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剧情片中国大陆1982

主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

导演:谢添

 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3茶馆 剧照 NO.14茶馆 剧照 NO.15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03

详细剧情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 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茶馆-历史变迁

   旧时代“莫谈国事”的裕泰茶馆却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 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茶桌上的人们聊天、侃侃大山,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相约在此地见面、办事。一个大茶馆折射一个小社会,不免让我想到《Friends》中的六个人常常休息和聊天、聚会的场所——Centrel Park咖啡馆,挺叫人羡慕的地方,二者虽然代表了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但相同之处都提供给人们聚会交流的好场所,在此听听八卦新闻、笑话、传奇故事,还可以认识四面八方不同的朋友,应该是相当有趣的。不知道,为何我们现在生活的周围相当缺少这样的场所,或许是过于孜孜不倦地追求吃喝了吧,街上现在唯一不缺的就是饭店和酒店,连周围的咖啡店都紧紧是西餐厅而已,常里面昏暗得像是偷情的地方。

    茶馆中的三个好人,不断改良一心只想做好生意的顺民王利发掌柜,好打抱不平、敢喊“大清国要完”、自立更生的常四爷,想通过办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后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
    剧中的三幕,让观众看到了历史的变迁,裕泰茶馆的改变,某些古老职业者算卦、说媒、官差的演化,如唐铁嘴、刘三麻子、狗奴才宋恩等。茶馆就是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经典的东西很多,不过其中幕间的数来宝,很是不错,

唉,我大傻杨,是打竹板儿,说一来来到了大茶馆儿。这大茶馆儿是老裕泰,买卖兴隆真不赖。这茶坐儿多真热闹,也有老那个也有少。这有的说是有的唱,那穿着打扮一人一个样。说有提笼是有架鸟,那蛐儿蛐儿蝈儿蝈儿也都养得好。那有的吃是有的喝,您没有钱儿的只好瞪眼干瞧着。您爱下棋这来两盘儿,赌一盘儿那干炸丸子外洒胡椒芽儿。说讲摆场是讲规矩,咳嗽一声都像唱大戏。可有一样儿,您听我说:这莫谈国事您得老记着。国家的事可不好了,那黄龙旗的那个威风一天倒比那个一天小。说文武官可有一宝,他们见着洋人赶快跑。那外国货堆成了山,外带着贩卖鸦片烟。最苦是那乡村里,他没吃没穿逼着卖儿女。说官人阔是百姓穷,那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这讲维新可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说这些个事儿可闹得凶,气得太后是咬牙切齿地直哼哼。她要杀她要砍,说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得,这些事儿可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唉,说大傻杨,是我又来,这数来宝它还是没发财。说现而今到了民国,铰了小辫还是没有辙。这王掌柜,他动脑筋事事改良讲维新。他动脑筋是白费力,胳膊拧不过大腿去。闹军阀是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说赵打钱,是孙打李,这赵钱孙李乱打一气谁都不讲理。为打仗得买枪炮,一堆一堆地给洋人老爷送钞票。说为卖炮为卖枪,帮助军阀你占黄河他占扬子江。老百姓可遭了殃,这大兵一到粮食牲口一扫光。王掌柜他会改良,把茶馆改得好像大学堂。那后边住的大学生,他说话文明真好听。那就怕是兵野蛮,要进来几个这茶馆准玩完儿。得,这我先别说丧气话,给他道喜是个好办法。说他开张那么我道喜,这编点儿新词儿我也了不起。


树木老,叶儿稀,人老猫腰把头低。甭说我混不了,王掌柜的也过不好。他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就剩了件破棉袄。说自从那日本兵,八年占据了老北京。那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得搓层皮。好八路,得人心,一阵一阵地杀退日本侵略军。那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胜利大家有希望。哼哼,国民党进了北京,送来了是横行霸道的美国兵。这美国兵、美国货,咱们的日子更难过。这王掌柜他委屈多,跟我一样地半死半活着。老花馆破又烂,他想尽了法子也没法办。说天可怜,说地可怜,就是官儿老爷有洋钱!


三段不同时期的快板唱词,道出了多灾多难的中国,北京在戊戌变法后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百态,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混乱、抗日胜利后如狼似虎的国民政府。

 2 ) 茶馆还在

       我爱国的啊,可是,谁爱我啊?良民如掌柜、实业救国秦二爷、耿直满旗常四爷几个,总是盼着、盼着,希望盼来一个讲理的社会,六十年过去,发现,社会还是这么个社会,人还是这帮人,只是子承父业了,恶还是恶,奸诈还是这般狡猾,恶人一如惯常那样的油腔滑调、坑蒙拐骗,竟还安全无事;到头来自身期望社会变好的良民一事无成落这么个下场,欲哭无泪,感叹着活着不易;


       三人茶馆,对着平生遭遇,竟仰天大笑起来,这活着的这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自个儿仨给自个仨儿撒白纸钱,提前为自个儿送终,因为真到那天,已经晚了,此处可是全剧唯一一让人感觉痛快淋漓觉着或者洒脱一把的场景,心死,死亡狂欢,解脱。

         不禁叹再不幸,还有幸有诸如常四爷、秦二爷这两位淡淡之交,可以述说平生,真话对待,而不是尔虞我诈、相互利用、可以随时翻脸、背后捅刀。如要不然就,就太过寂寞、悲哀。

 3 ) 变迁的年代,不变的人性

源自学生时代对于语文课的近代文学不感兴趣,没有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感触,鲁迅的愤怒、老舍的社会写照都显得枯燥无味,一直到今天看完这部老片才有了真正的思考。少年时代我们看武侠、漫画、言情,因为这个和平年代并没有那么多苦难的感同身受,历史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历史。也许在经历过社会的锤炼,才明白,从古至今历史就是生活,人性没有丝毫变化,科技的变化、衣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表面的变化,今天的幸福来自于珍贵的和平。小时候爱看的电影多是地道战地雷战武侠片等,爽的是快意恩仇,善恶到头终有报,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第一部震撼的电影是《火烧圆明园》,最后八国联军烧了圆明园,却没有反转,没有英雄出来挽救这一切,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好坏正义与胜负无关,今天看完这部《茶馆》更能感慨那个时代下人性的选择。茶馆中的几类人其实已经包括了社会大部分阶层形象,我们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是谁,会是圆滑世故而逆来顺受的茶馆小老板王利发?胸怀大志想要救国救民的秦二爷?一生耿直爱国不服软的常四爷?被父亲卖掉后来自食其力的婆婆?满腔热血的游行学生?趁火打劫攀附权势的两个衙役小鬼?……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都生动的活跃在我们心里,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每个时代的阶级壁垒都是如此坚硬。最后一幕中,秦二爷感慨救世还不如救己,常四爷感慨好人不好过,王利发说那些坏人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即使时光回到第一幕,可能他们的选择仍是如此,正直的学不会那些坏坏心肠,心怀天下的人无法独善其身,市井之民也无法走出自己的阶层,年老时的感慨是在乱世之中,个人总是无法阻挡势力的,而势力之间也是相互杀伐,即便天天吃喝嫖赌、只扫自家门前雪,心中的念想也总是蠢蠢欲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尽人事听天命,不辜负自己就很好了吧。

生在现代的中国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房子、医疗、养老是这个时代的问题,相比战乱时代的颠沛流离,我们至少衣食无忧,还有选择生活的权利。现在还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处于战争和贫困的处境中,珍惜当下,好好享受我们前辈奋斗来的幸福时代!

 4 ) 愿人性不泯,一辈子坦坦荡荡

想找一部电影看看,并且是国产电影,就随便搜了搜。不知道怎么搜到了这部《茶馆》,还是一部82年的老电影。比我都大了10岁。但是电影本身所给我的价值,却远非10年的时间可以磨灭的。

一间小茶馆,百味人生在其中。小小茶馆经历了清-军阀-民国-解放前。曾经鼎鼎大名的 裕泰茶馆 “一片繁荣”,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直到最后三位老者为自己告别,将故事推向结局。

小小茶馆里充满了龌龊,有人买卖人口,有人因说实话锒铛入狱,有人威逼利诱骗取银钱。但偏偏越是黑暗的地方就越是有光!四爷赏了小乞儿两碗面、掌柜的让算命的喝了一辈子免费茶等等。虽然最后二爷那句“我悟了一辈子才知道人什么都能做,就是别做好事,那样太傻”,让我的内心也一样充满无奈。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会照亮这黑暗的世间。

做个像四爷一般的好人,一辈子坦坦荡荡。到最后也对这世界怡然不惧。

愿人性不泯,只为了自己坦坦荡荡。

 5 ) 生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几天前在国家电影资料中心看完,10元钱,喜欢那悠闲老片的感觉。看完但觉大厦崩塌,天平失衡,嘴吐苦水,生如泡影。20年、20年的时间片段,各色人物,起起伏伏,都落了个恍如一梦的感慨。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好人,“改良,改良,改了一辈子的良”,清末子随父业,满脸赔笑,精神地打理着茶馆,应付着各色人物;抗日期间,将茶馆后的房子改为公寓,提供大学生住宿,茶馆也换了装扮,艰难度日;抗战胜利,鬓发苍苍,茶馆更显破旧,“先收钱后喝茶”“不赊账”的规矩让王掌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茶馆为了经营,曾请说评书的说过评书,现在竟想聘用“小叮当”舞女招揽生意。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算计经营、爱财势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什么样时代努力找寻着那个时代的活法,可结果呢?    郑榕饰演的常四爷,一亮相就是一身正气、敢言敢干的人物,活脱脱是一君子的形象。给乞讨的母女买饭,不喜空话、敢想敢为;“我看大清国是要亡的”,慨叹时代衰败、道德沦丧,只是一味钻孔、自私自利,他一身派式道出了一句真话。可也是这句话招了败身之祸,被两个如同黑白无常一般的家伙听到,导致了囹圄之灾。“一生不求人,自给自足”的他铮铮铁骨,没有被生活的颠覆打到,纵然一无所有,自己经营,诚实劳动,种地做买卖,又从一无所有做起,一排乐观气,无愧天、不怍地。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一生财大业大”,在哪个时代都能算的上是一个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实业救国”。从清末年就敢跟在太后旁边侍奉的太监叫板,满腔热血;也惹人非议,说是说有的钱财都自己挣了去,哪有什么救国。在影片中着墨不多,都是旁敲侧击些故事来。可最后,到了民国年间,一个莫须有的缘由就把“那辛辛苦苦造的工厂变成了垃圾了”,他哀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到头来依然一场空。    三个人物最后的那场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在黑色的空间里略显哀美,慢镜头空镜头把戏剧性推送到极致。    最多的感慨是,导演没有留下一点美的地方,窒息到让人无法呼吸。命运无常,不留活路,所有的角色都随着无常的大时代风起云涌,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么渺小,我方唱吧你登场。影片从头到尾,唯一人性的一面是舞女“小叮当”在陪小刘麻子走后回来的回眸一笑,偷偷告诉王掌柜小刘麻要霸占茶馆,仿佛觉得还有点真情的地方。    像这部电影窒息封闭的电影,想不出太多。黑泽明的电影,纵然人性复杂、善恶难辨,但又都留着希望,《罗生门》那孩子;金基德是关注与道德与性吧,是后现代的悲哀。也只能在中国电影里找寻不见出路的电影吧,电影是好电影,感受却让人难受。电影里那震耳甚至于刺耳的配乐,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音响,振聋发聩,可怕你感觉不到。

 6 ) 竟生出孤独感

又看《茶馆》。
临近结尾,王利发对常四爷说:哎呦!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
秦二爷也说: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看到这里竟生出一种孤独感。
想起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只为找到个可以说一句知心话的人。
小时候看,最先注意到的总是里面的几句脏话俏皮话,后来是“莫谈国事”和“我看这大清国要亡啊”,接着是“改良”和“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再后来是王利发、秦二爷和常四爷三人在茶馆撒完一百二十吊纸钱祭奠自己和那一句凄凉的“再见”……
而这一次是孤独……

这一次用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有时候心不在焉,看着看着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要退回去重看。有时候则是茫然无措,耳朵听着眼睛看着而头脑却并不在此……这不是一种好的观影或看戏的状态。
但到了最后,却意外得到不同的东西。

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战胜利……人老了,死了,有了新人,继承人,但又怎样呢?
熙攘往来,叫骂吵闹,想奋发的被疏懒,要求全的保不全。总之就是求不得。

委曲求全,曲意奉迎,一肚子的话老了老了还是没人说。
只好再喝一碗茶,转身说句再见吧。
戏完了,人老了,然后呢?其他一切呢……

 短评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12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13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14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18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20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23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26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32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35分钟前
  • Kerala
  • 力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3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4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43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48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51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52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53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55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