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薇薇安·迈尔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约翰·马卢夫,玛丽·艾伦·马克,菲尔·多纳休,薇薇安·迈尔,蒂姆·罗斯

导演:约翰·马卢夫,查理·西斯科尔

 剧照

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7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8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9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18

详细剧情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长篇影评

 1 ) 《寻找薇薇安.迈尔》成功的广告纪录片

薇薇安.迈尔,母亲是法国人,她生于1926年的美国纽约,2009年4月21日病逝于芝加哥。街头摄影艺术家,四十多年的保姆终身职业。

约翰.马卢夫在拍卖行获得第一批照片的时间是2007年,随后束之高阁,约翰对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无所知,缘起这批有关芝加哥生活、街头的影像与他本人研究的课题的关系。2008年7月,约翰发现了照片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在个人博客分享。约翰这样描述迈尔,“她是一个孤独的人,死时没有孩子或家庭或爱情,她用相机持续创作,但从不把照片分享给任何人。”

“艺术远没有生活重要,但没有艺术,生活又是十分乏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马瑟韦尔的话似乎伤害到了热爱“艺术”的情感,但静心思索,是能够有所启悟的。他是跳脱出了艺术成就生活的“功利心”,有意使得艺术与生活泾渭分明,让两者回归纯粹,由此看到艺术与生活相互映照的精神关系,而非利益瓜葛。

 或许,所有的“伟大”与“杰作”都是在此基础上走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舞台,开始Show Time的。用收益的艺术提升生活的品质,不知是哪一个俘虏了哪一个,艺术家走进了需要牛拉犁的怪圈,走进了需要认可的饥渴地带,艺术生活要继续,便要听命于指手画脚者,不能纵容艺术的自由与随性了,艺术必然是重要的,比生活重要,比生命重要,只有舞台与市场能取悦它。

这种困境是艺术亮相于世界舞台上被称斤掂两后的副作用,是名利双收的代价。大器晚成者,年轻有为之辈,生前接受了掌声与鲜花,得到名利场的邀请函,便是要承受艺术与生活交织后呈现的混乱、潇败、发狂、发光、喜悦、痛苦等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与压力的,创造艺术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不能说百分百,但绝大多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生命之旅附赠的“免费试用装”礼物,并不排斥用世俗的认可来印证自我价值的方式,接受挑战似乎也是王者之范。即便一生太短,一辈子只能活在别人的口令里;即便现实严酷无情,必定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而自己并不一定快乐;即便如曹雪芹生时落魄草草殡葬只得身后之名,那与别人或许也不过是妄想,仍有一面坚守功成名就之梦一面寄望于时运的努力者。

薇薇安.迈尔的隐世,低调地有意为之也好,抑或是制造出的美丽的误解,留存下的十几万卷纯净的胶卷,这与迈尔生前未被商业化的人生,于艺术而言,都是幸免于污染灾难的万幸之事。当然,对她的清贫之苦是抱歉难过的。进一步而言,她的隐世若是自发的决定,是有了一种禅意的境界的,“古怪”不足以定义艺术家,精神洁癖其实是一种高贵的信仰,总之,这令我特别敬重薇薇安.迈尔,也是我所理解的“仰望”。

无法否认的是,薇薇安.迈尔即使在生前成功逃离了利益链条内的纷争,但若想在当世巩固她的魅力与艺术家地位,是需要无时无刻不立足于提升薇薇安.迈尔艺术价值的实际运作的,必须与利益打交道。所以,以“Finding”为主题思路,让“炒作”的意境真假难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看起来便更像一部电影,也是制作纪录片的一种方式。

从现在的现实走进过去的现实,故事性十分强,脉络清晰,戏剧的揭秘效果尤为突出。整个采编制作的过程似捉迷藏游戏,由一暗一明构成,隐藏者与找寻者组成虚实两个主要角色。从各个方面开辟出正副两条叙事路线,由此展开迈尔的生活、迈尔的摄影作品,讲述发现者约翰.马卢夫与“遗珠”迈尔的故事,讲述约翰与他突然拥有的“财富”间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矛盾”“对立”营造出的戏剧冲突。艺术家与babysitter(专门照顾孩子的保姆),形成强烈的对比,存在于同一人身上,双面身份的真相,不仅使人好奇更能永久地吊起猎奇者的胃口。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特色”。如果说,迈尔是个财阀家族的继承人,但始终做着隐世的艺术家。像坊间对香港作家“岑凯伦”的想象,管他是富二代还是“罗孚”,总之人家是个不理会“名利”的世外高人,神秘隐身着,那么引起轰动也是必然的。

似乎惟有缺陷与不和谐,才会多得一份关注与善意。似乎把人造的“神秘”当成糖果,扬到舞台下,才能调动起观者的热情。当年的戴安娜王妃也如此,太过优雅美丽就要被攻击成虚伪,于是要符合大众“审美”,要挖出王妃也曾做过babysitter的过往旧事,原来是灰姑娘,也不是什么完美之人,于是她被放过,反而收益了一份集体的宽容与赞誉。整件事现在想来真是轻飘飘的毫无分量可言。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如此,自我为中心的小星球不会公转,它一直在自传,还要看心情。“女神也是抠脚女汉”,看客便觉得接地气够“率性”了,只有“自黑”才不会“被人黑”。若一直高贵优雅,撕烂衣服也要让他露出凡胎的肉体来以示庸俗,并不在乎精神世界的截然不同。其实问题不在“完美”“女神”身上,世界总想在黑与白、美与丑之间找到娱乐的平衡点。 若彻底了悟了大醇小疵的事实,明白公道自在人心,当事者的痛苦与推助者的法力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会存在。

以上所言,我是想把话题转入纪录片把薇薇安.迈尔的面纱揭去后所呈现的真实的人性。关于她本人的一切,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瑕不掩瑜,她私密的行为举止权当趣味来解读,有血有肉的人像是最正常的,反而有意规避是欲盖弥彰。迈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纪录片处理得相当不错。

各种各样的人露脸,他们都曾参与过薇薇安.迈尔的生活。可是,他们也不过是如摄像机一样的单个镜头,整合这些人的观点,也不见得能看到薇薇安.迈尔的全貌。只能猜测,然后看到低调的迈尔,看到屋子凌乱自理能力较差的迈尔,看到有收集癖的迈尔,看到对孩子失去耐心的迈尔,看到极力保护个人隐私的迈尔,看到有些古怪又有些粗矿还操着法兰西英语口音的迈尔,主要看到的仍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保姆,那些人都有个共识,从没怀疑迈尔的保姆身份,只知道她热爱摄影,随时随地在脖子上挂着她的宝贝“禄来福来双反相机”。

有趣的是,约翰在纪录片里解释这高大上的摄影器材时,他有所影射。天生拥有的亲和力让迈尔轻而易举地靠近她的被摄对象,除此,她拥有的宝贝还能帮助她完成各种各样的“偷拍”作业。这或许与她自身的个性有所联系。现实生活里她介意别人闯入她的房间,注册登记也要更名改姓,她极端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她肆无忌惮地偷拍,用图片记录别人并不一定乐意公开示人的形象,又形成极大的对立与反差。这实在是有趣的关联。

另外,我并不认为约翰.马卢夫让薇薇安.迈尔走入观众的视野,他便要承担类似挖人祖坟的“不道德”的罪名。这的确是两回事儿。有不妥,是做法的问题,但能让如此瑰丽的艺术品重燃生命,是对文明的贡献,重点是约翰发现了这份珍宝。虽然约翰追逐商业利益的做法与薇薇安迈尔自身思想境界两者显得格格不入的,但对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他们应该只为自身负责,即便是被同样的艺术作品捆绑在了一起。

人为的推动力或许显得不太自然了,但偶然与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某种解释不清的自然规律,人只在其中起到了无足轻重的“打捞者”的作用。或许,我们会说这些照片不同,如果没人像约翰那样慧眼识珠,被永久地销毁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打捞者所付出的辛劳与他寻求的回报就更能被理解被接受了。总之,客观上,金子袒露在外有光芒,埋在沙子里依然有光芒,只待时光发现。张爱玲想要销毁的《小团圆》被发表了,我作为小说的阅读者,我是十分感激宋以朗与他的父母的。

若有人找到文物默默交公,不留名不留姓,那文物以耀眼的价值存在于博物馆内,这是一种做事方式。但若有人拿着无人认领的金子发了大财,也可以认作是一种做事方式,只是有一个得到了回报,便有了被谈资的复杂语境。但站在约翰.马卢夫的立场上看,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的回报,无可厚非,因为之前博物馆的“退稿信”与他个人为整理这些照片投入的财力等等,他定然是渴望回报的,这不是错。

总之,《寻找薇薇安.迈尔》并没有无节操无节制地过度消费薇薇安.迈尔的私人生活,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看完后印象平平,感觉没那么深刻的所在,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迈尔留下的照片更有冲击力,电影似乎也只想做到继续推广薇薇安.迈尔的良性作用,算是有节操地做到了完满。当然,对约翰是各种好处。

 2 )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作为一部传记性质的纪录片,并没有刻意美化传主,竭力找寻、呈现了真实的“Vivian Maier”.

透过那些与她有现实往来的人的只言片语,我们还原出了一个癖好古怪、偶尔偏执的形象,她也绝非是传统意义上合格的家庭保姆;而遗留的影像则表明这是一个眼光和煦、心思温柔、对微末之处的苦难及幸福高度敏感、对一切生命都抱有细腻关怀的人。

表、里间的细微反差,一方面体现了人的复杂与多层次,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理解之有限与不可能。

1880年7月,文森特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写道“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淡淡的薄烟...”

薇薇安是幸运的,她心中的火焰在漫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为人知,但她却维持了从始至终的热情与投入,而因缘际会,终于“有人来访,在火边坐下”。

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中,更多的是基于各种原因难以记录、表达自己生活,或是有所留存但终究失散的人,他们漫长的旅途、他们寂寞而饱满的一生,随风而逝。

被看到、被理解、被记住固然是一种幸福,但如果注定要被忽视、被误解、被遗忘,那么请想一想薇薇安迈尔吧, 数十年误读与孤寂之中的全情投入,创造出了一片仅为自己一人独享的宽广宇宙。无论是否被看到,她都度过了充实而满足的一生。

“一个遵循内心而活的人,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传奇”。

 3 ) 寻找薇薇安麦恩----幸运的悲剧人物

电影过程中犯了几次恶俗,一种想流泪的冲动,然后我就想流就流吧,在电影结束前干了就行,反正也没人看到。

从moma回来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艺术,最后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层艺术是单纯的塑造视觉上的美学,第二层艺术是唤醒一个人心底里的各类情感,第三层艺术是引导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思考。第三层那种境界已经不再是艺术,可以完全推翻对第一层艺术的定义,自由支配第三层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而是思想家。

老实说我不觉得vivian maier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但它却符合了我对艺术定义的第二条,在看着那些照片轻快的montage的时候我忍不住泪奔了,我也分不清是我对vivian maier身世的悲悯还是被她阴暗灵魂中温存的一丝柔软慈爱所感动。

我敢肯定她那几千几万张胶片里一大部分都是垃圾,就像现在任何一个小年轻喜欢拍的instagram一样,文艺范早已泛滥成灾。但其中个别的人物街拍,不管是大笑着还是痛哭着还是迷茫着还是不经意间的回眸着,不加任何修饰,用最直白的方法表现一个人的神态表情,那种阳光下一丝不挂的纯粹深深的震撼并征服了我。vivian maier到底是一个敏感的人,只有敏感的人才会用如此细腻纯净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像我一直坚信着只有挑食的人才会变成最好的厨师一样,如果你看什么都索然无味,吃什么都如同嚼蜡,你要如何才能明白那最微妙的一线偏差所导致的完美。

我能想象到vivian maier晚年坐在公园长椅上的样子,孤独了一辈子的灵魂静静地等待着有一天彻底被世界遗忘。

“如果我知道她是这样一个人(摄影师)的话,也许当时我会对她好点。”

有多少人是死后也没能得到理解和成全。薇薇安麦恩,至少你是幸运的。

 4 ) 呼啸的兔子

这片居然在巴黎上映了!!!

我看到这片的机缘很妙。当时去Tours一带乱逛。心心念念是附近的几个城堡,倒是没太把市镇放在心上,只当巴黎过去的一个转站而已。

之后不过随意把市中景点乱走一遍。经过Chateau de Tours,进去探头探脑时,前台工作人员告知里面正办Vivian Maier的摄影展,免费的。我对摄影不怎么感兴趣,因为不明也不觉厉。
也不知道喜欢画画的人是不是都这样——看到拿个机器就以为自己在瞬间捕捉到了什么是种「唐突时间」的想法及做法。特别是时尚摄影。
当时只想参观城堡内部而已。回巴黎后对喜欢摄影的小伙伴说起Tours有这个展对方大肆发狂时才真的相信原来她算很有名的

因为就在乱逛的中间我居然被迷住了。而本人在这个领域的品味,理应是相当糟糕的。

母上现任男友业余爱好摄影,是爱好到那种每年都能在地方上得几个奖的。带得母上也热衷谈论构图。偏偏我画画最差的就是这项。只是揣着一腔无奈看了许多。

有些,很多,大部分喜欢摄影的人,其兴趣乃是「拍出一张好看的照」,也即是作品。

而Vivian Maier的兴趣却是在于「照片中的那个人」。

在看到一张类似http://lemagazine.jeudepaum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9/041.jpg这样情景的照片的时候,产生了以上认知。

在戛纳时也拍过一张「在沙滩上睡觉」的照片。那是一对情侣,端起相机的那刻,是被好奇所驱动。但我不是那种会一面之缘下感激动就上前结识陌生人的对象,于是留个影像权当萍水相逢过了。

嗅闻同类,真是所有动物的天赋。

展览的最后,就是这部纪录片。对于镜头前的那些人们如此好奇勃勃却从未与之接触过的相机后的那个女人。

果断弃掉了下半日的行程,看完了。

终身未婚,深居简出,曾在出版界从业者家当保姆却绝口不提自己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因无力续款而被没收的柜箱被拍卖,然后机缘巧合地通过ebay红了……

这跟〈寻找小糖人〉原有异曲之妙的辗转反侧失而复得。只是吾辈好奇者再无有机会向她提出一二问题解答胸中疑惑了。那成千上百的胶片也永远只得「无标题」。

这部纪录片知道得不多不少,刚刚好就是一个传奇。

PS:我真的觉得与其说像街拍界的Mary Poppins,她更像是女性版的Severus Snape……

 5 ) 迷雾中的灯塔——我们永远欠她

(对于一名摄影师,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不喜欢先去看介绍和评述。被薇薇安的作品打动之后我先买了她的两本摄影集。我觉得对于薇薇安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应该先欣赏她的作品再看详细的介绍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

对于薇薇安的作品,第一个冲击我的是她与被摄影者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直接与舒适,这样神奇的魔力不是大部分人能够掌握的。如此之近的距离,想象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突然有人拿着相机对着你拍照,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是我的话,其实我会下意识的闪避,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或是天生的害羞与不自信。也许在那样的时代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还没有那么强,也许那样相机并不会引起被拍者的不安,但我相信,薇薇安一定有融入陌生环境的能力。

她的固执、封闭、对世间事物鲜明的洞察力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因为远离人群、所以作品独立——我想这很好的映射出了当今艺术创作者的一大困境。

从她的照片里,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真的是难能可贵。“仿佛慧眼,透彻人性,充满关怀,又带着一丝戏谑”

人们都说她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但我依旧看不清她的容貌。

如今薇薇安的作品流落在市场,成为拍卖品。就我本人对她最粗陋的理解,我想这一定不是她想要的。她不否认自己是一名很好的摄影师,她对于自己的创作并没有不自信。但是她一辈子几乎没有给别人看过自己的照片。我猜也许是她自我封闭和精神抑郁使得她很难对于别人敞开心扉,无论如何这些作品对她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否则她不可能这么多年一直花钱存放,一直留在身边。我们自以为的向世人宣告她的存在对她来说也许是好事,但我们始终欠她很多。太多了。

谁知道呢。在薇薇安看来,故事又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6 ) 他人的生活

有段时间,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突然非常红,网络上到处都是她的作品。很多人看了她的照片后,都说她的镜头很有感染力,触动内心深处。然而薇薇安·迈尔是谁?

她曾经的主业是保姆,业余是街头摄影师。在她生前,薇薇安几乎没有公开过自己的作品,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她只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保姆。2007年,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在一场旧物拍卖上以380美元买下了一个没有标记的箱子,里面装满了3万多张底片。当约翰把那些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后,引起了广泛的好评。于是约翰又买了薇薇安约10万张底片,着手于再现出她的生活和作品。2013年,约翰和查理·西斯科尔(Charlie Siskel)共同执导了一部关于薇薇安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Finding Vivian Maier)。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很多人对薇薇安本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薇薇安的房间里有堆到天花板的报纸,她有剪报习惯,多数收集的是凶杀案等社会新闻。她极其憎恨男性。有个男人因为担心薇薇安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伸出双手,她以为这个男人想要侵犯她,于是将他打得脑震荡入院。薇薇安当保姆的时候,从来不允许别人擅自进入自己的房间,因此她都会给自己的房间上两道锁。薇薇安的家族成员都很神秘,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嗣,她自称是间谍。
 
薇薇安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性格古怪,但是极具才能的人。因为薇薇安已经去世,所以无法得知她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为什么她一生甘做保姆,而不是一个著名的摄影师。薇薇安曾经说,正是因为做了保姆,所以除了做饭和照顾孩子外,能够去室外和孩子们玩,顺便拍照。也许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吧。很奇怪的是,薇薇安的底片于2007年被发现,但是实际上她到了2009年才去世。由于电影都非常具有主观性,这里把薇薇安的形象,塑造成怪异,神秘,却又才华横溢。事实上,不被人理解,不代表就是艺术家。约翰在很多方面,都很难不让人怀疑,他在消费薇薇安。只不过,他发掘了薇薇安,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最后的好结果也是努力的回报。
 
如果没有执着且有探索精神的约翰,也许薇薇安永远不会被人知晓。薇薇安被发掘的经历让人想起一起至今未破的悬案“南京大学碎尸案”。1996年,一名打扫卫生的妇女在南京新街口附近捡到一个手提包,包中装有500多片煮熟的肉片。她拿回家准备享用,在清洗肉片时惊讶地发现有3根手指混在其中,随即报案。于是南京大学碎尸案震惊全国。机缘巧合会使一切曝光,不管是黑暗的,还是美好的。感谢约翰,让大家能够欣赏到薇薇安的作品。
 
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说明很多事情,从薇薇安的作品中也能看出,薇薇安是个非常具有观察力,又有品位,而又极具幽默感的人。薇薇安拍的照片,很多都非常好。但是,总觉得很多都是前人做过的,缺少一点个性。也许她从来没有刻意去模仿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但是她的照片里总有他人的影子。如果把她的照片单独拿出来,估计它们很难脱颖而出,立即被人认出是薇薇安的作品。
 
关于电影《寻找薇薇安·迈尔》,请大家一定要看31分50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Foggy

 短评

在飛機上看的,看得我淚流滿面,心理上很大的衝擊,那麼美好,那麼棒的照片。那麼低調,擁有自己小世界的一個人,她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女傭,卻有如此大成就,任何職業不會抹殺妳的其他熱情。

7分钟前
  • 力荐

只为自己而活。如果在今天她会是flickr红人或者依然毫无分享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照片发现人太有商业头脑,感觉他早早搞定纪录片同步跟拍一半原因是为抬高作品身价,跟传主相比十分讽刺

1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孤独是一种迷人的选择,她只不过是率性而活。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Vivian Maier本身内心另有异彩斑斓的世界,她不依赖社交生活,甚至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人踏足对她来说都可能会是一种干涉。但它有别于封闭。她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孤僻让她具备了非凡的观察能力。我想到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喧嚣与她无关,一切早已在其内心预演,作品不过是一个印证。

16分钟前
  • 重尔.张望
  • 力荐

没错,这不是寻找Vivian的过程,而是她被形塑为天才艺术家的过程。一个拒绝透露、拒绝窥探与诠释的人,却无法拒绝死后被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事翻得里子朝天。这也不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者至少寻求知遇,但V是全然的无所谓。无所谓任何加诸于身的形容词:孤独自由落魄天才疯子隐士理解误解,皆全无意义。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总觉美国纪录片多少带着个人情绪,看完了这部片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拍摄的人的情绪,而是那些讲述的人的情绪。这部纪录片甚至还刻意对比了大家所说有出入的地方,真是无比的讽刺和有意思,但事实是已经无从知晓了,似乎我还感到了Miss Maier似乎在嘲笑这些讲述她事情的人,她的小秘密最终成了大秘密

22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若论影片的水准,四星而已,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不亚于“小糖人”,必须力荐之。生前,薇薇安·迈尔只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保姆,数十年一直做着薪水微薄的“下人”工作,却利用“工作之余“,留下了数十万个瞬间,其中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影片并不回避摄影师本人的阴暗面,她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2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IFC 她想看看能靠得多近,更重要的是,她在乎。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Vivian却在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哭泣的小孩,残弱的老者,相依的夫妇,动物的死亡。她囤积报纸,收藏票据,还有那浩如烟海的10多万张底片,好像要拼命把这个世界收入她的小阁楼里。她无法走出去,便统统留下来。

30分钟前
  • Sico
  • 推荐

强烈推荐!自从2011年看到Vivian Maier的胶片摄影就深深震惊了。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摄影集是Cartier-Bresson.今天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纪录片是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推荐给所有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

32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我记得前几天我还跟女票讲,出门玩不要懒得拍照片,能多拍就多拍,照片都是边拍边玩的时候越来越懒得拍,但是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以前拍的那些当时很嫌弃的照片是多么珍贵多么动人。

34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摄影界。这辈子,也许不是那么的好,也不是那么的坏。如果不是那次可有可无的拍卖,也许这些照片也就这样永远压箱底。也许她仅仅是想永恒地保存她的些许人生记忆,也许她压根就不想引人注目。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自由。8.6

3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很美丽,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死后被人发现的故事很鸡汤;现实生活一点不鸡汤,女文青甘当保姆,默默拍照孤身到老,凄凉。心想跟奶奶年龄相近的怪咖是水瓶座,真是。某些段落比《寻找小糖人》好,满溢一种神秘与哀感,但是更喜小糖人主人公。四星半推荐,预祝拿奥斯卡最佳纪录。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最后20分钟最触动,导演没把这故事讲成一个完美的鸡汤:Vivian 有性格的阴暗面,雇主们对她友善,但关怀又总是有限度的。她一直在在不同家庭的缝隙里,在中产和贫民的缝隙里生活。大家始终对她有解释不清的困惑。

4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想要的人生。

4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Rodriguez在底特律成为了拆迁工,Vivian在芝加哥当上了保姆,李安从伊利诺伊来到了纽约煮饭带孩子,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48分钟前
  • 门特
  • 推荐

薇薇安·迈尔本人过于传奇和神秘的经历成为影片主要看点。由于她已去世,纪录片只能通过她当年拍摄的那些照片、录像、录音带、信件,以及很多人的讲述去拼凑这个人。当然,这更多只是一个很主观的,以及假想的迈尔小姐。她对摄影的热爱与专注,以及非常不合群的性格,注定她的孤独,也注定成为传奇。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佩服。给我启发。一个人环游世界那一段真是太酷了。里面有句话是“男人就想毁了你”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她为了独立不惜砍去所有枝蔓,清醒。

50分钟前
  • 春树
  • 力荐

上万张黑白胶片就像薇薇安孤独人格的延伸。反社会者往往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离人群足够远,所以创作是自由的。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是孤独的,我远离人群,远离社会,所以我的作品是自由的

57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阴暗孤僻社恐收藏癖,旁观者拼凑出来的她,但那个锁在房间里,躲在报纸胶卷后面的她,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或许Vivian会对人们的追捧而无所适从。被每张相片那种为纯粹抓住的瞬间感动得不行。正方形的黑白的,趴在镜头后面的世界的观察者。感谢发现她照片价值的人们[http://www.vivianmaier.com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