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

剧情片日本1993

主演:北野武,国舞亚矢,渡边哲,胜村政信,寺岛进,大杉涟,森下能幸,津田宽治,木下邦家,克里斯·布里顿,水森コウ太,逗子とんぼ,矢岛健一

导演:北野武

 剧照

奏鸣曲 剧照 NO.1奏鸣曲 剧照 NO.2奏鸣曲 剧照 NO.3奏鸣曲 剧照 NO.4奏鸣曲 剧照 NO.5奏鸣曲 剧照 NO.6奏鸣曲 剧照 NO.13奏鸣曲 剧照 NO.14奏鸣曲 剧照 NO.15奏鸣曲 剧照 NO.16奏鸣曲 剧照 NO.17奏鸣曲 剧照 NO.18奏鸣曲 剧照 NO.19奏鸣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0:03

详细剧情

  北岛组干部村川(北野武 饰)因与大老板(逗子とんぼ 饰)关系不佳,而被派去冲绳协助兄弟帮派对抗阿南组。村川等人的到来似乎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双方对抗不断升级。在一次酒吧枪战中,村川的手下中弹身亡,随后他与手下片桐(大杉涟 饰)、肯(寺道进 饰)等人躲到海边小屋中暂避风头。  在金黄的沙滩上,这群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大男人们玩起了充满童真的游戏。然而他们的逍遥快活无法持续太久,北岛组和阿南组秘密联合,意欲将村川等人彻底铲除……  本片荣获1994年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原声、1995年法国干邑影展影评人奖。

 长篇影评

 1 ) 小记

幕后制作 这部电影以冲绳为背景,表现的是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血腥争斗。片中的人物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无为,这正是故事的精髓所在。并因影片的内容是黑道之事,无为的感觉就越发强烈。比如村川和片桐在美酒佳肴前不吃不喝只是木然地盯着窗外的镜头,比如上地及其手下表情麻木地跳着琉球舞的镜头。给人的感觉不是乏味,而是更为强烈的震撼,透露出一种无形的冲击力和诱惑力。

幕后花絮 这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北野武反映出他的人物命运企图自杀。

 2 ) 老大 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孩子气

一、《奏鸣曲》入选当年法国《电影手册》十大,是北野武在国际舞台亮相的标志性作品。
我最喜欢这个片子结局处北野报仇时冲入敌营后的那场杀戮,屏除他一贯的暴力血腥,不直接表现杀戮场景,所以看不到横飞的子弹,看不到血肉模糊的脸,看不多狰狞的面孔,看不到血流成河,看不到呼天抢地鬼哭狼嚎的场面,而是用了一段很有德国表现主义色彩的光影声效和一张惊慌失措的脸和恐惧的眼神,用得颇为意外,很有大师风范。
北野武对气氛的渲染独树一帜,典型是行为前的一段冷场,静止的镜头,面部表情的特写,接着就是行为后的场景,这种异常冷静的处理方式大概来自法国新浪潮戈达尔等人的跳切镜语,现在惟有用醋称之。
在个片子中有一段小岛上“风雨欲来云满楼”的短暂的局促的安详静谧,杀手们玩游戏,捉弄人,这段集中了北野武的搞怪。
特别喜欢沉静的静止镜头之后,凌厉的“绝杀”暴力行为,这是北野老大的“我型我秀”,实在是有派头啊。

影片中间一段祥和得像一次黑帮分子的集体悠长假期,杀戮掩藏在一片寥廓的碧海蓝天中,风中隐约闻到血腥的味道,死亡来临之前用游戏的方式给自己超度,嬉戏中追逐生命最后的华彩。绚烂的烟花,童趣味道的恶作剧,一场任性的暴雨,一群滑稽的生命体,一个冥冥之中注定的梦,一双等待的眼睛和一声寂寥的枪响,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就这样深深地烙在脑海中了,不得不佩服北野武的果决和天真,铁血丹心的酷,惟天才所有。
还来不及从悠长的假期中仔细体会笑容,鲜血就在脑颅上肆意绽放,刚刚享受完温情欢欣的心灵释放,残酷的杀戮便悄然而至,欢快的游戏过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流露出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释然,故此,复仇后的老大在女人等待的路上自行了断。北野武对死亡的思考始终是朦胧而充满东方禅意的,死是最终的解决手段,却是生命最初呈现时的那种好奇,生和死都是极端的迷恋。
展示暴力时用的是抒情的手笔,暴力是男性情谊的交流载体,从捅同伴一刀到不打不相识,源由共同赴死的豪迈气概,电梯内替老大挡子弹的躯体俨然成了男人间的一种一身相许,此时的暴力化作浪漫,死亡放出了光芒,所谓“暴力美学”。

 3 ) 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7周:北野武《奏鸣曲》

2023戛纳补课圆桌系列

第76届戛纳电影节已于2023年5月下旬举行。该系列圆桌遴选了戛纳不同单元的部分导演前作,以每周1期、每期1部电影的频率进行补课和讨论。

第7期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北野武新作《首》入选第76届戛纳电影节首映单元。本次补课片目为其前作《奏鸣曲》(ソナチネ,1993)。 参与人:橙子 夏萝 Sum emf Anni 日期:2023/6/12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橙子

感觉喜欢静态的或者喜剧的部分,比如站在原地对射的枪战、还有掉陷阱那场,但他的镜头似乎只是为了有趣或者比较酷的感觉,神经质的人物也只是一种假神经症——本片的儿童气质比较奇怪,幼稚作为一种表面存在,人物一直有一种回归成熟的内在,这种幼稚就似乎成为了一种标榜反差的傲慢感或者说是装酷的感觉,连同最后的自杀也显得做作和俗趣。感觉真正有“孩童”气质的人物,例如《精疲力尽》《出租车司机》,他们有着一种孩童的内在,他们的行为却像是在故作成熟,在这里他们的癫狂与焦郁皆因为(同时反射出)一种社会系统的错乱,他们因为无法生存所以选择去自杀。

ソナチネ (1993)

Anni

在这部电影里,男人们的“幼稚”看起来是大男子主义的反面,但它并未丝毫消解前者;实际上,这里的“幼稚”不仅只是作为一个刻意为之的反差面重新确立了男性气概的实存,并且其本身——“男人至死是少年”——也只是男性气概的另一种浪漫化的油腻形式而已。不仅最后的自杀是十足俗套自恋的(一种梅尔维尔式的“悲情”自恋),而且整个先受困于黑帮世界的规则而后孤胆复仇的英雄主义故事线都是极其无聊的。早期北野武作品似乎多以这种男性化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作为其内核,《花火》同样如此。在黑帮片的维度,北野武自己的《极恶非道》对黑帮世界的非人化的运转法则的刻画校之《奏鸣曲》更为彻底(后者中这一点只作为设定和底色存在),尤其是对照两部电影的结尾。

HANA-BI (1997)

橙子说的《精疲力尽》或《出租车司机》在其文本和气质的内核中其实都有男性沙文主义的倾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它们相当写实地——甚至进一步说,批判性地——刻画了这种倾向的内在、后果,并从电影的内部和外部揭示出了这些男性人物与时代精神的联系。但在《奏鸣曲》中,男性人物的形象完全是一种刻意与其本质割席的障眼法,因此它充其量只是一本装酷的漫画书,其唯一目的就是意淫,尽管是以一种与我们当下看到的好莱坞直男大片完全不同的形式。

夏萝

用孩童借以类比是奢侈的,相反,我看到的更像是逃离系统的欲望,如果说孩童作为毫无预设的存在,黑帮们则正是因为存在某种无法丢弃的预设(命定的结局)而导致了溃败。假如它存在何种回归,那一定是在不断靠近死亡路径的回归(而非对于零的回归),俄罗斯转盘、烟火、射击——所有这些被枪火的劫持的游戏都与孩童没有任何关系,影像渴望的不是展现一种稚气的“天真烂漫”,而是反差性地用欢笑将他们不断笼罩在将死的忧郁中,讲述一场内在崩溃。

因此,不同于《极恶非道》缓缓道来的黑吃黑循环,《奏鸣曲》中的系统需要霸道地展现自身、必须以结果代替过程。因此开篇的定调是极简且干练的,只有果断地舍弃叙事与场景衔接才能展示出窒息的常态,在这个程式化和机械化的系统里人们别无选择,以至证明了游戏也只能与死亡勾连。

Sum

认同夏萝对片中游戏的观察,不过我虽然同意这些游戏基本都带有一种暴力性(相扑、对枪、击射飞盘…),但同样明显的是,它们至少是要让自身看起来是“童真”化的,这一点多少显得自恋且油腻。就像海滩上被撒出的花瓣布满天空,以及最后的决斗中枪火泛出的光一次又一次点亮黑暗的空间那样,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毫无节制的唯美主义。不过将它称为唯美主义似乎不太准确,因为这种美化的目的似乎并不在于追求纯粹的审美价值,而更多地是为一种属于男性的“乡愁”而服务,美化对象无非是一种情绪的投射,这恰恰让我觉得它自恋到泛出油腻。

Anni

从技法上而言,北野武的风格似乎关于某种静与动之间的异常代换(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代换,即,用最静的方式去拍摄最动的场面),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二者之间的张力。但是在我看来,至少在《奏鸣曲》中,这种张力仅仅表现为场景中纯粹的反差和场景之间的突兀切换,这驱动着电影的节奏并不断制造反差性的幽默和震慑,电影在两个对立面之间不断反弹着,就像来来回回射击的烟花或子弹。在这里,动与静的辩证法失效了(或者说,在这一时期的北野武作品中,它根本还尚未被发明出来),正题和反题未能有效结合,而仅仅是被庸俗化和简单化地拼贴在一起,电影导向的知觉形式实际上是非常单调的。

夏萝

在传统的黑帮电影中,枪支会优先于开枪的动作被充分展示,才再进一步行动,但在《奏鸣曲》中,暴力与死亡明显领先于枪支,并被作为结果而优先展示(这点在结尾的电梯戏中更为明显,缓慢掏出枪的人被迅速干掉)。用瞬时的暴力将张力激化,随之回到紧皱干巴的静,两种场面之间永无止境的交叠不正是这个一成不变的系统的循环吗?

Sum

和Anni一样,我也注意到这部电影在动静上略显奇怪的关系,比如在老板办公室中年轻的混混用弹簧刀扎中年黑道,一场本应富有动能的戏变得像极了乐高建模动画,人物动作如同机械般迟滞、缺乏连续性,但这并不带来影像上的强度,尽管它的确带来了某种异质感。似乎还能找到不少处这样的处理,而它们几乎分布在对黑道活动的刻画中。而与之相比,当黑道们处于沙滩游戏中的时候,这种怪异感又不见了踪影。

联系夏萝关于系统的说法,这种异质化也许会被视为自杀——作为摆脱系统的手段——的预征。就像那架将赌馆老板浸入水中的吊车,我们在一种分解的形式下断续地看到它的全体、作为其功能核心的吊钩与人的连接,以及那个吊钩本身的特写。

夏萝

Sum提到的这场戏我笑得很开心(…),非常现实的暴力和超现实的麻木反应正是北野武奇异的幽默感。很多黑道场景都因为冷不丁的滑稽而显得不够严肃,也让我默认了后面人物的“童真”并不是刻意的装扮。

Anni

同为黑帮题材,我认为《极恶非道》是更为纯熟的一次尝试。如夏萝短评所说,在这部电影中,叙事几乎是详尽的,而不是如早期作品那样存有大量留白和跳跃;这无疑让这部电影更为商业和主流。但是在这部电影内部存在另一种深刻的辩证法:一个建基于不稳定的暴力(在电影中,暴力无时无刻不在翻转,从一个对象传递至另一个又反射回自身)的系统似乎又总是以最大的惯性维持自身的稳定,在这里,暴力既是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又是系统本身运行的唯一法则。

从这个角度而言,整部《极恶非道》可以被描述为一次暴力系统内部的“失败”的颠覆,人们——主角们——的反抗被残酷地镇压和清除,一切努力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泛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失败”颠覆又似乎是系统维持自身稳定而不致崩溃的唯一方式,正如结尾所暗示的那样,它借着这一次运动更新了自身的血液并再次缝合了此前的所有裂缝。它还会继续等待着下一次,因为暴力的多米诺骨牌是无休无止的。在我看来,这很可能从抽象的层面揭示出了暴力系统的某种真相。

具体到影片的情境,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黑帮成员们就像在工作一样“专业主义”地运用着暴力,复仇、反复仇、反反复仇被以极快的速度和切片化的状态呈出,似乎比起让我们关注它们本身,北野武更意在让我们关注它们之间的是如何通过一种平静而体系化的因果链条稳定地运作的。因此,尽管人物的处境的确在一个又一个暴力事件之后愈加深陷泥潭,但我们实际上感受不到任何蝴蝶效应式的失控或下坠感——这也是电影非人化的一面,最深刻的一次揭露是北野武本人饰演的角色毫无感情地说出“一切都结束了”——而只是暴力在系统内的一种几乎“日常化”的惯性运动。

アウトレイジ (2010)

emf

《奏鸣曲》看上去是一部女性完全缺席的电影;我的意思是,其中的女性角色完完全全是男性意识中某种符号的程式化肉身,她和现实(以及现实中的女性)没有实在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说电影表现出“沙文主义”似乎略微不准确,或者说有点好笑:它并非蔑视其他群体,而是显得完全没有想要意识到其他群体的存在。在某些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这就像《白鲸》没有女性人物那样可以理解;但在另一些层面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片中表现的行为风格无非还是直男的自我想象,叙述也仅仅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自得其乐的玩耍。我们很难为它开脱。

Anni

正是因为片中的那个唯一女性完全沦为了一个处在最刻板位置的符号(一个等待着她永远不会归来的男人的女人;她甚至不是一个悲情的形象,因为她并不具备丝毫的主体性,而仅仅是衬托男性悲情形象的工具),才确证了它虽然在表面上做出反差,但本质上完全是沙文主义的。并不是电影必须在情节层面具体地、现实化地复现出沙文主义的行为才可称之为沙文主义的,有时候乌托邦式的空想中蕴藏的与沙文主义有关的愿景更值得警惕。

夏萝

我认为北野武所展现的脆弱在Anni那边可能是一种自恋……对我而言倒是鲜少感受到沙文主义,就像是你无法苛责有毒土壤中长出的果实应当有益健康。虽然女性的确是被粗略地展现了,但那场对空射击戏也无不表明她的主体也困在难以言说的系统中无处宣泄。特别是在最可能男性凝视的避雨那场戏,女性坦率地裸露胸部,镜头再给了北野武同样不加修饰的坦白,其间没有感受到任何情色的流动。对我来说影片更像为湮灭在系统中的个体给出一曲可笑的挽歌。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

长评 | 语气的辩证法

圆桌 | 2023戛纳补课·第6周:洪常秀《在水中》

长评 | 个体之春


 4 ) 选角是否刻意选择绳文人 ?

本片有个特点,演员大多是日本绳文人相貌,寺岛进,大杉涟,年轻BOSS失岛健一,露面不多的老BOSS小池幸二,杀手南方英二,近似混血儿长相的居多,这部剧算是绳文人相貌最为集中的一部日本影片 。

是因为剧本设定在冲绳? 还是北野武刻意宣扬日人具有混血血统 ???

日本上流社会对西方,对白人的迷恋,不再赘述,1993年正是北野武大展宏图的时期,晋升上流的北野武,是否急于表达这种独特的视角,值得玩味

 5 ) 别把它当奏鸣曲看,它像沉静的交响诗

    我家乡总是下雨,所以我爱蔚蓝的天空;我没看过几次大海,所以我爱海滩;我一点都不暴力,所以我爱北野武。

    《花》、《坏》、《菊》、《性》之后,我似乎远离了北野武的情绪,也远离了深作欣二底下那个残酷教师的屠戮,两年后,我被《座头式》里那个白发伪瞎子刀光剑影之后安排的群体踢踏舞给彻底逗乐了。又过了一年,我才重新翻一些老头子之前的作品,《Brother》让我觉得他在试图改变但是风格还没统一好,但是再往前一点,《Sonatine》则让我激动不已了。

    我不能老拿“北野蓝”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但空旷的镜头中,远处弥漫的是蓝天蓝海还有一切蓝色的背景,间杂着澄黄的沙滩,几个被逼到无所事事的黑帮在一个女人的陪同下,像《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那样,隔着相同的距离迈着整齐的步伐,享受生命中最后的童趣。我想到之前殴打帮派之人的北野,那种盛气凌人的表情仿佛是可以一瞬间变为憨厚的笑容。

    还是这么几个演员,总是饰演北野武的手下,被他用童年的游戏给捉弄,歌舞伎,相扑,陷阱,飞盘,缺了子弹的轮盘赌,可以用手枪的彩珠筒大战。可是这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下,没有人知道战斗会什么时候来临,它来的时候,就像烈日中的阵雨那样来去匆匆。

    我总是想写一个像北野武这样的本子,充满着不血腥的暴力,间或有死亡的人群不带任何表情地倒下,茫然的面孔和穿过头颅的子弹,但是我还不能理解宿命,因此再真正面对北野的作品时,只好一次次地被这种惊为天人的洒脱给放倒。

    回过头来,这种无力的宿命,已经在Sonatine里已经表现得很完整了,北野缺的只是Hanabi里头一些纯熟的技巧,瞬间暴力的镜头已经完全成型,只是有几个镜头的剪辑让人觉得还没爆发出来,譬如坐在车上的手下脸部特写,还有冲绳帮老大加两个手下被杀前后的镜头。而久石让与它的配合也愈来愈默契,最后那一段的曲子,让人不得不迷恋一把死亡前的浪漫。

    可是北野选择了在与他相爱的女人看不到的小坡后头自杀,在冲绳蜿蜒狭窄的小路上崩了自己的太阳穴,和梦里的场景如出一辙,对啊,弟兄们全死了,在面前,不带一份惊恐与悲哀,拒绝美化的死亡,却执着地追求壮阔海洋边的浪漫,仪式一般的浪漫。

    以及宿命使然的死亡。

 6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北野武的《奏鸣曲》打破了黑帮片的套路及窠臼,去除了原有的黑社会刻板印象。通过正反方面的刻画及塑造,银幕上的黑社会也作为正常人一样存在,他们也有喜有悲,又残忍也有童真。

电影开头展现的是黑社会的暴躁、残忍,动辄谋财害命、勾心斗角,面对打斗脸上毫无表情,照常谈笑风生。这样的角色虽然很酷,但却无法让观众喜欢,甚至连主角本人也说想退休。

随着故事的进展,北野武一行在海边暂避风头。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他们像孩子一样找回了童真,玩着相扑、烟花等各种奇怪而幼稚的游戏。与前面的冷酷相比,这段欢乐的情节显得有点脱线。久在江湖时刻绷紧的冷漠的脸庞,也在海风的吹拂下出现了更多表情。如寺岛进早期不苟言笑,对同伴的不当举止予以呼喝;但到了海边之后却与老大打成一片,欢喜之余也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和工作。

这段强烈的反差,深刻表现出人的复杂性。黑帮人物不像以往电影所塑造的刻板印象,而是有血有肉,这样的人物才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让人认可也让人同情。但电影毕竟是黑帮电影,于是短暂的快乐时光结束,黑帮们又回到刀口舔血的日子。这时候想到北野武在开头说过的退休念头,便可知结束这段假期是如此得让人不舍,重新面对冷酷的世界又是如此得让人悲观。

与《花火》不同,主角并未彻底走上绝路。所以电影最后安排主角自杀多少还是让人觉得突兀,毕竟他曾有过美好的假期,求生欲望应该会更加强烈,而不应该如此万念俱灰。或许只能归因于北野武本人对自毁、死亡情结的沉迷。不过如此处理,也恰好产生另一种含义:让电影回到了传统黑帮片的轨道,让角色们死在该死的地方。

 短评

北野武才是最纯情的导演

5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整部片子平静的无聊,北野武的表演可以说是无表演,表情木讷甚至有些走神。讲的还是道义上的事,大佬们为了利益不惜牺牲亲戚和部下,北野武成了仁义道最后的卫士,近乎无聊的片子。

8分钟前
  • 疯马
  • 较差

温情童趣与酷烈暴力的并置,确乎是独属于北野武的黑帮气格,契同于花与火。1.猝起的杀戮,站定的一枪一枪射击,毫不躲避的淡然赴死,不发一词,没有挣扎,恍若渗入血脉中的日常惯习,又似机械地迎接自己的宿命。2.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短暂玩乐时光:头顶罐子打靶&俄罗斯轮盘赌式虚惊,(沙滩真人模拟)纸相扑,雨中洗澡,沙地陷阱,手持烟花对战,扔飞盘。3.密闭电梯中的张力铺陈极佳,枪战戏冷峻而惊心。4.夜间饭店的屠戮段落拍得同样平静克制:以远景镜头窗户中透出的焰光为主,偶尔插入黑暗忽闪的室内射击镜头。5.结尾彩蛋的沙滩船坞废墟,物是人非。PS:北野武的蓝色,无论深浅,皆得我心。(9.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应该为北野武专门设立一种类型,叫做“黑帮童趣片”(老大,能不这么幼稚吗?)。北野武电影中的演员更像是布列松笔下的“模特”,不同一般西方黑帮片里的絮叨甚至布列松电影里的台词之密,不同于一般犯罪片里的愤怒大叫等各种情绪的外放,北野武电影里对白稀少,人物的情绪也始终隐而不露,他们隐藏自己的情绪,如同机械模特,甚至会有反差美学的出现,如在好友死后在海边继续欢快地玩飞盘,那股情绪始终隐藏,如同紧绷在丝绢上的水滴,直到结尾一声枪响,终于预演了之前的自杀式轮盘赌,那股情绪也才随枪响血溅而最终喷薄了出来。莱辛评论拉奥孔的所谓“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引而不发的弓才是最具威慑力和悬念性的,引而不发的情绪也是。

10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整部片最令人感触的地方仍旧是对兄弟情谊部分的描写,当中也展现了黑社会的另一面,竟还有些可爱,包括下雨洗澡的几段都太好玩了,电梯枪战一幕比杜琪峰处理的还狠,凛冽而迅猛。混了20多年黑社会的北野武,不碰女人这一点倒是始终未变啊。音乐也加分。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花火的冷酷+菊次郎的纯真,虽然没有大肆渲染,但很明显这是部讲兄弟情谊的电影,最后那一枪除了北野武个人偏执的自杀情结之外,剧情来分析大概就是不愿在兄弟全部丧生的情况下一个人苟活吧。寺岛进和北野武的合作竟多达11次!真是御用黄金配角啊~

1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最爱北野武,死亡迷恋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北野武对蓝色的偏爱可不是一点点,蓝色大海、蓝色汽车、甚至穿着蓝色碎花裙的女人,正如他自己所说,蓝色最能表现人求生的艰难。烟花戏很童趣,反而更凸显本片顺接电梯戏的惨烈,这段戏可以说是精髓,剪切和机位极为讲究,非常过瘾。总感觉面瘫前的北野武很容易陷入一种喃喃自语的状态,冷眼旁观一切。

23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海、沙滩、枪、烟花、血、仇杀,北野武的主题来来去去都是这些。好多单场拍得真好。又纯情又稚嫩,老大,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孩子气。

2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93年奏鸣曲戛纳展映。有人说服阿兰德龙去看,因北野武曾表示自己是独行杀手粉。德龙看了,很是吃惊。“什么?这不是一个演员,他只有三个面部表情,台词也少的可怜。”在坐业内均持相似观点。唯有出版商让皮埃尔迪翁耐为之着迷……此挂之趣:德龙在独行的表演即被评价为极简主义。他怎么会嫌弃无表情?

2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8.6分,感觉北野武早期电影剧情是放在其次,最厉害的是意境。杀戮与童真,黑帮们在明媚的沙滩上像儿童一样嬉戏,转眼之间便惨死,死时脸上写满了茫然与麻木。这电影给人一种在生与死之间的感觉。

31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力荐

人之困境,宛如片首蓝鱼,虽向往自由,但遭遇血色桎梏。无论是被鱼肉或执刀俎,都为暴力法则所限,无从畅游而窒息僵木。纯真与爱情,不过是避世的鸦片,无法从本质解决问题。或许,唯有步向死亡,才能摆脱令人厌倦的重复,开启崭新的大门?【9↑】

3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也曾在夏日的暴雨中倒满身洗发水,在年前的煤堆中对射烟花,在凌晨四点的沙滩上裸奔等待潮起潮落。只不过那时候我们只是孩子。还没有接触到女人的肉体与诱惑,成人的暴力与灰暗,如果在经过这番洗礼后依然能够无邪,怕真是超脱到笑着面对死亡。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愧是我大哥拍的电影,只有北野武才可以把残酷、浪漫、童真、美好、忧伤如此完美地杂糅在一起,其实这部电影里已经兼而有之后《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以及《花火》的影子了。我发现我是如此迷恋北野武的这些固定镜头,安静如画,戏谑中带着残酷,美好中透着浪漫,他非常擅长使用各种表现主义手法,不去直接展现想要描述的对象,而是从各种侧面去勾勒,再配上久石让灵动的音乐,简直让我如痴如醉!不得不提一下沙滩上那段短暂的世外桃源时光,纸相扑、沙地陷阱、拿烟花玩真人CS、扔飞盘、雨中洗澡,实在是让人羡慕的温情童趣,然而也正是这些美好更能衬托出角色的淡然赴死的决绝。如果可以选择一个导演穿越到其中的电影世界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野武,除了他的美学,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同样让我沉迷甚至上瘾!

3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北野武万年不变的表情是一条执拗的线索,无论在温情的菊次郎励志的坏孩子暴力美的花火还是在艺术家的阿多里斯或者这部奏鸣曲里,这条线索总是散发着一种只能称为北野武味道的气息,所有的微妙、动人、温柔和力量感都来自这里。

4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采用了奏鸣曲结构的这部北野武早期作品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疲倦气息,暴力、枪战和杀戮在这里都呈现出诡异的日常化和程式化特点。从一开始就看透一切的男主角于是早早预知了命运轨迹,儿戏的玩闹随之变成了真实的演练。尽管高潮段的间离感很是有效,但片子里的宿命气息却不是每个人的菜,比如我就不喜。

4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北野武影展2019#影展最后一场,也可能是北野武黑帮风影片里最心水的一部(超过了《花火》),夜半走出影院时天上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脑海里浮现起电影里的一幕幕画面。问过别人最喜欢北野武哪一部作品,她回答就是这部《奏鸣曲》。北野武的电影如同梅子酒,刚品无甚感觉,品后才觉后劲十足,以至于看完本片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并不仅仅因为片尾猝不及防的自杀镜头,冲绳浪漫的海滨,黑道的打打杀杀,纯真如孩童一般的北野大叔及其死党,残酷与美好交织,还有那些无可归依的浪迹人生。他或许是悲观中透着乐观的吧?或者是假装乐观的悲观吧?无所谓了,人生就是那么回事,没有道理可讲,那就什么也不讲好了。

51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对死亡的淡漠甚至超然是一贯的,以至于还要安排这样的结局才好收场似的。还是更喜欢几个人在无所事事时事事欢畅的时光,冷面笑匠安排了那么多冷不起来的放飞桥段,简直可爱得无以复加。好爱这个夏天。@北野武导演回顾展,看完出来,下雪了。

5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看完我先生居然问我,这和一般的黑帮片英雄片,和张彻楚原吴宇森有何区别?我说这不是英雄片啊,那些片子是关于belief,这个片子是关于disbelief,那些片子是颂扬生命的,这个片子是颂扬死亡的。你不懂吗,人活着一天就要继续忍受社会人的压力焦虑一天,就不能成为沙滩上的孩童;活着一天,就得对他人有用一天,但誰想有用,你不懂这种痛苦吗?他说他不懂。有人真的,心里没有一丝黑暗和毁灭的欲望,他们真是...无(幸)聊(运)啊

55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比起座头市,花火,这部更北野武,是其浪漫天真与暴力结合很出色的一部。一样是黑帮,海滩的孩子气,天真,可以在结尾肆无忌惮的被抹杀,留下悲怆。北野武冷峻利落的火拼风格初现,但还未到极致。这部片子也散发着他做导演的稚气。最后的自尽也在大佬里有更详尽的表达。久石让的配乐依然出色。

57分钟前
  • Herri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