吧。哪怕是变态杀人狂,或许是因为变态的童年,或许是因为狂虐的基因。我不愿意告诉自己,会有因为恶所以恶的存在。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执拗的态度,尽管时常会自我质疑,却又总是被敷衍的自我肯定过去了。或许,这已经是拉住我的最关键的信仰了。
     于是,我相信《大秦帝国》里的商鞅,我也相信《激变玄武门》里的李世民。
     他不是故意的,所有政治斗争的残酷都不是故意的。如此干净利落的干掉对手,省的日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争暗斗。哪怕,这个对手,是自己的亲兄弟。
     他是愧疚的。“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他是拼了命想证明虽然上位很暴虐,但他其实是个好皇帝;他也是拼了命想告诉他的哥哥弟弟,你们的血我不会挥霍,我会做个好皇帝,你们安息吧。
     《万历十五年》里,我读到了身为天子的无奈与可怜,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天子之争的血腥与暴虐。对于大多数的曾经的皇上,他们是不是都曾梦想过“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治,对于我这种善良的人,是个禁地。

 5 ) 以前看的电视剧果然都是骗人的

对于玄武门之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李世民杀掉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逼自己父亲退位,却也始终没去想里面的内在缘由。

从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称帝时,为了继承的稳定性,延续了从西周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使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了东宫太子。而这时候大唐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所以李渊让太子监国处理朝政,却又让秦王出去立下赫赫战功,正所谓功高难赏,李渊这一步倒是“错”的不少,身为君王想稳固自己刚刚建立的政权,但是又还是站在了父亲的角度考虑两个儿子。既然想帮太子稳固政权,却给了秦王太多权利,而秦王偏偏是一个很有企图的人,不像父亲宽仁容众。

两个政治对手,诸多较量,李元吉站在太子一党对付秦王,亲兄弟三人一起吃饭,李世民却自己下毒让自己吐血不止,不可谓不狠,不过面对政治斗争,稍个不留神不止皇权无望,自己更是性命难保,显然李世民更具有魄力和果敢的决心。

面对连续三天的太白星当空,主当朝者更替的星象,李渊害怕了,一边是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政权,一边是谣言自己儿子要篡位。这对李世民来说已经是一步死棋,但是李世民却把它下活了,用的是自己亲兄弟的两条性命。只知道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掉了兄弟,却也不知其中的凶险竟然会这样大,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军政大权冒险谋划,才有了玄武门之变。在射杀了两个皇子之后,当然会有东宫的人抵抗,却也惨遭屠杀。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不仅用尉迟敬德威吓李渊,更是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和势力逐一杀完,不可谓不狠。但是这一胜利果实也让李世民集团所有成员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成员们都成功身居全国要害部门,成王败寇如此而已。

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之后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自己登基,这时为了稳固人心的政治需要,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实在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后来主持编纂《晋书》时又说到:“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者甚少,为恶一日,问于天下,可不谓然乎”,使得玄武门之变对后来的贞观之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次的政治斗争总会有许多无辜的人死去,然后历史会有胜利的一方来编写,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果然人类最擅长的就是重走历史的老路以及永远学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6 ) 笔记君

一,缘起 李渊,7岁继承父亲唐国公,隋大业十三年,(AD617年5月)任山西太原留守,51岁,晋阳起兵。起兵时,家眷在河东,由长子李建成带领逃亡。次子李世民随军,力主起兵。 其父母早逝,姨母独孤皇后经常接入宫,与隋炀帝杨广是童年玩伴。唐书记载其“任性真率,宽仁容众”。 AD618,长安称帝。长子李建成封太子,留守宫中处理政务,文官集团领袖。秦王李世民在外带兵征战,武将集团领袖。 武德七年(AD624),李渊避暑玉华山,由太子监国。据信报,太子密送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李渊派宇文颖前往庆州,杨文干果然起兵。李渊派李世民平乱,并许诺太子之位。四天后,杨文干被手下杀,叛乱平息。李建成道歉,自道仅送盔甲并未谋反。李渊未更换太子,还遣散秦王府谋士李淹。李世民重赏李淹。 二,毒计 武德九年,AD629.6.29.太白星白日凌空,主当朝者更替。李建成37岁,处理政务日多。齐王李元吉与太子关系密切。 6.30,太子邀请齐王,秦王。李世民回府后大吐血,李渊探视,下令“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并提出“辖陕西以东”,分而治之。 魏征原为太子府谋士,建议杀李世民以绝后患。 三,密谋 AD626年7.1.早朝,李渊任李元吉为征讨突厥大元帅,并要求秦王府主要将领随军。剥夺其军权并可借机除掉其亲信。傍晚太史令傅奕报“太白形于日侧,而见于秦分,主秦王当有天下。”李渊令秦王赴太极殿。秦王觐见,密报太子与齐王秽乱后宫,李渊要求太子齐王明朝入宫对质。李世民离开后至玄武门(太子齐王必经之路)说服玄武门守将常何协助拥立。玄武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携带兵器。 李世民与亲随埋伏玄武门外。 四,残杀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AD626.7.2.)太子与齐王到达玄武门下。李世民现身后,李元吉据载“性情爆裂,武力过人”,却三射不中。李世民先后击杀太子与齐王。派尉迟恭见李渊,报太子与齐王谋反,已诛杀,前来保卫皇帝。李渊下令三军听令秦王。太子与齐王旧部围攻玄武门,尉迟恭举二王人头平乱。齐王与太子所有儿子被杀并从宗室名册删除。 7.3.立李世民为太子,“军国大事无论大小,均委太子处决”,代行皇帝职责,李渊隔绝外界。 2个月后传位,李世民正式登基。 7.31.封秦叔宝左卫大将军,尉迟恭武侯大将军,8.3.封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兵部尚书,长孙无忌吏部尚书,8.4封杜庵御史大夫,张公瑾右武侯将军,李客师领左右军将军,国家要害大权,全国军政职位,都由秦王旧部掌握。 AD626.10.26.,李世民下诏封李建成息王,谥号隐;李元吉海陵郡王,谥号剌。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出殡时异常悲伤。魏征请求陪送建成灵车,太子及齐王府旧部随从送别。 AD627,改元贞观。 贞观16年,AD642.7.8.,恢复建成太子封号。 唐有史实实录传统,皇帝不得审阅相关部分。李世民要求按描写周公一般描写玄武门事件。 贞观20年李世民主持重修《晋书》,“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7 ) 流血的政治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次军事政变。在过去的一些影视剧当中,李建成被塑造成一个荒淫无道的太子形象,而且处处设计秦王,使得后人认为李世民的这次弑兄夺权的行为,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这部纪录片详细展示了那次改写大唐命运的政变过程,也澄清了一些历史误解。

      首先,李建成不是纨绔公子,他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储君,甚至我们可以认为他如果继承皇位也一定会是一个不差的皇帝。其次,李世民不是出于守势被迫反击。杨文干事件,东宫毒酒事件,其实都是李世民设套给李建成,李世民咄咄逼人,攻势尤甚,其野心太大,想取而代之,使得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可调和。最后,李渊在双方矛盾的处理上犹豫不决,无所作为,是导致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原因。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次政变再次印证了这句话。李渊如果能态度明确一点,手段霹雳一些,就不会有老年丧子权力架空的人生悲剧。李建成如果不是那么宽厚,听从李元吉、魏征的建议而釜底抽薪,肉体消灭李世民,也就不会导致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们被杀的命运。相反,李世民杀伐决断,在极短的时间内,想出了调李建成和李元吉出府的计划,并能说服已经成为李建成心腹的玄武门守卫头领常何(这点我尤为佩服,我若是李世民都害怕常何转头就去告密。但是李世民居然能让他支持,可见李世民收拢人心能力之强),以及迅速决定伏兵玄武门,这些决定中其体现的能力,不赢都难。一言蔽之,李渊和李建成都太软,太宽厚,李世民够狠,够决绝。

     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第一,性格决定命运,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性格弱点,在决策和行事上要有意的避免这些弱点。第二,要牢牢把握事情的主动权,特别是敌我斗争的时候,不能存有任何恻隐之心。须知,对敌人的恻隐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短评

国产历史纪录片高水准在这,表白我蒙曼女神。

8分钟前
  • 清胧
  • 力荐

成王败寇,谁都不是白莲花。不过二凤确实rnb啊,太子齐王输得不冤……

13分钟前
  • 风雨暗花
  • 推荐

饰演李世民的演员帅爆了

16分钟前
  • Joel
  • 力荐

对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四人从建国到玄武门事变的过程进行了很详细的再现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有对话的再现部分来源于后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上的内容,略加白话化,专门找了演员来演绎。总体而言是制作较精良的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越来越讨人喜欢了。

20分钟前
  • 相声爱好者
  • 力荐

李世民演员好帅!

22分钟前
  • 喝水上炕开火车
  • 力荐

抛开满是槽点的服装和场景,这个纪录片通过相关史料的对照来厘清加诸隐太子和曹刺王种种罪名的疑点,有种看侦探片的感觉。孟宪实和蒙曼做嘉宾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27分钟前
  • 樛木
  • 推荐

走心的纪录片。可总觉得洗白李建成和李元吉洗的太厉害了。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确实不假,李建成也或许真的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大哥,但分分钟夺走弟弟赖以为生的兵权,弟弟不起了杀心才怪。

28分钟前
  • 荔枝儿酱
  • 力荐

秦皇汉武和康熙帝 世界上三位伟大的杰出政治家 军事家。能文能武。2016-10-16最近几个晚上又在youtube上刷了一遍,感觉拍的非常好,基本按照正史来演绎。原来我在2016年看过呀。难怪有点熟悉感。--2018-3-21

30分钟前
  • 窗边的小豆豆
  • 力荐

目前影视作品中青年李二凤演得最好的。

33分钟前
  • 我的ABC
  • 推荐

自从有了纪录片,感觉再也不用看电视剧了,ps:秦王真帅

35分钟前
  • F
  • 力荐

T。想去昭陵上坟。

38分钟前
  • 黑夜白眼
  • 力荐

中国的纪录片拍得比电影更像电影

41分钟前
  • yuanz07
  • 力荐

对李世民心理和性格的分析还是相对少了些。我现在是不是彻底不颜控了。。。觉得李世民好帅

46分钟前
  • 化羽而飞一恐龙
  • 推荐

我在想,如果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儿子,那就没这么纠结了= =。

47分钟前
  • 步泠飞
  • 还行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精彩之至!婴儿肥但是霸气侧漏的李世民,脾气火爆眼神奸贱的李元吉,性格分裂摇摆不定的李渊,还有苍白文弱稍显优柔的李建成,全都演技爆表了惹!镜头运用完美地搭配了剧情氛围,看的心都揪起来了!

49分钟前
  • 一直在瞌睡
  • 力荐

千万别提什么无毒不丈夫,人狠毒起来男女都没差,一个武则天,一个李世民,我看武则天传记时,她为了打压反对自己称帝的官员(清官贪官都有),大量使用来俊臣一类的奸诈之徒,动辄滥用酷刑,和李世民弑兄杀弟不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李世民确实是好皇帝也确实心狠手辣,二者并不违和。有些弹幕真是慕强慕到没脑子,站在胜利者角度居高临下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指点盖章,看的无语。

52分钟前
  • 早睡长命
  • 力荐

也许少时父亲授意过李世民带着钱帛四处奔走集聚势力,让他一度有了可与嫡长子一博的野心;也许建功立业,开天策上将府,曾许他皇位又食言也让那颗有着热望的心变得沁寒。但无论出自何等粉饰过后的情势所迫,他早就对李建成起了杀心。我们知道魏征一再建议太子斩草除根而未被纳取,可李世民不知道。哪怕他也了解自己的兄长性情仁厚,可还有李元吉这个变数,他恐怕无法赌着万一去顾念手足。元吉早有杀心且箭术岂止泛泛?然三次搭弓未成。李世民却可以罔顾可能射死自己的箭矢,一箭直取目标… 可以说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和危急关头的正确取舍都是他做为千古一帝的性格底色。后来的政治生涯里他在喜好和正确间,总能选择后者,这本来就是有悖人性的。然而“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世人最终如他所愿,评价他功高于过,一代明君。

56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力荐

不错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李二真心碉堡,奥斯卡永远欠你一个小金人。

1小时前
  • 天外飞仙
  • 力荐

哇,历史小剧场却拍出了史实巨作的意味,这企划挺好

1小时前
  • 拝啓、あなたへ
  • 力荐

圣母婊,凡是建成有错皆世民有鬼,洗白太明显。本篇参考的资料是新旧唐书,这是后世参考唐人文献所作,又不是抄唐朝史官的笔记。毕竟主流观点,两三个现代史学家一家之言,居然颠覆,剧情逆转了。李二固然不高洁,但事变后有记录的仅是索阅史官的记录。李二的厚道后世都认可,一下变奸佞了?

1小时前
  • milancoffe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