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9

主演:于和伟

导演:王伟民

播放地址

 剧照

觉醒年代 剧照 NO.1觉醒年代 剧照 NO.2觉醒年代 剧照 NO.3觉醒年代 剧照 NO.4觉醒年代 剧照 NO.5觉醒年代 剧照 NO.6觉醒年代 剧照 NO.13觉醒年代 剧照 NO.14觉醒年代 剧照 NO.15觉醒年代 剧照 NO.16觉醒年代 剧照 NO.17觉醒年代 剧照 NO.18觉醒年代 剧照 NO.19觉醒年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6 04:06

详细剧情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竖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轫。陈延年和陈乔年因家庭原因记恨父亲陈独秀,父子三人矛盾重重、故事不断。北大红楼,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以《新青年》为阵地与复古派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激烈争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五四大游行、火烧赵家楼、总同盟罢课、“挽蔡运动”、陈独秀被捕、拒签21条等环环相扣、惊心动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新文化阵营发生裂变。陈独秀与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等由分到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胡适等人则与陈独秀、李大钊由合到分,走向了全盘西化。《新青年》解体。觉醒年代,大浪淘沙,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曙光初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终成必然。

 长篇影评

 1 ) 陈独秀,探路之人,何错之有?

陈独秀,作为一名学者,真理追求者,何错之有?

探路难,还是行路难?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是探路者;而毛泽东是落实与哪个阶层联合,怎么走军事路线才能成功,是行路者。

一百年历史证明,他找的路没有错,虽然不符合蒋的要求,不符合胡适的要求,至少符合绝大多数中国贫苦人民的利益!

从为穷人谋解放的布尔什维克,到拒绝苏联的“中共保护苏联”的口号。他自始自终都是为国为民,是民族主义者。在付出了两个儿子的代价后,自认是造反者,而将第三子送到乡下僻难,隐姓埋名。出狱后拒绝蒋的拉拢,又拒绝向延安检讨。他是党的缔造者却被清除出革命队伍,他是面对苏联“长臂管辖”的最早觉醒者,却替苏共背锅,打为托派,永世不得翻身。如果他如大钊般早死,便是青史留名的烈士;他一辈子都学不会闭口不言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结局,就算没有遗臭也已经遗忘,且牵连子孙。他是一个眼光长远的学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一个学者出于减少流血的角度,主张温和斗争,毕竟谁也没长后眼,预测未来。而且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我相信监狱里的他也会后悔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坚定的拒绝苏共,没有坚决要求掌握枪吧。两个儿子都死了,他也没向蒋投降,说他是投降派,开除党籍,解放后子女受迁连。觉得有点过了。他只是一个想革命的学者,最后革命阵营不要他,反革命阵营要杀他。

他对中国文化的功绩,应该不亚于毛泽东吧。从无到有的探路更难,还是知行合一的行路更难?至少两者都同等重要吧。他搞思想启蒙,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打破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枷锁,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毛、周等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都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探路者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犯的那点错误,有人可以继续上教科书,有人就要被开除党籍落入敌人的监狱。这不就是站队吗?谁能保证自己在历次政治站队中每次站对,比如叶?而唯有学者不懂站队,更容易被抛弃。如秋白、独秀。

 2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27年3月6日,党国元老吴稚晖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闲谈,在坐的有同为元老的钮永建、民主人士杨杏佛和共产党员罗亦农。吴问陈:“那末据你判断, 列宁的共产, 行在中国要若干年呢?”陈答:“20年足矣!”吴惊骇至极:“那末岂不是国民党的寿限 , 止有十九年 , 便要借尸还魂了呢!”罗责怪陈过于直白。举座默然。

1927年3月27日,吴稚晖在前一日的日记中详细记下了上一段对话,在联络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等元老后,于夜间进入蒋介石行营,游说蒋介石与中共翻脸。4月2日,有意避开国民党内的中共党员和同情者,致信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要求查办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6日,在列强支持下,张作霖之末代北洋政权包围并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及其夫人赵纫兰并长女星华次女炎华被捕,长子葆华恰巧外出,迅速被挚友周作人、沈尹默等人掩护起来,先藏于沈尹默弟弟沈士远家,后因周作人夫人是日本人且沈家离侦缉队过近,藏于周作人家。由于李大钊是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各界积极营救,张作霖虽有列强支持与苏联断交,剥夺李大钊等人受到的外交豁免权庇护,但仍面临很大压力。为此他给北洋系将领如张学良、张宗昌、孙传芳、吴佩孚、阎锡山等发电征询意见,除阎锡山没有回复,其余将领都主张立即正法。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亦给张作霖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

1927年4月12日,在江浙财阀和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支持下,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28日,有“南陈北李”之誉的李大钊于北京英勇就义。当日晚上,赵纫兰母女三人被释放出狱回家,但却对大钊先生已经牺牲的消息一无所知。次日晨,李大钊的舅舅周玉春上街买报纸,看到了李大钊被处决的消息,嚎哭回家。《晨报》记者记述:“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身为创党元老的李大钊,身体力行,长期深入农工,就义后家贫无力打点军阀政府以求安葬,只能暂茔长椿寺,由警察看守 。赵纫兰等人被强行递解回河北老家,李葆华在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等人支持保护下远赴东洋留学。挚友白眉初(地理学家,最先在地图上划定南海“九段线”)本拟为大钊先生送葬;京师德昌杠房掌柜伊寿山虽平生“最恨共产”,却敬佩大钊先生学问人品,只以半价出售柏木寿材一幅(古之帝王礼“黄肠题凑”就是柏木),并亲自帮忙入殓;军警不许,横加干涉,伊寿山被捕,多方保释方才出狱。

1927年6月25日,陈独秀长子,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被捕,自称是工人陈友生路过,转托亚东书店经理汪孟邹营救,汪请托胡适,胡适念及老友长子,携汪请陈独秀“老友”兼陈延年“老师”吴稚晖帮忙。当年陈延年在法国留学时曾受教于吴稚晖讲授的无政府主义,后入中国少年共产党,吴稚晖写信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恭贺其捕获共党“巨匪”陈延年,陈延年身份暴露。

7月2日,陈延年被处决于龙华,4日汪孟邹和胡适才于申报得知自己求错了人,抱憾终身。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杨虎致吴稚晖手书:“稚晖先生赐鉴:昨奉手教,过承嘉许,虎受宠若惊,敢不益加奋勉。逆党奸恶,人天共愤。陈延年阴鸷凶狠,巨憝中之巨憝也。洵如长者所示,第其狡诈百出,趋避多方,经虎煞费心思,卒得就擒。”

1928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罗亦农被捕,21日于龙华英勇就义。

6月6日,陈独秀次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的陈乔年于枫林桥英勇就义,陈独秀长女陈玉莹携三弟松年再次奔赴上海,欲为二弟收尸而不得。一年之内,长兄与二弟相继被捕就义,玉莹悲愤之下,于上海呕血而死。

同年,东北易帜后,原效力于北洋政权的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王振南被蒋介石赏识,以其处理李大钊之功劳,任命其为上海第一特区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月支薪400大洋及办公费400大洋。

1931年2月7日,王振南主持杀害了“龙华二十四烈士”,死难烈士包括林彪堂兄林育南、我党首批53名党员之一的何孟雄、左联作家柔石等。同年新任司法部长罗文干闻听上海有此月入八百大洋的肥缺,欲为同党谋取,问于次长郑天锡,郑次长答曰“此蒋委员长之人也,不可轻动”。

1932年10月15日,由于叛徒费克勤检举,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费克勤之小姑母即费侠,1931年因顾顺章叛变被捕,费侠被捕后亦叛变,后嫁与中统特务头目徐恩曾。早在“中东路事件”时期就被开除党籍,后又被动成为托派分子,但陈独秀仍然战斗在反帝反封建反投降一线。虽然有章士钊为其辩护,国内外文化名人为其求情,最后被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徒刑13年。

1933年4月,重病且自知不久在人世的李大钊夫人赵纫兰携幼子弱女登门拜访李大钊昔日北大故友以求全李大钊身后事。由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人发起,每人捐款20大洋,梁漱溟、鲁迅等人捐款50大洋,戴季陶捐款100大洋,陈公博捐款300大洋,汪精卫捐款1000大洋,为李大钊在北京万安公墓购置墓地,并预留赵纫兰之墓地。4月23日,我党地下组织为李大钊举办公祭并送葬。《晨报》4月24日报道:灵前挽联“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妇女联合抗日救国会送挽联“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白眉初送挽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送无字布幛一付,仅在上款书“守常先生不死”,下书“张崧年”。由刘半农先生敬书 《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 ,惜乎不出数日,被军警破坏。

5月28日,赵纫兰病逝,被葬于李大钊之侧,鉴于上月所书墓碑已被军警破坏,刘半农先生再次为李大钊先生与赵纫兰女士书写墓碑,仅书讳字、籍贯、生卒年月日及立碑子女姓名。三年后,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女士为共产党员。

1933年4月26日,由瞿秋白先生执笔、鲁迅先生修改标题及部分内容并署名的杂文《大观园的人才》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开篇第一句:早些年,大观园里的压轴戏是刘姥姥骂山门。那是要老旦出场的,老气横秋地大“放”一通,直到裤子后穿而后止。当时指着手无寸铁或者已被缴械的人大喊“杀,杀,杀!”那呼声是多么雄壮。所以它——男角扮的老婆子,也可以算得一个人才。这句话说的就是倚老卖老的吴稚晖,名为革命,实为民贼。

1933年6月18日,因长期协助共产党活动和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加之九一八后批评国府不抵抗政策,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于法租界中央研究院分院路口被蓝衣社(军统前身)特务暗杀。特务从四角对汽车射击,弹如雨下,司机当场身亡,杨杏佛身中三弹仍将杨小佛死死保护在身下,附近汽车行的外籍雇员贝柯克闻枪声赶来营救,总算是保下了杨小佛。杨杏佛先生一直是人民解放事业的支持者,曾营救过被捕的陈赓、丁玲、廖承志等人。两日后,鲁迅先生不顾特务威胁,走出家门参加公祭,并送挽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据陈独秀表弟兼一生的追随者濮清泉后来回忆,消息传进监狱的高墙后,陈独秀托人准备了点酒菜,先斟满一杯酒,高呼:“大革命以来,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烈士,请受奠一杯,你们的深仇大恨有人给报了。”于是他把酒酹撒在地上。又斟了第二杯,呜咽起来:“延年啦,乔年,为父的为你俩酹此一杯!”老泪纵横,痛哭失声。

1937年8月23日,国民政府以“爱国情殷”为由,提前释放陈独秀。蒋介石以朱家骅为使,提议供给每年十万元,由陈另行组党并出任劳动部长,被陈言辞拒绝。

1937年9月10日, 张闻天、毛泽东致电林伯渠, 提出了对陈独秀等人的原则:“ (甲 ) 我们不拒绝同过去犯过错误而现在真心悔悟, 愿意抗日的人联合,而且竭诚欢迎他们的转变 。 (乙 ) 在陈独秀等托派分子能够实现下列三条件时, 我们亦愿与之联合抗日 。 (一 ) 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全部理论与行动, 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加入托派的错误 。 (二 ) 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 (三 ) 在实际行动中表示这种拥护的诚意 。 (丙 ) 至于其他关系,则在上述三条件实现之后, 可以考虑。早在1932年,因托洛茨基提出要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等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理论时,陈独秀就已经与托派远离。董必武作为中央特使劝说陈独秀写检查回归延安(王明回忆录中称当时中央已准备接纳陈独秀回归,具体不可考),但彼时王明等人已回国,秉承共产国际“肃托”旨意,又虑及陈独秀长期反“左,”在文化界、理论界和知识分子中的威望太高、革命资历太老,于是在报刊上诬其为“汉奸”、“日本特务”。陈独秀也虑及自己年龄太大、资格太老,回归了不仅无法为革命做贡献反而是党的累赘,于是拒绝。又因长期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自诩“世界主义”的托派开除。革命三十年,书生陈独秀最终回归书生。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开始办公,各路要人聚集上清寺。据汪伪要人心腹、汉奸金雄白在回忆录中提及“有一天,汪氏在重庆上清寺的官邸宴客,与宴者都是中枢的重要人士。酒至半酣,大家不免谈论到当前的局势,人人为了累卵之危,情绪不免有了些冲动。突然,座中被人视为政坛上泰山北斗的党国元老吴稚晖,趋向汪氏的座前跪下了,无限悲戚,无限激动地对汪氏说:"救救中国吧!悬崖勒马,能救中国的也只有你了。怎样去结束这不利的战事,你有你对党国的责任,不应为了一己求自全自保之私,再这样袖手旁观下去!"汪氏为吴氏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错愕不知所措,于是也只好离座对跪,彼此握手欷歔。阖座看到这情形,没有一个不为这悲凉的场面所感动,有人甚至于随着泣下沾襟。当时唯一看到这戏剧化的场面而感到高兴的,是汪氏尚在稚龄的幼女公子季筠,她不曾看到过她父亲下跪,她还真以为是席中酒后的馀兴呢!事后汪夫人陈璧君还责备汪氏说:"满堂宾客,相对长跪,像是在做戏,还成个什么体统!"汪氏长叹了一声说:"这老头子倒是为国家,他既然那样的做,难道教我仍独自高坐堂皇,生受他的一拜吗?"”汪精卫后来投敌叛国某种程度上还有吴稚晖“这一拜”的功劳,不过汪精卫没想到的是,等他真的当了汉奸去“和平反共建国”了,吴稚晖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写了《《卖国贼是世界上最丑恶的毒物——汪精怪夫妇因学 二等娟妓而甘之》一文痛斥汪精卫。汪精卫固然丑恶,吴稚晖似乎也不能例外。

1938年7月,陈独秀避居重庆江津,靠朋友接济和为报纸撰稿为生。抗战军兴,民力维艰,昔日老友或困顿如斯或闭门不纳,陈独秀一家也是果腹甚难。叛党的张国焘受蒋介石、陈立夫等人委托,多次前来馈赠巨款,均被拒绝。

1939年1月17日,李大钊挚友钱玄同在北京因脑溢血逝世。抗战军兴后,北平诸多大学南迁,钱玄同因肺结核不良于行,留在沦陷区为了守护北大与日寇斗智斗勇。因李大钊长女星华欲携带弟妹奔赴延安,钱玄同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并变卖李大钊昔日藏书,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多方奔走为老友尽最后一份心意后,终于病重逝世。三子秉穹,与同学游戏“桃园结义”,行三且体壮,故称“三强”,玄同闻之,大笑抚然,遂许三子改名“三强”,后留学法国,受教于诺奖得主小居里夫妇,为新中国两弹元勋

1942年5月27日,隐士陈独秀病逝于江津,当地士绅百姓不顾特务压力,为其送行。吴稚晖欢欣送挽联:思想极高明,对社会有功,于祖宗负罪,且累董狐寻直笔;政治大失败,走美西若辈,留楚口如斯,终输阿Q能跳梁。上联称赞其学术成就但称其数典忘祖,正史不容,下联则说其跟阿Q一样,是个跳梁小丑罢了。倒是与陈独秀同为乡党,同为辛亥义士,同为新文化运动旗手,同为创党元老,同为革命献出两子一女,同在特殊年代远走江湖的高语罕送的一幅挽联评价精到: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须十世后;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作《“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毛泽东这样评价陈独秀:“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同时也指出:“北伐胜利,轰轰烈烈。可是这一时期的末尾一段,我们党搞得不好,出了一个陈独秀主义。后来,陈独秀反对我们,搞成托陈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1949年2月24日,吴稚晖从广州避居台北,距当年与陈独秀闲聊不满22年,国民党已是兵败如山倒。

1949年5月24日,上海警备司令部第三大队特务副队长阎锦文在杨虎的指挥下营救出了民主人士张澜和罗隆基。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即将解放,杨虎自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决定投诚。

1953年2月13日,上海市军管会决定,亚东图书馆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概没收、销毁。从汪孟邹1903年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馆,到1913年在上海创立亚东图书馆,历经半个世纪的亚东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续编》中赞之为“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这一门特长的,这才做得好。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汪原放是汪孟邹之侄,由陈乔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这家小小的出版社虽不像商务印书馆那样知名,但是却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采用现代标点的古典小说、中山先生之《孙文学说》的最早版本、中山先生之《建国》杂志初发行、校对印刷《新青年》(《新青年》是群益书社出资,校对印刷以及合订本的版权均归亚东)、中共中央最早的机关报《向导》等等,瞿秋白先生的手稿也由汪孟邹保存至建国后上交国家。同年,这位近代史上丝毫不逊于张元济的出版家汪孟邹在郁郁中去世。

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病逝于台北,骨灰撒入金门海域,蒋介石送匾额“痛失师表”,立半身铜像一座,该铜像于蒋介石逝世后陪祀于中正纪念堂。

1955年12月,潜伏上海6年有余的刽子手王振南被发现,1957年12月1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公审大会,宣判王振南死刑,立即执行。

1958年,杨虎长期不满自己的待遇,加之大饥荒初现,海峡对岸蒋介石叫嚣着要“反攻大陆”,于是写信与蒋介石,称此时绝佳时机,自己可充内应,托日侨带出。此信于海关被截获,法庭上杨虎仍是十分嚣张,矢口否认,铁证如山之下,被判死缓。1963 年2 月,念其年老,抗战和营救民主人士有功,改判无期徒刑。1966 年3 月在 北京复兴医院病故。

1963年,因吴稚晖百年诞辰,立连基座达四米以上铜像一座纪念,于台北市敦化北路与南京东路交叉口处建立,成为当时台北市的地标之一。该像于次年落成。

1988年11月19日,吴稚晖铜像因政治气候变化,以阻碍交通之名义拆除,另行安放于台北士林至善公园,时任台北市长国民党人吴伯雄声称“不拆除圆环反而使伟人铜像背着交通混乱的沉重包袱;若拆除圆环能改善交通就该去做”。于是拆除了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铜像以及相应的吴稚晖铜像。

2009年2月23日,原陪祀于中正纪念堂的吴稚晖半身铜像回归江苏武进故里。

2009年10月30日,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之际,陈独秀纪念馆于故乡安徽安庆开幕。

 3 ) 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

看起来科举只需要通过考试就能成为人上人,事实上这个东西是极度依赖整个帝国系统运行的。当系统本身出现问题时,大家都得死。到了民国,连科举都没了,于是只能自创一种叫民国大师的职业,假装维持自己是统治阶级的体面。

辜鸿铭的不同在于他知道自己不是了,所以他不假装,所以他真实。虽然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但他不伪装。剪个辫子赶跑皇帝就能改变,这是自己骗自己。蔡元培假装自己清醒,到27年的时候终于撑不下去了,412就有他的一份血债。陈独秀觉得自己找到了办法,但家家酒不长久。

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大生产。这是27年后我党至今真正做到并且一直在继续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党史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身份认同,而不是焦急地思考我是谁却忽略了社会生产。

清末民初的知识青年是不可以也不能够与今天的学生们对标的,他们本质上是一群明清士人阶级滑落后的遗民。《觉醒年代》是一部好剧,但我要说,它最好的地方是明确写清楚了当时这批「遗民」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近代史以来我党的作用和地位。

这里说遗民,本质上是指代明清帝国覆亡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他们曾经是明清士人,是明清帝国给予了他们政治地位,但现在全都失去了。所以不要只认为郑孝胥和康有为是遗民,蔡元培和陈独秀照样是遗民,只是后二人在试图在旧有的帝国社会结构中采用新的社会运行办法。所以郑孝胥和康有为早早被淘汰了,蔡元培先失败了,陈独秀后失败了。

同样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1915年时写的那首诗:「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尽管无数人都在感慨他早在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如果真的熟悉明清社会结构的话,才会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爱国热情。这个热情可不是凭空产生的,否则为什么从1840年要等109年才能建立新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我党作为中流砥柱才能进行全民族动员?

答案其实是,在1915年,尽管毛泽东的经济身份依旧是富农的儿子,但他的社会身份已经跳出了这一层。事实上,从1909年毛泽东考上东山小学堂的那一刻起,他的社会身份就发生了改变。

千万不要以为当年的小学堂就是今天的小学。在义务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甚至说在明清社会结构没有被真正动摇的情况下,小学堂,尤其是这种新式小学堂,事实上就是由蔡元培这样一批人所构建出来的,只不过蔡元培在北京,一些人在地方。

仔细查看会发现,东山小学堂是由当地士绅出资捐建,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受到新疆巡抚刘襄勤、湖南巡抚陈宝箴、清末榜眼黄自元等大量明清帝国士人的协助的。

换言之,东山小学堂本质上是科举行将就木后,一群遗老试图寻找的新型明清士大夫预备役模式。民国大量的人才都从新式学堂出来,这批人本质上是明清士人阶级滑落后试图维持阶级再生产的产物。

同样的还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个东北的小学生就能直接有清晰意识的吗?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不要贬低,也不要神化。周恩来能够说出来这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还因为他的社会身份。

这是周恩来年轻时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所说的,这样一个学堂事实上也说明了周恩来被家族所寄予的希望。而周恩来的出身则更加反映了他作为明清士人的社会身份,这一点在以前写周恩来时详细写过,这里不再赘述。当然,对于毛周的异同,下文也会提及。

所以《恰同学少年》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些剧,实际上拍的都是明清士人在科举被废后,为自己、为阶层和为国家寻找出路的过程。所以这些剧昂扬、积极,而《走向共和》则表现的是已经通过科举和功荫完成了政治身份的一群人在帝国暮年的挣扎,所以这部剧低沉、哀鸣。

所以《觉醒年代》是部好剧,好就好在它不仅体现了帝国覆灭后已经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群在民国初年的自傲和胆怯,还体现了已经没有机会参加科举的青年人们寻找新出路时的冲动和执着。

青年,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尤其是一百年前的青年。

我们继续说回毛泽东,在接连读完东山小学堂、湖南第一师范(历任监督王先谦、郭立山、陈树藩、谭延闿、刘人熙、瞿宗锋、王达、王凤昌等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中五人为进士出身)的他,按照轨迹,毕业后本该是去楚怡小学教书,而楚怡学校本就是由教育家陈润霖筹建的。换言之,毛泽东此时已经完成了社会身份的初步改造,成为了士人阶层的一员。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本质上就是明清士人遗老中试图重归社会身份秩序的一部分人,这一点要牢记。

于是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个问题,当时北大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本该是干什么的?

答案是在明清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过渡到北洋政府的秩序中,成为北洋政府与各地督军政府中的一员。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去北京?为什么一群人要选择去留法勤工俭学?

答案是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因此尽管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士人身份是虚假的,阶级地位是晃动的。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

当毛泽东进入到这个社会结构中,他已经完成了阶级身份的跃迁。所以毛泽东可以跟章士钊借款,他也可以成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他们这批人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后,才能知道他们当时对于阶级资源的认同和索取是以一种怎样的机制发生的。

什么叫阶级身份的跃迁呢?指的是他可以以这个社会身份在社会上完成以他个人阶级无法完成的社会交换。阶级身份跃迁取决于给你分配资源的系统。但阶级是否跃迁,并不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所带来的不只是我党的建立,还有国民党的改组。事实上两党党员的社会构成、两党的社会基础都没有太大差异。

五四的本质不是反传统,而是给明清青年士人们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而我党和国民党都提供了这个渠道。换句话说,把五四视作时间的分水岭是有道理的。一帮无所事事的遗老子弟找到了安置他们的办法。

但刚才说了,明清社会结构不足够本质。翻译一下就是,这个分配资源的系统并不足够有效。再翻译一下就是,这个系统本身就要出问题了。

看出它要出问题的,是一批又一批人。这是大家熟悉的近代史历史。但用这个模型后,大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更深的认识。在这套模型中,说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句话:重构阶级身份。

我们学习党史,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清楚,看事物要去了解本质,而不是立足于概念。当我们上文中已经说了那么多明清士人后,我们一定要弄明白,明清士人是什么?他们是不是天然就该存在的?

答案显然是否。

宋元明清所谓的士,是没有武装堡垒的。这帮所谓的士,是明清帝国给了这帮人一种古老的称呼,而给他们称呼的方式就是科举。事实上在武装堡垒消失的那一刻,士就已经没了。古代的士有土地,有武装,有人事权,有司法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叫做士。注意,还只是有资格。有被朝廷承认的资格后才能叫士。这样的人可以天然地自我生存,因此他们是与朝廷帝国对话的小共同体,所以他们是士。

到了宋元明清乃至于民国,一群人顶着对汉唐帝国的COSPLAY,假装自己是士。在这个世界全球化运行初期,还可以相安无事,但到了一百年前,想继续伪装自己是士,那可就办不到了。

办不到怎么办?那扔掉它。

要扔掉的不只是科举,还必须扔掉因为科举而塑造出来的社会身份。

1927年,明清士人阶级滑落后试图通过旧有再生产从而分配的一切尝试,在陈独秀的手中最终宣告失败。失败的标志则是蒋介石(军队)与汪精卫(党务)矛盾的彻底激化,南昌、南京和武汉,哪个才是国民政府的首都?

1927年,明清士人阶级认同被一个人彻底抛下,他上了山,他选择了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自己给自己分配。那座山叫井冈山,那个人叫毛泽东。

所以为什么27年上山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山上的生产是实打实的,而在国民党内的国共合作是虚的。因为没有枪杆子,更没有政权。很多人对主席的这句话只看到了前三个字,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建立政权。

所以为什么主席要上山时,无论党内党外都有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归根结底是主席选择了一种和宋元明清不一样的玩法。这是一种什么玩法?你看看岳飞就知道了。当宋元明清的科举强行给社会分工造就了文武分野时,不事生产的人群就随着士人的增大而越来越大,最终在民国时期彻底宣告失败。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毛泽东?

一直强调毛泽东这个人天降伟人是唯心,我们一定要唯物。

唯物的结论就是: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没有阶级身份认同,尤其没有明清阶级身份认同。

别看他去了东山小学堂,但当时去东山小学堂的,都是士绅家庭内部子弟,他是被破格录取的。而他的被破格录取,一方面固然和天资聪颖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父亲或者说他家庭。

他家的成分是富农不假,但这是一个会搞股票的富农家庭。农不农,商不商。

传统士大夫,他不是;传统农家子弟,他不是;传统明清文化,他不是;传统边疆文化,他不是;新式留洋学子,他不是;新式买办,他不是;儿子,他不是;父亲,他不是。

上文说了,我们会比较一下毛和周。这里就比较出来了。毛泽东脑海中本质上就压根不存在对明清社会阶级身份的认同,所以他「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所以这套东西在27年不行后,他立刻选择了直接去找社会生产的本质。

他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复杂多变的,或者说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只认自己,而不隶属于某一个特定的阶层,所以他团结大多数阶层。这是充满辩证的。

任何阶级跃迁,都是在挤别人的生态位。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别人会觉得他们是大老粗。新中国成立,很多人认为是农民进城。但他不一样,他不服从这套阶级跃迁的方式,他改变了这套方式。

改变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土地革命。

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土地革命不是农民起义,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革命。

农民起义是改朝换代,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的复仇,抢大户,屠城,建立一个新的周而复始的政权。

而土地革命是什么?是把人和土地的生产关系改变,给地主们重新活下去的机会,让地主不再来。

矛盾本质不是人和人的,而是人和土地的。反动派不是道德上的术语,只是在政治话语中被道德化了。反动是一个哲学名词,本质上是反运动。反运动,所以没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的复仇,马克思主义是提供一个完整的阶级再生产过程。我党建国时是同时拯救了地主阶级的,两千年来只有我们给地主阶级活下去的机会,过去的改朝换代都是直接杀了。马克思主义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必然无法解决自身再生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地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资本家,而最后我们会解放自己(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无产者)。

好了,这里提到的是第二个办法,在完成了土地革命后,打破甚至打碎阶级认同。

我们以一首著名的歌曲《小芳》为例。这首歌说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与农村女性发生了爱情的故事。

《小芳》这首歌的对象是谁?答案是小芳。那么小芳是失语的吗?答案可能很反直觉:不是。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点,这个点意味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称呼本身,不是单方向的矢量。

什么是单方向的矢量?这八个字,主语知识青年,谓语上和下,宾语山和乡。但事实上历史结果是什么?就如很多知识青年得到了思想升华一样,结果是山和乡反作用改造了知识青年。

这个结果大家是很熟悉的,那么放在小芳身上呢?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李春波在写这几句话时一定是非常真诚的,但这种真诚事实上也蕴含着另一层意思:在这样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互动过程中,小芳们一定也获得了什么。你站在小村旁。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往常的对话视角事实上始终是知识青年视角,但我们的话语文本却是在二者之间游动的。这种游动的结果是什么?十七年人口,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事实上获得了精神原始积累,完成了第一代身份土改。而精神汲取之前的情况是,十七年人口在共产主义的理想中,实际上却不能真正从精神上做到这一点。

思想升华不是,你经历了什么就一定会升华的。思想升华一定是,你经历了什么,把你原有的积累转化了。

所以当知识青年们看到小芳们时,他们终于承认了自己,于是他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阶级,才能真正完成他们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

有一个反例可以作证这个观点,反例是《血色浪漫》里的秦岭。这是一个反小芳。

秦岭在精神上的始终不屈服,让一个叫钟跃民的人自始至终无法完成精神的原始积累。于是改开后,钟跃民疯了,他成为社会上最上蹿下跳不安分守己的那个人。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小芳们。十七年时期她们其实在物质上被剥夺了,却依旧默认了人民公社这样的范式,而同样的,上山下乡这种有方向性的词汇的产生,让小芳们真正意识到,她们是谁。不然你无法解释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包产到户的热情与向往。她们通过对李春波们的无私给予,获得了她们想要的东西。她们想要什么?她们想知道她们自己是谁。但她们无法通过自己理解自己是谁,所以李春波们告诉了她们,尽管这个过程是惨痛的,是充满对彼此的伤痕的。

后来呢?小芳们的孩子进城了。进城后的小小芳们,不是小芳,也不是十七年。这就像什么呢?像在莫斯科饭店看到钟跃民的秦岭,惊慌失措。像看到钟跃民进监狱一定要救他但最终一定会和富商跑的秦岭。只有这样,秦岭才能真正从精神上告诉自己,她可以不是小芳也不是十七年。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

总结一:

革命之前是什么?是你这个人的物质有阶级局限性,精神也有阶级局限性。你的一切都没有被解放。革命之前,事实上是人的一切都在束缚在由资源分配而带来的秩序中。核心是分配的不同。是为了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革命,革命是不是一定会流血,对于个体的革命是什么?所以地主怎么才能被消灭?答案是地主和农民都活不下去。所以农民起义是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是土地革命。

换言之,如果不存在人和人新的交换方式,那旧的交换方式(生产关系)(人与土地),就永远会留着。闹革命,闹革命。革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定是将一样事物转化成另一样事物的过程。它必须要有原始积累。

之所以说过去的人清楚知道自己,而今天的人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说何不食肉糜,之所以说吃饱了撑的。这些不是在说退步,它是客观进步。

物质原始积累有了,精神原始积累也有了。后现代人人有病的本质是物质原始积累不足以转换成精神原始积累,于是必须通过有病(非秩序)的方式获取精神原始积累。于是,越有病的人获得的也就越多,相对获得的也就越少。物质积累增大,于是精神积累不足,于是精神积累需求增大,于是物质积累需求增多。

总结二:

阶级(经济身份)与阶级认同(社会身份)的错位,事实上是从宋元明清开始就发生了。

这种错位来自物质输入的单向与精神输出的单向。而这样的两个单向所产生的巨大矛盾,则构成了漫长的时间里错综复杂的社会交换带来的社会矛盾与社会运动。但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是精神输出的混乱。这就意味着身份错乱不只是二重了,而是多重了。一个人身上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阶级认同,一会儿你觉得自己是小资产阶级,一会儿你觉得自己是无产阶级,等等。

多重的身份阶级错乱背后,我们要把握的,依旧是社会生产的单向输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客观阶级与身份阶级的统一,从而明白自身的历史使命。身份土改本质上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自我阶级斗争。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具备多个阶级属性,这在移动互联网城市形态中是有可能存在的。

因此它反映为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对立阶级的情感,而对立阶级的情感来自一个人在不同阶级中会获取不同的阶级社会身份。这些阶级身份在一个人身上是矛盾的,它不像过往那样明确且一致。

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廉价的文艺作品,它们并不需要内在完全逻辑一致,只需要局部自洽就可以获得大量拥趸,只需要输出部分价值观就可以被大量认可,哪怕它的另一部分事实上是反对这部分价值观的。

所以才会有大量的资本家,经常表达自己越有钱精神世界越空虚。这是必然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已经将他们对赚钱的精神目的改变了,那他们其实甚至不配被称之为资本家了。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总结后,事实上我们就可以回答最一开始的问题了。

看《觉醒年代》也好,学党史也好,是为了什么?

答案当然不是直接对标。对标是无意义的,社会结构、时代背景都有根本的不同,简单的COSPLAY是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的。

答案当然也不是看个热闹。一切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来自人本身,我们在观测和学习人的生产时,是没有办法置身事外的。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是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是真正清楚,既然宋元明清社会结构已经瓦解,既然过往的身份认同已经失去,既然新的身份认同已经在这百年里由我党逐步重构,那这一系列事物真正给予我们的,其实是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而《觉醒年代》里的几乎所有人,他们像什么呢?用一首歌的歌词来说就是:

「情人若寂寥地出生在1874,刚刚早一百年一个世纪。是否终身都这样顽强地等,雨季会降临赤地。」

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话不是轻飘飘表达的,人民事实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政治概念,而我党在这一百年的筚路蓝缕中,对人民这一身份的不断新构建,让人们可以获得自身的物质世界,可以安放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展望未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是谁、在社会生产中贡献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一永恒的本质命题。这才是我们学习党史最重要的事情。

谨以此文献给仍在迷失的或曾经迷失的1874们。我爱你们,你们爱我。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4 ) 全片横竖四个大字,投机取巧

上来就看到这条私信和无数扣帽子的评论,看起来豆瓣用户中还是有不少高中政治不过关的朋友,至今没学会“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看完以后改一下评价,我承认这部作品不止一星但我痛恨它这投机取巧的拍法,公正地,我给三星,愤怒地,我给一星,这一星全给建党筚路蓝缕和演员爱岗敬业,至于导演和编剧连一分都不配。

1. 这剧演技出色但台词做作,演讲场景太多,讲话内容也全由金句和空头口号等无助于梳理实践路线,

2. 这剧构图布光和化妆出众,但滥用蒙太奇,滥用长镜头,滥用配乐,与《邪不压正》一样是40分钟高潮40次,不是音乐高潮就是镜头高潮,

我把这些毛病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这是一部编剧与导演全无真情、全力以传播为制作目标、浪费演员浪费摄影浪费观众真情的、投机取巧的烂片。

起初我觉得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水平有限,但我看过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我不觉得觉醒年代相比另外两者,时间跨度更大了或者需要覆盖的重要事件更多了导致他甚至全无节奏把握的能力。

忽然这天我好奇的查了B站的剪辑和微信视频号,无处不在的“前方高能”,“白月光”,“名场面”,我忽然发现看全片时感到空洞的口号和滥用的蒙太奇在剪辑里观感甚佳。

噢,明白了:是的绝大多数人真的没空看完全片,十多集每集半小时的影视号介绍就已经很长了,这些单一集里出现数十次的无上下文的口号和配乐的激昂和蒙太奇,在更广为传播的短视频平台上,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混剪里,倒成了不同up主差异化创作的素材。这个人专剪路线之争,那个人可以专剪心刚白兰,C又可以剪延年乔年,甚至剪没几个镜头的润之。总之无论剪谁,都一定能从原片里找出一大堆慷慨陈词、情绪鲜明的素材,一大堆真情流露或性情中人或保持童真的素材。

觉醒时代不是在好好拍剧,是在拍短视频素材库。历史的考究,演员的艰辛,优秀的镜头和煽情的配乐,一切照着传播学理论来,无法吸引眼球的就不重要了,在短视频里看不出的问题也不重要了。一段恢宏磅礴的历史在这个“制作”中仅仅是这群导演编剧的……呜呼。

我不认可这段历史可以被以如此敷衍自私的方式讲述给我们的后辈,我们也不该是通过“30分钟看完高分神剧觉醒年代”这种靠加调料引人下咽的消费主义残次品而热血的人,我们应该是睁大眼睛耳聪目明的新青年。

所以这片,就他妈不配五星。

-----以下为原评价-----

已经是第n部被非现场收音和格式化的配乐毁掉的优质国产剧了。 这些年已经看过太多这类演技过硬、镜头初显工业化、情节编排尚可,却被配乐毁掉的正剧作品了,从大秦帝国到大江大河到山海情,私以为大秦帝国和大明王朝1566目前依然是最好的,北平无战事和走向共和次之。 要么,我建议参照电影制作方法,为每位角色创作一首主题曲,在应用时根据具体需求变调,参见《双峰》。要么可以创作一首有辨识度的影片主题曲,根据人物和场景变调,参见《星球大战》。要么干脆尽量减少配乐充分把空间交给演员的表演,参见《出租车司机》。 像现在这样于观众而言全在意料之中的配乐,空有音量,该演讲必高潮,该列强出场必阴森,该嬉笑必轻快,讲述理想时必悠长,打扰观众又毫无存在意义。

 5 ) 犀利,二十个细节,二十个隐喻

4.17第二集更新。4.12更新:《觉醒年代》分集解读第一集有了

视频去哪了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

《觉醒年代》第一集深度解读:13个细节,9...

期待各位同仁来小破站捧场。

来自导演采访的盖章,希望喷我的人,可以道歉(战术后仰

不对,即使没有导演的盖章,也不应该乱反对。影视批评本就是创作,在逻辑顺畅的基础上,这样的创作,它丰富了影像的层次,让它更具内涵和意趣,多美的事儿,为什么要反对?

9、10集更新。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前作《军师联盟》系列,是一把擅长在拍摄里藏细节,细节里藏隐喻的好手。

可以说,在这位导演的作品里,没有多余戏和镜头,背后都有深层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导演这次又给我们埋藏了多少惊喜。

不可能出现的骆驼商队

在剧的开篇,一队骆驼商队“与两个穿得像还珠格格剧组在逃群众演员”似的清朝女人擦肩而过。

然而,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满清无外交,它的外交政策是“闭关锁国”。

丫都别来,我天朝上国独自美丽。

(文章最大的争论就是骆驼。说说我的个人理解:骆驼引入于丝绸之路,代表的开放。是讽刺闭关锁国的最佳意象。我错以为导演虚构了骆驼,而实际上他借用了本来就有的骆驼。后面骆驼戴清朝官帽那个镜头,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车不同轨

接着,驼队又遇到了独轮车、双轮车。

奇怪的是,双轮车并不适应道路,它只能被翘起来推过。

导演这样安排意义何在?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的众多举措中,有一条“车同轨”。

因为古代多为土路,马车日积月累走过之后,会在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而国家统一之后,各国马车车轮轴距长度却各不相同,因此交通就变得很困难。

为了交通方便。于是国家颁布“车同轨”交通法,统一全国马车轴距。

所以,导演在这里想要表示的,就是“车不同轨”,既国家分裂,以“及不可能出现的驼队”所代表的落后。

来奏响内忧外患,革命势在必行的前奏。

黄昏末路

袁世凯的府邸的天空,一片末世景象,暗示着他的完蛋。

大白天打灯

因为“太黑暗了”。

驴唇不对马嘴

袁世凯的客厅摆设,驴唇不对马嘴,有中有西,滑稽十足。

像极了他的革命立场,帝王梦想。

封建的狗腿子

随后,又出现了三队人马。

送葬队伍,迎亲队伍,袁世凯军队,三队相交而过。

送葬队伍里的法师(装神弄鬼),迎亲队伍里的媒婆(媒妁之言,婚姻不自由),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思想。

军队本来是来推倒封建思想的,但就像剧中所表现的,袁世凯的军队和这些封建队伍沆瀣一气,和平共处,完全沦为了前者的狗腿子。

这样的景象不止是戏剧,而是当时的国家现实。

彼时,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妄图复辟做皇帝,要将真正的革命者屠杀殆尽。

剧中这一幕,讽刺至极。

路过

巡捕是干什么的?维护治安的,那为什么不管打架斗殴。

因为他们是外国人。

归国轮渡上的抗日战争

在主角从日本回国的轮渡上,两个中国人被船上的日本人欺辱,女生甚至被脱衣羞辱,外国人作壁上观看热闹,一些中国人也在看热闹。

最后在主角的武力出手下,和周围中国人的声讨声中,日本人迫于压力鞠躬道歉。

导演太犀利了,这不就是一出关于“侵华战争”的隐喻吗?

中国人在内斗,国共在内战,资本家和长官的夫人们在打麻将,外国人看热闹。最后“拳头里出对不起”。

导演真的太犀利了。

放生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故事去反映人物的品格,通过他人的台词去讲述人物的性格。

而《觉醒年代》处理的方式,很妙,轻拿轻放,此处无声胜有声。

陈延年放生蚂蚁,一个心怀慈悲的青年,一下立在了观众心上。

不在井底之蛙

导演为什么要给一只青蛙镜头?

井底之蛙的典故,是个中国人都了解。

而陈独秀丢出的这只,却不是井底的,而是走出井底的,就像陈独秀本人一样,他的思想是超前的,视野是开阔的。

浓墨重彩

不细心的朋友也发现了,这部剧的色彩饱和度很高,并且有水墨的过场动画,这不得不让人往“浓墨重彩”上想。

就像《觉醒年代》将要讲述的故事一样,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叶鱼祝《觉醒年代》,也在国产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

打死不往右

剧中,陈独秀先生在上海震旦学院发表《新青年》创刊演说,表达自己对于未来中国之青年之期望。

镜头里一只蚂蚁,爬上爬下,惹人注意。这只蚂蚁最大的特点,就是打死不往“右”。

是一只“左”的蚂蚁。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了解,左右除了是方向,还是政治话语。

而“左”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革命方向,既维护中下层利益,打破旧藩篱,创造新秩序,开展无产阶级革命。

中国革命执牛耳者

接下来,在一片风雨飘摇中,未来中国革命执牛耳者,毛主席登场。

这里被拽耳朵前行的牛,代表的就是中国之革命,而执牛耳者牵牛人,就是在剧中首次亮相的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人要饭,有人卖儿卖女,有人穿着体面,臭不要脸,坐在车里大口吃肉。直指彼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如鱼得水

特写镜头里的鱼在水中好不畅快,谁是鱼呢?毛。谁又是水呢,当然是他怀里抱的代表先进思想《新青年》!

以上。

明儿见。

——

废话不多说,咱们书接上回。

三顾茅庐

“蔡元培三请陈独秀”这段戏的设计,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这里的三顾茅庐,它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个有趣的地方:

蔡、陈两个人通过《三国演义》的典故,进行了文人之间的互动,意趣不俗。

有弹幕说,“这样会不会显得陈独秀面子太大了些”。

说说我的看法,并不会,为什么?

因为“三顾茅庐”它夸赞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诸葛亮智绝天下,所以刘备三请。

但同时也说明,刘备待人诚恳,眼光不俗,所以三请诸葛亮。

你是英才,我是明主。

这不是一个不给一个不给面子的故事,而是双方互相给足面子的故事。

第二个有趣的地方是,这场戏和演员昔日作品进行了梦幻联动。

炸弹

在蔡元培与陈独秀一番争论中,导演的镜头给到了炸弹。

意义何在呢?全在蔡先生的台词里。

陈独秀和新文化就是这个炸弹,目的是让沉寂的北大热闹起来,炸起来,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碰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炸出一个新的时代。

人雪馒头

这个比喻我们太熟悉了,出自于鲁迅先生小说《药》,药丸的要。

蘸囚犯的雪治疗绝症,愚昧无知,将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丧心病狂。只消打开手机便能常常见到。

更讽刺的是,这雪,不是小偷的雪,而是一个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中国青年的雪。

之所以是叫小偷,是因为,他们刽子手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知自己干的是偷偷摸摸的勾当,只好向民众宣称他们在做正义的事情。

但民众是明白的,所以才说“这刀不如戊戌年的快了”。

但这样的明白,并不影响他们的麻木,是了,与我何干呢?我只是一个看戏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大钊先生的笔让张勋们着急得掏出了枪炮,但先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宁为China(中国,又译瓷器)玉碎,不为腐朽瓦全。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张勋复辟闹剧上演,在辫子马队进城时,一队卖唱爷孙惹人注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他所演奏的曲调不是哀婉博取同情的,而是狂想曲。好像在为封建王朝和他最后的狗腿子送丧一般。

欲另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猴戏

龙旗戏猴,谁是猴呢?

张勋们。

活着

第9、10最大的惊喜就是这么多集过去了,这么多事情发生了,它还活着。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Ok,下次见。

我是叶鱼,记得关注。

公众号「叶鱼影评」,感谢鼓励。

《觉醒年代》:十个细节,十个隐喻 qq.com

 6 ) 最强献礼剧展播年,我们将看到多少个“毛教员”?

毛泽东的出场竟然是两分钟的奔跑。

在央视一套播出重大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以“跑男”的形象步入该剧的历史画卷中。在这两分钟中,毛泽东在雨中跑步穿过长沙街头,浑身淋着雨,却把怀中的几本《青年杂志》紧紧护住。

矫健而沉稳的身姿,非常符合年轻观众对于“毛教员”(这是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年轻网友对于毛泽东的一种昵称,亲切、平和而不失敬意)的想象。

雨中长沙街头呈现出的众生相,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又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隐喻。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转场镜头,重点要讲的是《青年杂志》出版以后,对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类似的剧情会直接打上字幕:长沙,然后是人物在谈话,《觉醒年代》这种写意的表达在同类剧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但不得不说,这两分钟的“奔跑”,传达了丰富的信息,能够将今天的观众拉回到历史情境中,并且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这是艺术表现手法所独有的魔力。也因此,尽管这段戏不长,却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我们注意到,在《觉醒年代》中扮演毛泽东的是青年演员侯京健。在过去的10年中,侯京健已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但比起唐国强和王霙,侯京健这个名字显然还不够出圈。

1、青年毛泽东特型演员“双雄”

世界上本没有“特型”,演得多了,就成了特型演员。

在世的毛泽东特型演员中,王霙与唐国强最有名望。王霙从1991的电影《开天辟地》开始,演了30年毛泽东,唐国强从1996年电影《长征》开始,也当了25年特型演员。作为一个严肃的类型,演员与角色过于离谱的年龄差,显然是重大革命历史剧所排斥的。

《开天辟地》

因而,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也在不断迭代中。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强献礼剧展播年”。作为标配,“伟人剧”在献礼剧占据很大比重,2021也成为毛泽东特型演员“八仙过海”的一年。

从作品体量来看,侯京健与王仁君毫无疑问是青年毛泽东的首选。

2009年,侯京健参演了电视剧《铁肩担道义》,首次扮演毛泽东,这是一部李大钊的传记剧,发挥空间有限。真正让他名声鹊起的,是2013年由他主演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献礼剧《毛泽东》。在该剧中,侯京健与唐国强一起,完成了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的接力。

相比之下,王仁君就属于“后起之秀”了。2019年,他在电影《古田军号》中第一次扮演毛泽东。事实上,在此之前,王仁君也与“伟人剧”有渊源,他在电视剧《毛泽东》中客串了光绪帝,在电视剧《中国1921》中扮演萧子升。

王仁君和唐国强相似,在扮演毛泽东之前,戏路很宽,已经有不少作品——当然,作品的经典性不可相提并论。近年来,王仁君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军师联盟》中的曹植。

除了《古田军号》,在今年最重磅的献礼片《1921》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合作演员还有黄轩、倪妮、刘昊然、王俊凯等。

相比起电视剧,电影在选角上就要在“特型演员”与“明星制”中做到平衡。在《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中,刘烨扮演了青年毛泽东,就是这种策略之下的选择。然而,已经43岁的刘烨再扮演青年毛泽东,显然说服力不足,于是新人就出头了。

侯京健与王仁君的“江湖地位”,也表现在一个“同题竞争”上。电视剧《红船》由总台央视出品,王仁君主演;而电影《红船:开天辟地》由中央党校与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侯京健主演。

2、唐国强为什么难以超越?

中生代演员两头占,同一个角色,既可以演青年,也可以演中年。但不管是黄海冰还是保剑锋,两人在特型演员路上都不够深扎。当市场“需求量”大时,他们就演一把毛主席。

佟瑞欣是近年来新杀出来的一位中年毛泽东特型演员。在2016年,他一下子在电影《难忘的岁月》《遵义会议》《勇士》,电视剧《长征大会师》中四次扮演毛泽东。

《长征大会师》

在总局牵头的重大题材剧《光荣与梦想》中,青年毛泽东由侯京健扮演,而中年毛泽东则花落佟瑞欣。那么,为什么不像8年前的《毛泽东》,使用侯京健+唐国强的搭配呢?

因为唐国强很忙。

近期,唐国强除了当总导演,自导自演了献礼片《开国将帅授勋1955》之外,还有《跨过鸭绿江》《大决战》《香山叶正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四部剧。其中,不少项目都是疫情之后开工的,唐国强显然分身乏术。

每一个重大献礼节点,都会新出一两位毛泽东特型演员。比如,在建党90周年的2011年,是黄海冰(《开天辟地》)与谷智鑫(《中国1921》,谷智鑫之前也演过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

今年则是王雷。在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百炼成钢》中,他起用了合作过很多次的演员王雷扮演了毛泽东一角,这是毛泽东特型演员中的新面孔。

让我们回到开篇,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管如何迭代,新出现的特型演员都没有唐国强那样的国民认知度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毛泽东只是唐国强演员道路的一次拓展。在扮演毛泽东之前,他已经留下不少传世角色,其中尤以诸葛亮、雍正两个角色最为经典。

第二,唐国强得到了“重大革命历史剧”高手王朝柱的认可,由他编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八路军》《解放》《太行山上》《换了人间》等剧,都由唐国强主演。而这些剧,基本上都上过央一。在王朝柱与唐国强合作早期,央视是中国电视剧第一播出平台,这也增强了唐国强作为毛泽东特型演员的民间认可度。

第三,长期以来,重大革命历史剧在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一般拍了也就拍了,播了也就播了,这种“内循环”逐渐让主旋律成为一种“政绩工程”。

从2020年开始,官方对于主旋律剧的定位变了。主旋律不仅要拍,而且要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流”。

在《在一起》《石头开花》《山海情》等剧中,我们开始看到主旋律剧创作在方法论上的嬗变。这一现象的表象,是市场型创作者都来拍主旋律,更深层次则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的变化:官方意识形态要重新争夺在大众文化中的“文化领导权”。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主流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是上面在“对牛弹琴”,更要的是被下面的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从传播学来讲,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宣传策略。

或许这样,大银幕和小荧屏上的“毛教员”会更加鲜活,而特型演员这条路也更有了奔头。

文/杨文山

 短评

太浪漫主义了!每个人都如此激烈愤怒悲切,但又满是火焰希望与乐观!未来的中国会好吗?未来的中国当然会好!画面台词剪辑表演,无一不精!红色宇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分钟前
  • 碎碎念
  • 推荐

我不懂现在豆瓣的剧评都是什么标准 剧中的很多话都是引自原文 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中查到的 我们一直说对历史剧的拍摄要尊重历史 那现在剧本已经很考究了还需要怎么再尊重呢 还有说动物意向 蒙太奇的评论的 这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电影 电视剧不使用蒙太奇是要回到固定摄影年代吗

4分钟前
  • 102
  • 力荐

他们最早醒来,然后最先死去。

7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建议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看片单

8分钟前
  • 般雨
  • 力荐

觉醒年代,一语双关,以旧日之觉醒再唤今日之觉醒。

11分钟前
  • Will
  • 力荐

清明节假期前开始补追这部电视剧,现已看到38集。如此现实主义地、细致正面地表现五四前后的中国觉醒历史,艺术地再现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实属罕见!我这个年纪的观众都看得目不转睛、荡气回肠;更不要说对年轻人了,看了也应该是获益匪浅。就冲这个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就应该打五颗星!本剧在艺术表现上的优秀也令人敬佩。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导演更值得夸赞!我还没看完,忍不住先写两笔,希望没有观看或没有全看的人,快去看看这部好剧,你会大有收获!

1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教员出场那一段的表现手法真的是相当厉害了。“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润之就是一道光。

17分钟前
  • Été
  • 力荐

周树人出场那段,将他此生所揭露的一切通过短短几分钟展现得酣畅淋漓

19分钟前
  • 瓦尔达的气球
  • 力荐

豆瓣上天天为了点p大点的事争来争去的,对于这种曾经发生在我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激情年代却视而不见,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和纲领,对于革除旧念的难度之大,及其种种那个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堪,反之对于当下迷惘可能更有一点星火之意吧,这部剧是真好。

20分钟前
  • #9|
  • 力荐

100年前,李大钊就在长辛店对工人们高喊,要争取8小时工作制!

23分钟前
  • 夏天来杯冰豆浆
  • 力荐

直接五星,因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闹革命!

26分钟前
  • 力荐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28分钟前
  • nana
  • 力荐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

32分钟前
  • 伽蓝寺听雨
  • 力荐

主旋律都拍这么好,那些家长里短的狗血剧可以自尽了。

37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合肥延乔路的尽头就是繁华大道

3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很应景。毕竟经历过2020年,我国青年终于看清了国内资本主义和欧美帝国主义的丑陋嘴脸。是一次新的青年觉醒。

44分钟前
  • Easley
  • 还行

自己参与的,一定要五星

46分钟前
  • 贤人在野
  • 力荐

润之出场时的一段蒙太奇 让人惊觉 央视主旋律也能有这样的表现手段了?

47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年龄越大越倾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革命万岁!

50分钟前
  • 环形山
  • 力荐

他出场时,真的叫人泪目。他来了,他们有救了。

55分钟前
  • 明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