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情片俄罗斯2021

主演:谢苗·塞尔津,丘尔潘·哈马托娃,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尤里·鲍里索夫,伊万·多恩,亚历山大·伊林,谢尔盖·德雷登,Olga Voronina,蒂莫菲·特里布纳采夫,Semyon Shteynberg,Georgiy Kudrenko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剧照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7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8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9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0:03

详细剧情

  《梦流感》是以《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王牌冤家》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

 长篇影评

 1 ) 几个细节

- 灵魂出走的闭环叙事

1.在一排士兵枪决一排群众的时候

男主独自存活 好像透明人一样来去自如 不受枪决的影响 其实已经意味着当时的灵魂出走

紧接着的镜头是走上灵车的剧情 就更加确定 男主是在枪决中死去

2.结尾从棺材里面逃走

预示着整部影片是在讲 生前的回忆

- 压抑的氛围

1.妻子的超现实暴力

妻子的暴力是可以释放出来的 但男主只能通过流感的形式内化自己的压抑情绪 妻子越超现实的释放 越能侧面体现男主内心的压抑

2.俯视的视角

更能体现男主的压抑情绪

没看懂的地方:

黑白片段中的女主持

身上穿的毛衣与 男主妻子的同事织的毛衣图案相同 是否隐喻女主持的身份 是妻子还是妻子的同事或者是一个抽象的形象?

 2 ) 全程放飞,导演拿命在黑

时间倒回到3年前的法国第71届戛纳电影节,当时有三位导演缺席了电影节媒体问答环节,凭《盛夏》拿到金棕榈提名的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是其中之一。

电影节期间,他因“非法贪污政府拨给的艺术津贴”的罪名被俄罗斯当局扣押,并被限制出境。据说,这起官司只不过是官方释出的烟雾弹,真正导致其无法来到法国的原因是因为导演的政治立场。

因为长期替LGBT群体发声,加上此前执导的《背叛》因涉及宗教问题得罪权贵,才让谢列布连尼科夫引火烧身惹上官司。

>>>导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为了声援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俄罗斯文化界当年发起过一项联名释放基里尔的请愿活动,当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凯特·布兰切特也加入予以声援。

经历长达3年的调查、18个月的软禁及半年的审判过后,导演最终被俄罗斯地方法院判定犯有挪用公款罪,不过并没有坐牢,而是以3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作结。

事后,欧洲电影学院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当局对基里尔的做法是一种公然的政治打压,目的是“向其他艺术家发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政府资助,以便作为艺术家继续生存下去,以此来避免这些艺术家的政治批评。”

作为一种不妥协的产物,导演基里尔带着他的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于今年重返戛纳,并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相较中文译名,原版片名似乎更能传达导演的意图,叫《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

假如你熟读俄国文学,会发现彼得罗夫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姓氏。由此可见,导演想说的显然不止一个家庭,而是想借这个姓氏的普及度,借此隐喻一个国家的病态。

这是导演自“贪污”风波过后首度利用电影发声,恰到好处的隐喻,依旧不难发现他对国家现状保持的悲观态度。新片《彼得罗夫的流感》中,有关政治的表达有了明显提升,且几乎一开始就排山倒海而来。

患上流感的彼得罗夫登上一辆公交,车上,人们谈论着俄罗斯惨淡的社会现实——医疗福利荡然无存、寡头政治作威作福、移民问题带来的后遗症迟迟无法得到解决,俄罗斯百姓的日子举步维艰。

彼得罗夫听着百姓的抱怨,下一秒,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一群身着奇装异服、手拿枪支武器的家伙忽然冲上公交,将彼得罗夫邀请下车,让他当场处决绑架过来的各界托拉斯(垄断、行业寡头别称)。

镜头二度打回公交车内,只见彼得罗夫依旧站在下车前的位置,原来,刚刚的”处决“场景不过是他边听百姓抱怨,边在脑海中脑补出来的画面。这场呼应百姓疾苦的私邢,其实压根就没发生过。

如果说这样的蒙太奇还是显而易见的话,那接下来故事加入大量虚实穿插来干扰故事线的排列,则会让不熟悉此番套路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甚至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场景中,有时空的悄然切换,也有科幻元素的不期而至,一切看起来都是超现实和前后矛盾的,犹如一场跳脱常识的梦,打破并挑战观众对现有叙事手法的认知。

>>>不同着装混淆了现实和时间的概念

常规好莱坞叙事,要求即便深奥如诺兰这样的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去讲一个能让普通观众理解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基于一定的叙事模型,层层引导观众进入导演构建的世界。不管它们的世界观如何宏大,设定如何复杂,只要大致的逻辑线不乱,多看几遍下来总能从中理出个所以然。

《彼得罗夫的流感》则不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理性的,场景和场景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依附关系,叙事逻辑也不遵照传统的故事写作手法,而更多以意识流形态展开,用一个个碎片堆砌,将彼得罗夫脑海中的幻想和回忆混合到一块。

如此激进的手法,也难怪一些人看过该片会抱怨“好睡”。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特立独行绝非偶然,随便看看世影史,喜欢如此表达的家伙不少,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堪称此中好手。

《八部半》这部反映导演创作困境的电影,就在当时开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让观众看到了新现实主义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八部半(1963)

《彼得罗夫的流感》同样如此。

只不过相比多年前的名作,它“错乱”得更张牙舞爪些,旁人很难从晦涩的影像中看明白之间的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加以总结,可能只有等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意识到之前看过的一切,不过来自一个业余漫画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并非完全架空,因为里面除了包含彼得罗夫个体的家庭投射,亦有他对整个俄罗斯社会变迁的深厚情怀。

比如那枚用来治疗彼得罗夫儿子发烧的、产自30多年前的阿司匹林,它诞生于解体前的苏联,却治好了小孩的病。从现实角度看这当然是荒谬之谈,但如此神奇的疗效,却寄托了彼得罗夫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旧时光自带暖色滤镜

还记得之前我讲过的片名和背后的隐喻吗?

流感受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彼得罗夫一家,其实还包括整个俄罗斯。由此及彼,神奇药片背后未尝不是俄罗斯对苏联岁月的集体回忆。

可不要以为我在瞎掰,俄罗斯民调已经无数次说明当地百姓对“光荣过去”的无比怀念。今年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经济重组合并的新闻,更是开启了大众对红色帝国东山再起的无限想象。

陷入怀旧情绪的俄罗斯人宛如患上流感的病人,对历史上的错误视而不见,只是一厢情愿地对过去投以主观化的、狭隘的历史记忆,一旦将这类记忆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中,被遗漏的部分总令其显得自说自话且经不起推敲。

同样的童年聚会,彼得罗夫记忆中的阳光灿烂,到了另一个角色马丽娜身上却是无尽的黑暗。

那个年代之于她而言没有任何值得追忆的部分,一切都是如此沉闷、无聊、穷困和潦倒,甚至连堕胎都得承受风险(苏联禁止堕胎)。人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和自由,整个社会的保守氛围犹如牢笼般,囚禁着渴望冲破枷锁的人。

也正是在这个段落中,全片难得一改前面的“疯癫”叙事,头一次回到了正儿八经的线性叙事中。整个段落严肃而压抑,与前面的意识流碎片形成鲜明对比。

导演并没有与彼得罗夫取得共情,相反,他借由这个角色表达了对俄罗斯当下某种泛滥情绪的嘲讽和蔑视。片尾那段有关死人复活的黑色无厘头,则更像是这种态度的延伸。

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曾宣告死亡,如今却从棺材里逃出来的人。他渴望回归社会,并找回遗失的身份。但现实是残酷的,倘若他想复活,倘若他仍要融入那个已经将其抛弃的社会,那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票上车。

曾经的苏联并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医疗、教育、水电气全部免费,公交系统只象征性收取少额费用的年代。时过境迁,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按2021年的最新汇率换算,俄罗斯全国一年的GDP产能还赶不上我国的一个省。

国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身无分文的“死人”。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归。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3 ) 一篇像流感般传染的绝美回忆散文诗

彼得罗夫得了一场流感,发烧使他的想象力得以发散,一切的可能性和别人嘴里的事都成为了他在经历的幻想。无数的真真假假,梦境与现实的切换,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背景都使得彼得罗夫的流感成为了一场神奇的历险。睡在棺材里的人跑了,雪姑娘成了售票僵尸,老婆是嗜血杀手,不得志的朋友要彼得罗夫帮忙自杀…一切都像是一部散文诗。

这是一部导演的炫技之作,技术上堪称牛逼。这里主要是镜头调度和极其牛逼的长镜头,太狠了!妻子在图书馆的性幻想,彼得罗夫看作家作品的转场(惊悚成《呐喊》那里真是直接戳我点了)作家自杀后的离开……我天真的是牛逼的要命了!妻子刺杀变态那段雪地戏也是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具有漫画感,各种空镜配合也很绝,即使是有点血腥的镜头竟然拍的还有点带感!

这部片子被推荐过很多次,但因为片长还是有点略长,加上叙事风格是比较意识流的,几条线交叉,台词信息量比较大,细节非常多的那种,在刚开始的半小时到一小时都会有一种跟不上或者不知道这都是些啥的感觉,所以观影之前还是要做好准备。

但是看完还是觉得蛮爽的一部片子,因为其实到最后通过对彼得罗夫的童年第一视角影片的展示和黑白的雪姑娘的故事,终于明白了所有人物的串联和时间线的关系,才知道一些重复出现的人物和场景的理由,顿时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而这个时候一切刚好终止,就全是回味了!而且因为细节非常多,人物又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比如谢廖沙是谁,伊戈尔又是谁,墙上的涂鸦的贴切等等,不剧透了)所以就很值得二刷!

整部片子虽然是一个人的流感和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的串联/幻想,但流感的意味就是会传染,演变成全社会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暗含在台词和幻想中的对整个国家的不满和对其传染性社会性的讽刺也就都包括在内了,这些也都是值得去留意和探索的。所以说从技术和内容上都是一部信息量爆棚的片子。非常非常推荐哦!

 4 ) 從死亡清晨啟程的歷史身份修復

如果空間、歷史、記憶都在限縮與控制的外在文本下變造,究竟該如何面對當下和日益稀薄的未來。

《夢流感》是一次私人的回溯,也是有野心的重新解構,導演索性放腦中繁複的結生長。長成這個超級hardcore的意識流作品,就敘事技巧而言顯得過載。時序上,把當下、過往、試著回溯的歷史與夢境幻覺交纏。視覺上,有任性的手持,和毫不在乎的打破既有空間規準的才氣。不僅是不害怕碎片,更毫不節制的數度重回細小的回憶原點,彷彿人們所立足的當下也不過過往回憶過度稀薄的副本。而這一切的任性和炫技,通過微小的線索指引,無論是Petrov的記憶原點,又或是引發致幻的過期阿斯匹靈,似乎都指向回憶中,意象矛盾的雪姑娘。

在原本的俄羅斯民間故事裡,雪姑娘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口傳裡充斥著多重複本和敘事空間。一說是聖誕老人的助手,一說是在注定無果的戀情中消融的精靈,無論戀歌又或童話這是一個只屬於冬日也潛藏消融自毀的存在。我們在公車上看見崩壞的雪姑娘車掌,看見這個人偶不斷的被不同語境裡的價值填充。而在Petrov 懵懂的回憶裡,雪姑娘一方面在空洞的團建裡被政治吸納收編,卻又在簡單關心的話語中恢復成人,成為小Petrov 少數感受真誠的回憶。這成為想像原點中,一條潛藏的救贖。在過去的一個瞬間點亮父母失和之下失語的小Petrov。在當下,Petrov 與兒子的相處中,又成為另一個當前婚姻不順遂的緩衝。

Petrov 的眼睛裡,雪姑娘在跨越時空的夢中看穿疾疫纏綿。話語貫穿過往、當下,在虛幻裡長出渴望折射現實的一場瘋狂夢境。這是任何事物皆有可能發生的電影時空,然而在創作之外,創作者實際上卻身處寸步難行的創作現實。電影外創作者被政治軟禁於莫斯科,電影裡亟欲打破時空有限性的嘗試,如同現實世界的互文。病的敘事穿透了這個國家時空形塑的身體,我們並不僅僅看見一個總體而空洞的隱喻,而是在其上的人們通過身體記憶展演了共有的壓抑和瘋狂。有限的空間,與人心裡始終過載進行著多重的時間情境。電影似乎存在著不斷疑問與爆發的狀態,無可抑止的暴力與瘋狂,虛虛實實近乎成魔。在這裡過去並不比當下空洞或單薄,幻覺也許比起日常所能展現的更加真實,而病與解藥竟然是一體兩面之物。

而回到雪姑娘,她不僅止於被不斷填充與詮釋的空洞人偶。在快速變換的瘋狂狀態,這場充斥殺人者、妖魔附生和藥癮致幻的盛宴中途,導演突然加入長達半小時,僅僅只關注這個在過去扮演雪姑娘女子的故事。像是作為龐大想像的核心與原點,在這個瘋狂過載故事裡,導演竟然難得清麗的回歸凡人。而這究竟是潛藏在過去的一帖良藥,又或是深埋多時的病因?如若這是導演對記憶的一次挑戰,他所關注的顯然非神非幻,而是重新經驗,重新記起作為人的身份。於是電影的回歸顯然不僅止於懷舊的回看,而是一種重拾共感多重歷史意義的能力。若真正的解藥並非回溯過往,而是回歸作為人的情感與身份。對這個無論過往記憶、歷史都被強勢文本限制的現實來說,或許可以超譯一些,這是在回復我們所忽略的歷史感,魂回人活過的核心。唯有如此微觀的去理解一個人的複雜,才能讓這個電影時空和觀影的我們去重新發明自己複雜的可能。若連想像不同現實的能力都被剝除,那又該從何處看見不同以往的明日。

電影以這樣比重的血肉,去承載那些奇觀式的展演、奇談、死亡與自我分裂。這樣一看對於結尾的一幕或許能有一個新的讀法,究竟是宿醉後一次極其惡劣的玩笑,又或是奇蹟似的大病初癒。對一夜之間的瘋狂暫時作別,這是重新睜開眼睛的清晨。一個跌跌撞撞的步伐,踏著死亡陰影仍然向前跑去。

 5 ) 寡头经济 寡头政治 专家 文化骗子以及同性恋妖魔化

很多人因为影片神经病一般的叙事

为他打了低分 事实上 真正理解影片暗藏的玄机后

老烧相信 您的看法会大有改观

这部影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的同名小说

老烧认为 要准确理解影片 导演的话是一把钥匙

基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姓氏 所以影片中

个体的彼得罗夫 成了整个俄罗斯的缩影

个体的疾病-流感 也就浓缩了整个国家的弊病

影片画面阴郁 冻土和阴云让人倍感压抑

街上行人犹如行尸走肉 彼得罗夫上车后因为咳得厉害

一位大妈为他让出座位后说:你好象得了癌症

这位苏联大妈代表了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的怀旧群体

他们认为:社会转型后的俄罗斯已经接近死亡

另一位大爷的抱怨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他说:戈尔巴乔夫出卖了我们 叶利钦挥霍了国家财富

现在金融寡头扶持这个人…问题就更多了…

1999年12月31日晚 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人们普遍认为 继任者是被当时的金融寡头扶持上位

当时的俄罗斯 政治经济领域被寡头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 女权贵要求上法庭时民兵完全不理会

潜台词很明显:法院是你家的 彼得罗夫想象的

处决权贵的情节 直观地表达了俄罗斯民众

对寡头经济、寡头政治恨之入骨的情绪

有趣的是 公交车上那位对小姑娘口出秽语的学者

被年轻人拽下车后 俩人都被警察抓走

人们怒骂学者是“混蛋”“垃圾” 那位大妈却嘟囔着说:

学者应该受人尊敬 他又没伤害人 警察干嘛把他也抓走?

售票大姐评论说:过去在电视上 他们说什么都被吹捧

现在可不行……此时老烧似乎看到

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跃然银幕之上-“专家”

这位苏联大妈只看到光头年轻人伤害了专家

却看不到专家对9岁小姑娘使用语言暴力

她也当然意识不到专家在电视上口吐莲花时

对普罗大众是否造成了伤害 彼得罗夫捡起学者的假牙

是因为 他另外的身份是作家 漫画家

也许他要借鉴专家学者的“话术” 赢得读者的喜爱

这个嘲讽伪专家学者的情节 与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

一脉相承 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在苏联时期

被下放到殡仪馆 而一帮伪文学家却坐在沙龙上高谈阔论

彼得罗娃的痛打 表达的是民众对那些文化流氓的愤恨

彼得罗娃被赋予了民族母性的意义

儿子小彼得自然代表俄罗斯的未来

但他同样病了 还有许多恶习 令母亲十分担忧

彼得罗娃也被赋予觉醒者先锋的身份

她以一己之力奋力铲除社会遗留的恶疾

但在影片最后她陷入绝望 几代人的信仰崩塌

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 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所以那个神秘人维克多对伊戈尔大喊:我们该信仰什么?

说到伊戈尔 彼得罗夫表现得对他既熟悉又陌生

他拒绝给伊戈尔留下电话号码 并且说:

我不想和你保持联络 这里已经暗示:

伊戈尔是死神 彼得罗夫已经病入膏肓 到了濒死状态

新年派对等候儿子时 彼得罗夫再次遇到伊戈尔

伊戈尔感叹说“你们人类真复杂” 再次证明他不属于人类

那么维克多是谁?老烧认为也是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对自己的幻象 或者说另一个人格

维克多代表了前苏联时期的彼得罗夫

他愤怒却无能为力 苏联的解体似乎是他的一次死亡

所以 死神伊戈尔与他见面时说:你还在为上一次生气么?

最后的黑白画面中 77年的雪姑娘给妈妈打电话时

曾经问妈妈:维克多怎么样?

妈妈抱怨说:他花6卢布买了一大把阿司匹林

彼得罗夫看向维克多时 看到儿时的自己一闪而过

那么雪姑娘又是谁?因为雪姑娘的美丽 友善

很多人认为她是“70年代理想化”的化身

代表着人们曾经的美好愿景 而实则她的生活十分糟糕

老烧不反对这个看法 但老烧更加认为:

雪姑娘是彼得罗夫想象或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

回忆中 圣诞派对上的雪姑娘是真实的

彼得罗夫认为:理想化的自己应该就是雪姑娘的摸样

因而想象出了 后面的雪姑娘的故事(黑白画面部分)

为什么雪姑娘总是看到男性的裸体 因为

彼得罗夫确实是个同性恋 但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社会

对同性恋的妖魔化 使他不得不深藏不露

这也是为什么 雪姑娘的故事用黑白画面展示

雪姑娘在和她的学生亲热时 叫他的名字“伊戈尔”

见男友萨沙的父母时 男友的父亲是伊戈尔

这些都说明 彼得罗夫意识到自己作为同性恋的社会性死亡

恐怕同性恋取向 是妻子与他离婚的主要原因

前妻来送孩子时 是前妻主动与彼得罗夫火热啪啪

但彼得罗夫却并没有任何享受激情的表情

证明彼得罗夫是同性恋的画面 还有儿子小彼得

和童年彼得罗夫对女性反应的对比

儿子小彼得被医生的乳沟吸引 而童年彼得罗夫

却对女性裸体毫无感觉 他更关注女孩子的穿戴

这也是为什么作家谢廖沙在作品里

将彼得罗夫描绘成同性恋

那么谢廖沙是谁?

明显是彼得罗夫分裂或具象化的 另一个人格的自己

有两点为证:第一 谢廖沙知道彼得罗夫是同性恋

并在小说中写了出来 第二 彼得罗夫的回忆中

母亲带他参加圣诞派对时叫他说“谢廖沙 这边走”

彼得罗夫曾经有个作家梦 所以他将自己和雪姑娘合二为一

编写了“雪姑娘的故事” 当然他的作家梦并不顺利

帮助谢廖沙自杀并烧毁全部手稿

意味着对文学追求的放弃

文学梦的破裂和前妻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有没有关联呢/

或许 连妻子 儿子也都是彼得罗夫的幻象

是他分裂出的其他人格 作为男同的他

幻想自己是正常男人 应该有个妻子、儿子…

儿子不再像他 而是有正常的性取向

这也是为什么 在灵车上彼得罗夫说自己已经离婚时

无事不知的伊戈尔惊奇地问:你结婚了么?

另外 一个重要细节也暗示了雪姑娘和彼得罗娃

都是比得罗夫对自身的幻象:图书馆长

和雪姑娘工作的旅馆同事是一个人 而雪姑娘穿的毛衣

却和图书馆长手里编织的一模一样

总之 影片故事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集体潜意识之旅

它凭借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深入探討了

一个永远不该忘记、从未真正过去的过去

并在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界限的维度

展开了对现实俄罗斯社会的批判性视野

就像随处可见的 墙上的涂鸦:“日子是狗屎 你也是”

“我快死了 甚至等不到婚礼” 或者干脆一个字 “唉”。

那么彼得罗夫死了么?因为死神的眷顾

他确实死了 影片最后彼得罗夫巨大的人头

从窗外凝视窗内的画面说明他真的死了

但他成功复活了 棺材内的尸体是他最初

也是最后对自己的幻象 影片最后在绝望中表达了

对俄罗斯社会的厚望:祛除病症 涅槃重生

 6 ) B

小说作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彼得罗夫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姓氏,所以影片中个体的彼得罗夫,成了整个俄罗斯的缩影。个体的疾病,也就浓缩了整个国家的弊端。影片画面阴郁,冻土和阴云让人倍感压抑。 ①彼得罗夫上车后,因为咳嗽厉害,一位大妈说:“你好像得了癌症。”这位大妈代表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怀旧群体,他们认为社会转型后的俄罗斯已经接近死亡。 另一位大爷:“戈尔巴乔夫出卖了我们,叶利钦挥霍了国家财富。” 1999年12月31日晚上,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人们普遍认为,继任者是被当时的金融寡头扶持上位。当时俄罗斯政治经济领域被寡头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开枪时女权贵要求上法庭,民兵完全不理会。因为法院是她家的。彼得罗夫想象的处决权贵的情节,直接表达了俄罗斯民众对寡头经济恨之入骨的情绪。 ②公交车上的学者羞辱小姑娘被打下车后,被警察抓走。人们怒骂学者是混蛋垃圾,苏联大妈却可怜学者。苏联大妈只看到了年轻人伤害了专家,却看不到专家羞辱小女孩儿。 彼得罗夫捡起学者的假牙,是因为他画家、作家的身份,他要借鉴专家的话术,赢得读着的喜爱。 此情节与彼得洛娃打伪文学家一脉相承。真正的艺术家在苏联时期被下放到殡仪馆,而一帮伪学者在沙龙上高谈阔论。 ③彼得洛娃代表着民族母性,儿子小彼得代表着俄罗斯的未来。小儿子病了,还有许多恶习,令母亲十分担忧。彼得洛娃同时是觉醒者先锋,她以一己之力奋力铲除了社会遗留的恶疾。但在影片最后陷入绝望,几代人的信仰崩塌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④神秘人维克多对伊戈尔大喊:“我们该信仰什么?”彼得罗夫对伊戈尔既熟悉又陌生,他拒绝给伊戈尔留下电话号码,并说:我不想和你保持联络。这里暗示伊戈尔是死神,彼得罗夫已经到了濒死状态。 新年派对等待儿子时,彼得罗夫再次遇到伊戈尔,伊戈尔感叹:“你们人类真复杂。”说明他不是人类。 维克多也是彼得罗夫,是彼得罗夫的另外一个人格,维克多代表了前苏联时期的彼得罗夫,他愤怒却无能为力。苏联的解体是他的死亡,所以死神伊戈尔对他说:“你还在为上一次生气吗?” ⑤雪姑娘美丽友善,很多人认为他是70年代理想的化身,而实则她的生活非常糟糕。 也可以说雪姑娘也是彼得罗夫的另外一个人格,彼得罗夫认为理想化的自己应该是雪姑娘的模样,因而想象出了后面雪姑娘的黑白画面。 雪姑娘总是看到男性裸体——彼得罗夫是同性恋,但苏联和俄罗斯对同性恋的妖魔化,使他不得不深藏不露。 雪姑娘和学生亲热时,叫他的名字伊戈尔,见男友萨沙的父母时,男友的父亲是伊戈尔,这都意味着彼得罗夫的社会性死亡。 儿子小彼得被女性乳房吸引,而童年彼得罗夫对女性裸体毫无感觉。 作家谢廖沙也是彼得罗夫的另一个人格,因为谢廖沙知道彼得罗夫是同性恋,而且彼得罗夫的回忆中,母亲叫他谢廖沙。帮助谢廖沙自杀和烧毁全部书稿,意味着对文学梦的放弃。 最后彼得罗夫的死,和棺材内尸体的复活就是对俄罗斯的厚望——祛除病症,涅槃重生。

 短评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

8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经不起推敲的猎奇影像,自娱自乐的转场镜头,装腔作势的童年乡愁,不要怀疑,这背后没有任何根基,只是导演在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发泄自己莫须有的恶趣味。

13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三星半到四星水准,戛纳技术大奖还是实至名归,不过和前作[盛夏]的毛病类似,都是形式过于飞扬炫目而内核却较为空乏苍白。梦境、幻想、回忆与现实互切,沉睡如长逝,惊醒似重生。传染疾病的隐喻与苏俄30年间的物非人是,过去的美好与怀想成为一种想象性满足,现实的冰冷和苦涩只可借着死亡与复活的演绎来冲淡调和。1977年的阿司匹林依然具有退烧特效,一百万之一的生育能力竟而改变少女一生命运。落魄作家在自杀与他杀的交融中归于毁灭,压抑妻子于图书馆、雪地与内室中释放杀戮暴力。雪姑娘的裸男透视力与彼得罗夫的UFO召唤力恍如穿透岁月雾霭交联相通,及至在灵车里兀自复生,唯有孤独地在荒寂的公交车中面对僵尸般的检票员。(8.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74 Cannes# 一出精彩大戏,各种奇幻情节轮番上演,第一条故事线很像男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二条故事线转向黑白写实风格,两条线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闭环,俄罗斯质感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1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上一部我嫌泛滥无节制,这一部不仅给泛滥无节制找到了正当理由,更是变本加厉彻底放飞,不受限制的创作,现实、虚构、想象和回忆交织重叠,完全抛弃观众,想起日耳曼《上帝难为》式的噩梦体验。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25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力荐

玩到飞起~电影真的可以致幻~

2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亚文化趣味与民族电影性格倒是思考的其次,实际首先非常个人:“流感”,引出了彼得罗夫疯狂的颅内世界,“软禁”,让谢列布连尼科夫的调度无所不用其极,都在痛苦而愤怒的无序中挣扎和宣泄,又在抽离而出的漫游回溯中无限的怀念与哀叹,文本改编途中另谢列布连尼科夫深深共情的想必也是如此,作者与影像高度的合二为一成共生的即兴演化状态,秩序和节奏作为现实环境中的虚设而被鄙视,也因此,电影的共振被进一步播散——当下的疫情,以及疫情下的一个个高压中的生命和记忆。

3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在集体的时间洪流下,还有创作与记忆的支流。没有人大叫,提示都是内心的。

33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快半个月没发豆瓣影评了,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难住了我,十多天中分三次才把这部二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看得好累哦!这位导演过去的电影《盛夏》我挺喜欢,技艺独特,就是故事性薄弱了些,没想到这回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只是在玩技巧,炫时空、影像的错位,情节人物时时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导演确实是个营造气氛的电影天才,但是这次还是玩过火了,只顾自己嗨。可惜像我这样的老年观众早已是见怪不惊,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毫无兴趣了。

3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竟然是一部“适合”在圣诞或新年看的电影…意识流、肆意、超现实、浪漫、荒诞

4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看到灵车司机是科利亚达我一激凌……)

45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导演是氛围营造的高手,到了这部里,直接让镜头跟着男主角的脑内小剧场游走,随时都会飞起来,让炫技般的镜头设计跟剧情结合的很好,形式就是风格特点。其实这种拍法以前也见过,只是这次被这个导演玩的恰到好处。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等老娘来做一个playlist

49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从头到尾飞了两个半钟,奇技淫巧眼花缭乱。对深层次的情感输出还是存在隔膜,但表面的那些情绪张力太足了,完全靠精巧的视听迸发出来,无论长镜头调度还是POV视角(有一个照镜子的镜头令人咋舌),都炉火纯青、信手拈来,至少是一场尽兴的旅程,始终没有让人感到腻烦或疲惫。导演展现出超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比之下《盛夏》都略显乖巧了。#SarajevoFF#

5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55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还行

原以为是将流感置身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叙事影片,没想到在多重炫目技巧下包裹着的故事本体并不直接与社会挂钩。一部精湛的技术大赏,有人嗑药嗑到嗨,这里是萎靡里盛放。就绚丽的技术方面而言与朴赞郁的《机器人之恋》有相似之处,后者借由精神病患者的超现实思维构造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本片则是依托流感对人大脑所产生的奇妙影响进行臆想与抽离。影片虽说并非多么宏观,但整体格局却打得很开,十分晦涩,多次倒回也还是不甚理解。|7.5

60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27th SFF# Kinoscope。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极多主义的过载文本,确实很飞,把《盛夏》里面的各种脑内小剧场无限放大了,随时随地甚至一个镜头之内就进入幻觉和梦境,有几个超高难度的长镜头,Day1部分那个服用1977年阿司匹林后的18分钟梦境长镜头尤其厉害,虽然构思是舞台剧换景片式的,但是空间嵌合与转换十分复杂,人物众多。彼得罗夫一家都有各种脑内小剧场,男主尤甚:记忆,梦境,幻觉,漫画等等随意转换,而且有情感上很动人的地方。不过最大问题可能是Day3部分“雪女”30分钟左右《盛夏》式的黑白段落(1977年),虽然给出了很好的多视角叙事,但真的有点不兼容啊。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说《盛夏》是在给传记小说配插图,《流感》则是白纸上的全新作画。必然也必需有冲击性的调度,因为它的实质是作者强力意志把控的动画片,也因此,基里尔向来不加节制的表达方式才得以被体裁吸收。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