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18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麦克思·明格拉,安·唐德,玛德琳·布鲁尔,约瑟夫·费因斯,乔丹娜·布莱克,阿曼达·布鲁盖尔,克里·杜瓦尔,O·T·法格本,切莉·琼斯,西德妮·斯威尼,萨米拉·威利

导演:麦克·巴克,卡莉·斯考格兰德,杰雷米·波德斯瓦,戴纳·里德

 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2:03

详细剧情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确定2018年4月回归,总共会有13集。   这部剧凭借出色的第一季在今年的艾美奖上斩获数尊重量级奖项,第二季将聚焦奥芙丽德的怀孕,以及她为让即将出生的孩子脱离这恐怖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

 长篇影评

 1 ) 欢迎来到,未来世界

看完两集后,觉得编剧在整理完人物背景后,给了一季超越的存在。

有人说这是女权作品,有时其实很可笑,当一些群体去争取一些平等的权利,你们却说是越权。

这一季,故事的主线依旧没变,加入了更多人的故事,也加入了一些社会现象的代表。

有两段印象最深,第一段是Emily与上司的那段对话,奋斗了多久,以为已经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却没想到,有一天终究回到最开始,甚至更差的地方。有时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残忍,不去打击那些真正伤害别人的坏人,却揪着这些人类的本能,打着一些自以为是的旗号,去伤害别人,甚至处刑。

第二段,是女主的血祭。相信那曾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最后被所谓的政治动荡,而清洗,而扫荡。被收集一件件的物品,与我们的现在多么相似,而不合时宜的血墙,却是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使女的故事,用你已经习惯的环境,用一些你能在真实世界里正肉眼看见的变化,告诉你如果再退让,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导向。

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事不关己,自保不赢。如果有一天,当编剧所描述的世界,真正发生,请别瞪着无辜的双眼,看着正在强奸你的人,说:你们怎么能这样?那个时候,世界将不再相信任何的理由,而只是需要顺从的子宫。

未来世界,是怎样?没人能预知。但它绝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是一复一日的累积,一天一天妥协所带来的得寸进尺,一个一个麻木而后的支配。

但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而并非带着镣铐的强颜欢笑。

 2 ) 看完13集之后的一些个人想法

看完最后一集,觉得剧情很完美。

最后为什么把小婴儿的名字从霍莉改为妮可,有很多种解释首先应该是琼和主教夫人在当时情景下同样作为母亲同样作为女性而产生的一种感同身受,其次女主被最后主教夫人的行为打动,最后可能是妮可和尼克的名字有些许联系,还有可能是觉得离开基列国之后,小婴儿和塞丽娜就再也没有关系了,以此作为一个纪念吧。

至于主教夫人塞丽娜的转变并不唐突,可以说是层层推进的,去加拿大访问的经历,和琼一起起草法案结果被大主教惩罚,11集寻找琼时和大主教的争吵,伊登的死亡,包括最后大主教剁了她一根手指头,都在使她的心境发生转变。

最后女主没有走是意料之中,整部剧的格局就非常大,聚焦反乌托邦和女权主义,而且要拍第三部,如果女主逃出去了第三部拍什么?拍女主和她丈夫的家长里短?女主丈夫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之前对他前妻的指责还历历在目,女主回去之后各种道德问题以及怎么接纳小婴儿的问题都一股脑涌上来是无法避而不谈的。但是女主留在基列就不一样了,她要拯救的可能不只她女儿一个人,还有无数被强迫的自由女性,以及已经有些许觉醒意识的那些主教夫人,她可能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而战了,拍这些内容才能让整部剧的格局一下大起来。

最后,感觉好像大家都不喜欢主教夫人塞丽娜,但是有些剧情我竟然在她和女主之间看出来cp感是怎么回事?希望B站多出一点cut。

主教夫人也是个又可恨有可怜的角色,她一开始帮助起草那些反人性的法案,帮助自己的丈夫强奸女性可恨至极,但我对她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人要推翻自己曾经坚信不疑的认知是很困难的。之后无法成为母亲而极度想要一个孩子以及在照顾孩子时候那种有满腔的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给出的那种无力感又让我觉得可怜,剧中很多时候她也有很柔软的一面,最后一集含着眼泪说的"i tried"也是让人心碎,和女主琼的那些互动也很带感。

最后,尼克好帅啊啊啊啊,又帅又温柔又深情希望不要领便当。

 3 ) 吐槽一下

一些硬伤还是比较多的,不能忽视。

第一集:

1.没有被开头震撼。想也不可能让她们去死啊,肩负着繁衍生息的重任。使女们那么害怕,就不可信。她们绝对有“恃宠而骄”的资格啊,身体残疾是难免的,死亡是不可能的啊。

2.回忆:这个管制是渐渐严控的,这是不合理的。其实如果是突发性的政变,战争夺权了(二十几杆枪,一个炸弹,攻击了国会和白宫,美国政权就这么完了?),老百姓来不及跑了,反政府直接抢了孩子,圈禁了使女,我还是能理解这个逻辑的。但在未革命之前,很显然国家、各机构(学校、医院、公司)都是正常运作的啊,这时一般的政府都会选择保护孩子、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啊,起码得给补贴,让孩子父母不用疲于奔命啊。

3.新政府的人,都把怎么行房,宗教合理化“使女”这些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了,居然不给使女安个追踪器以防逃跑?

。。。。。。。。

就是感觉这种无论是使女这个群体还是新、旧政府,在对待这么这么重要的种族繁衍大事上,一些事缜密、重要的事愚蠢的设定,不合理,别扭。

整部剧是基于低生育人类要灭亡的大背景,然而并没有看到各群体对这件事的认真对待。如果跳出这种刻意烘造的阴沉沉、压抑的氛围,简单评价,剧情自相矛盾,立不住脚。

第三集

我记得第一季里,哪个国家,几年都没有一个新生儿,怎么第二季,都出来中产了呢?还有正常生活的有繁殖能力的家庭?

有点想弃了。第一季还是惊艳的,主题立得住,这是个关于人权,女权的故事。现在还记得看第一季第一集时的震惊。我们的社会会变成这样吗???沉浸在压抑的氛围里。17年是欧美女性奋于反抗的一年,“me too”,这部剧受到这种各种褒奖是有政治因素加成的,但还是名副其实的。。

但是一季就应该完结。小说已经拍完了,小说可能更意识流一点,题材、主题、氛围、掩盖了大架构不全、经不起推敲的逻辑问题。

第二季就是编剧自由发挥了。故事逻辑的硬伤就越来越明显,不能忽略。

第1-3集,是一个逃亡的故事,然而我们只看到了女主视角,天眼是怎么找到她的,根本没有相关描写。逃亡,《越狱》是怎么讲的?不只是Michael的视角,还有狱警等等很多视角啊,观众才会看着爽,戏剧有张力。

一部电视剧,如果只靠氛围&思想主题,故事没有张力,是会失去观众的。真追求思想高度,直接看哲学书了。电视剧,首先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道理是故事的附加。道理再深刻而有意义,如果剧情实在乏善可陈,整体上还是失败的。(个人认为《西部世界》第二季要比《使女》第二季好多多多了,《西部世界》的框架展开才是真有观感不错的故事内容,《使女》的展开就是在回忆,内容实在太少了。《西部世界》基本上是第一时间看出新,而《使女》出了6集我才看了3集)

如果只注重女权的主题,而不敢从剧作角度讨论,可能是新型的“道德绑架”了吧。

 4 ) 美国的科幻,女性的现实

看到有人居然把这帖子上升到对政府有意见的高度,我真的很惶恐。

首先我并没有表达对政府的任何不满,我只是讲述了一部分当代农村的现实,而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封建残余思想做怪,事实上政府早就出台了法律,不允许鉴定胎儿性别,但总有不少人无视,为生儿子不择手段。

其次,楼主就是你们所说的烂石头,生活在底层,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看看国外是怎样,是否也像你们所说的各种对女性歧视,我眼界低,只能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也只就事论事,请你们不要再扣这样那样的高帽子。

再则,中国现在的男女比例已经如此失调,成年适婚男性比女性多出几千万(这不是我乱说,我也是看新闻上的统计数字),新闻里都说如此多的男性找不到老婆,将成为治安不稳定的隐患,我在这里提出反对重男轻女,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权,不让女性再被动的为了选择性别而堕胎或生孩子,这难道不是跟政府的思想高度一致,不是为了这社会的和谐稳定操碎了心吗?

最后,如果此贴有任何不适当的地方,请豆瓣帮我删掉,或联系我自行删除。


《使女的故事》本不是特别符合我口味的美剧,但符合口味的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又加上是17年艾美奖的大赢家,就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结果真的挺震憾的,因为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科幻剧,却是我们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结婚,不是因为我们遇到了那个我爱也爱我的人,而只是因为父母觉得你到了该结婚的年纪,该找个适当的人结婚.如果过了他们觉得应该结婚的年纪还没有对象,不但父母,连周围的人都会觉得你不正常,他们觉得结婚生子只是人生中需要完成的一件大事,跟爱无关,跟你开不开心也无关.

如果你觉得这已经够不堪,那就太天真了.

凑合的婚姻是男女都必须承受的痛苦,而生育,对中国女人来说,则是另一层地狱.

我们从来不是因为相爱而结婚,那么孩子也就不是什么爱情的果实.女人在这里,与基列国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育的工具,这里仍然是男权社会,只是没那么极端.

女人没有决定生不生孩子的权利,没有决定顺产或剖腹的权利,没有决定生几个的权利,就算怀孕,也没有决定肚子里的孩子生与不生的权利.在很多男人的眼中,娶老婆就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生不到儿子,那就继续打,继续生,生到为止,所以你能在新闻里看到各种各样不算新鲜的新鲜事,痛得受不了要求剖腹而不得最后跳楼了的产妇,为了生儿子不停打胎到最后重病被丈夫一脚踢开另娶的女人,遍寻生儿子的偏方结果生下畸形儿的家庭,各种奇葩的故事每天轮番上演,看到人麻木.

有时不得不感叹,我们所处都不像是同一个世界,别人的科幻变成我们的现实, 我们却不自知.

P.S:我知道许多人在质疑我在夸大事实,拿新闻上的极端来当做现实,事实上,我所有的这些感触都来自自身以及许多我身边的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穷,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楼主的层次很低,很不幸的出生在农村,嫁的是广东的偏远农村,我见过为生儿子打三四次胎的;见过连生五六个女儿还要拼命生一个儿子的;见过怀孕三个月了还去老中医那里抓草药吃,为保证生个儿子的,所有我说的这些,都是最近几年所发生过的,甚至还在发生着的,并非是个别现象,而是现在很多农村妇女的经历.

楼主自己生了个女儿,又怀女儿打了一次胎,因为不想生了,年纪大了,实在不想再为了哪个男人生儿子的梦想去伤害自己,现在正面临着可能要离婚的结局.

在豆瓣写这些也许难以得到认同,逛豆瓣的也许大多是文化高,层次高的人,你们处在金字塔的上层或顶端,是难以看见也难以想像这些底端人的生活,但这世界很大,大到所有你们看来荒诞不经的事实都有存在的土壤,在一个人权都不十分健全的社会,女权更是痴人说梦.我不否认在那些发达的地区,女人已经比较独立自主,拥有相当的权利,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哪怕只是在生育权这一项上,女权的路也很漫长,很漫长……


我本不想让这个话题无限延长,这篇在许多人看来与原剧完全无关的东西,但看到有人说到教育的问题,我还忍不住想再多说几句.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无论男女,都是普遍偏低的,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重男轻女这件事,不仅剥夺了许多女孩出生的权利,还让那些有幸出生的女孩被牺牲了受教育的权利.

现在的情况也许会有所改观,但在楼主那个年代,女孩读书是没什么用的,这是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想法.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会重视女孩的教育,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父母只是勉强让你读几年书,识几个字,不至于外面打工都没人要就行了.

在有男孩的家庭,家里的一切资源都是男孩优先.就算他们不争气的儿子没有读书的天份,那他们儿子还要娶老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在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又怎么会有多余的闲钱供女孩去读书?再说女孩长大嫁人始终是别人家的,这笔投资怎么算来都是亏本的,不如趁着没嫁人赶快去打几年工,还能收回点养育的成本.

这就是楼主与大多数农村女孩的命运.这并不是极少数贫穷落后地方的偶发现象,而是八零后一代农村的广泛现实.这样的学历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又能在哪里改变命运呢,我们的一生,从出生那一刻几乎就能看到结尾了.

在这样一个高端的社区让你们看我这个底层的人胡言乱语,我很惭愧,但既然豆瓣在注册时没有规定学历低于多少不能入内,那就请你们允许我做为一个异端存在,让你们看看除了你们在乎的诗与远方,也还有许多许多人拼尽全力只为苟活于世上.


不是卖惨,不是矫情,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用恶意去面对这些事实.我不告诉你们这是我的生活,你们觉得我在编故事,我现身说法,你们又说没人逼我这样生活.

我已经说过,生活给我们这些人的选择真的不多,我也不是要博取什么同情,要求平等的权利,第一条件便是不去寻求同情.事实上,比起需要同情,更多的人是需要醒悟.

我加上关于教育的那段话,也是想了很久.很多女人不会觉得一定要生个儿子这种思想有什么问题,甚至很多女人重男轻女的程度更甚,生了儿子沾沾自喜,生了女儿就苦泪涟涟,然后再继续努力.现实中虐待女孩的,很多也是女孩的妈妈或奶奶,这可笑又残忍的现实,根本原因,就是我上一段所写的,女孩受教育权利的缺失.

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又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不会意识到该不该生,想不想生,女人也有话语权,而不是只该当做男人生儿子的工具.

我不是不努力,不抗争,如果我也有同样思想,就不会有今天这些文字的存在.只是我也是个妈妈,一个女孩的妈妈,如何不让她也陷入这样的泥坑,就成了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如何让她拥有快乐的童年,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变成能独立自主的女性,是我一直努力在做,努力想做得更好的事,于是,我只能在抗争与妥协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去改变这种思想,这是比直接换种生活更艰难百倍的事情,而且我也不一定能成功,我尽力而为,之后再去想别的吧.

我一直不愿在网上过多展示自己的生活,这个帖子,我已经写得太多,希望能到此为止吧.非常感谢理解与支持我的人,而那些对此有意见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的生活已经好过这社会很多人了,自己多珍惜吧.


真的很感激所有喜欢这篇评论,所有回复里支持与鼓励我的人,我没有一一回复,是因为评论里有很多人讲了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也有很多人的评论写得比我的正文更精彩,更有哲理,我不想让我刷屏的谢谢影响后来人的阅读体验,所以一起在这里跟各位说声谢谢,谢谢你们的关心,支持与鼓励,我会努力做一个好妈妈,也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5 ) 使女的反抗之战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当June被送上车,驶往未知时,一段新的历程开始了。尽管在这样的国度中很难对她的前景怀抱乐观,但或许你和我一样都没想到,这段历程的开端竟是死亡。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的开端,编剧没有给观众预留心理铺垫期,直接将大家带入最深的黑暗中。高筑的绞刑架、一字排开的吊绳、刺眼的灯光,使女们如牲口般被带上口罩送往绞刑现场。从惊慌无措到绝望啜泣,大肆留下泪水,大量的特写细节让人直面死亡的面孔,感到窒息。而后远处灯光亮起,训导员走出,指出这场死亡体验的意义,让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其残酷倒吸凉气。

恐惧永不失效

当人们以为第一季的基列国已经无比悚然时,第二季的首集告诉大家,那只是一个开始。第二季掀开了黑暗深处的另一角:除了肉体折磨和洗脑,独裁者还可以如此进行精神折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中著名的“恐惧从不失效”的论断,在此被利用到极致。用恐惧换取爱戴,先剥夺被统治者全部的自由,再给予少许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对所获得的那点自由感恩戴德,历史上独裁的统治者从来都深谙此道,基列国的统治者亦然。前段引起广泛关注的鸿茅药酒跨省追捕事件中,谭医生被释放后感叹自由可贵,某种程度上,那些追捕他的人也利用恐惧将他降服了。

当那些镇压手法仅仅以文字形式记载在书上时,人们感受到的冲击力是有限的。《使女的故事》尤为擅长将那些残酷的手法以言语、行为呈现出来,给人最直观的震撼。总有人说,该剧的观剧体验让人不适。但这种不适感恰恰是这部剧的意义所在——它像扎在人心底的刺,提醒着你,不要麻木,去抵抗。

当时只道是寻常

闪回镜头是《使女故事》惯用的表现手法。以一个独特的关联点,将过去与现实的场景进行对比,展现出一个逐渐又迅猛的历史演变过程,格外令人震颤。

第二季第一集中,June与其丈夫在过去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照顾,被教育应该成为负责人的父母,而现在她还未出生的孩子将诞生于这样扭曲的世界,这其中的倒退,令人唏嘘。

新季一大亮点是新增了Emily这个人物的闪回故事线,走进这位基列国最为激进的反抗者的过往生活。作为大学教授,Emily有着极为独立的思辨力,她对自己权利被侵犯有着高度的敏感。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总是极度痛苦的一群人,他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对未来总有着积极推进的期望,却看着自己的世界被蛮横之徒无理地一点一滴占据,Emily也是这样。

看着同性恋的同事被吊死,看着知识分子被肃清,看着法律朝令夕改逐渐沦丧,却无能为力。Emily在机场与妻子和孩子诀别那刻,她应该隐约意识到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灾难。机场中人山人海,她却孤立无援。那个瞬间让我想起齐邦媛在《巨流河》中那句,“灾难是无法比较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一段本来合法的同性婚姻关系,一个亲吻,这些当时寻常的事情,都随时可能变成不可能。Emily说她以为她们是因同性恋遭到不公待遇最后一代人,然而,她或许也没想到,历史并不总是向前,转弯和后退也是常态。

Emily身上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的缩影,一个家庭的拆散,是固有秩序即将崩散的前兆。

随着剧集的展开,这些使女过往的日常越来越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June在旧址中翻出蒙灰的《老友记》光碟,并坐在角落端着杯子观看时,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是在她现在的世界中,连这点欢乐也变得那么难能可贵。在心生同情之时,也不禁感到担忧。我们世界中的娱乐方式也在一点点被蚕食:种种影视题材被禁止,有态度的节目被禁播,越来越多的书籍无法出版、音乐被下架……

会不会,我们的未来,也会在一点点的变化中,换了天地?

无处不在的墙

一年前看这部剧第一季发出感慨时,总有人说过于杞人忧天。一年后接着看时,共鸣感却更强了。

大学的整风、同性恋题材的禁止、权力对法律的操控,这些事件在这季《使女的故事》中均有体现,每每看到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尽管该剧并非时政类型剧,然而它对于社会政治的共性和本质的捕捉却是精准深刻的,它永不过时,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

June躺在车中,隔着缝隙看着外面景致,嗅到自由的气息时心有戚戚地意识到,人们有多容易适应被奴役的生活放弃抗争。她努力挣脱这个牢笼,但对于未来却无不悲观,她想起训导员说“基列国无处不在,它甚至就与你同在”。

当自由被逐渐剥夺时,很多人人往往不以为然:一种生活方式被禁止时,就立即换一种生活方式;某个群体受到不公待遇时,因自己并非那个群体中的人而庆幸甚至跑上去踩几脚。这些人意识不到整个社会是个共同体的存在,看不到墙堆砌起来的时候,封锁的是所有的人。基列国的确每时每刻都存活在这类人的身上。

《使女的故事》是寓言,是警示,更是现实。对于不自由状态毫无知觉的人,终究成为奴隶。

June剪掉耳朵上的印记浴血重生,我们有没有勇气钳掉身上的枷锁,向压迫说不?


《使女故事》第一季剧评:通往奴役女性之路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6 ) 电视剧VS原著

看完了原著 原著与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原著结局惨痛,像是1984那样,主人公已经想要服从,却突然一切结束,这是在述说该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不幸;电视剧却是在时刻彰显反抗,改变现实的主题。 电视剧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后续,增添了希望,也体现了人性在高压下更具光彩的特点,大片级处理手法使环境的压抑效果极好地体现,给女主的前夫卢克和莫伊拉的结局也不错,基列周边环境也有所交代,反映世界上还有理性之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算是较为成功的。 但是,个人认为电视剧的较为失败之处在于女主光环实在是体现得过分。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任何女性都应该是女主,都有她们可悲可怜之处,比如各位拿着大棒的嬷嬷,各位大主教的妻子,还有其他人,而不应把所有亮点都加在女主身上,毕竟女主也是受害者,也是时代的普通人。为什么出现任何突变冲在前面的都是女主,人们最先想到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女主?你不能只是告诉我因为她是女主啊。这一点原著就处理得比较好。 还有一点就是呃……为什么尼克会对女主死心塌地,还协助她出逃,虽然又说他这人在革命之前就是个好人,但是别人之前就不是好人了吗?在那样的高压环境下难道不应该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什么他能偷偷帮女主做那么多,他不是个耳目吗,就没有人举报他吗?

 短评

跑路要趁早这不是治国攻略

6分钟前
  • 已销注
  • 力荐

第一集紧张到窒息,一环扣一环,从上一季未说的结局到第二季第一集便重获自由,女主最后把衣服烧掉,头发剪掉,还有用剪刀剪耳朵的那一段看得我热血澎湃,心惊肉跳,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电视剧,我哭了!!!!我要给它100颗星

9分钟前
  • Hrdd的小虎牙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比什么鬼啊怪物恐怖片吓人多了

13分钟前
  • Bernie
  • 力荐

剧是好剧没得说 第一集绞刑台那里的配乐我真的跪 可是我好害怕她会因为女儿的威胁再回来 回忆部分也是一直疯狂暗示 她把脱下的衣服拿起来我差点以为她又要穿上了

15分钟前
  • 有趣的皮囊
  • 力荐

这不只是关于女性的问题,而是关于自由的问题。

1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没法讲。结合时事看此剧(毋宁说是Atwood的小说),那种恐怖/ 绝望 只有一星期看一集才能缓过来。

20分钟前
  • ℨℨℨ
  • 推荐

为何nick明明浓浓的印度风相貌却单手脱t恤的样子可以帅至炸裂 @2018-05-27 19:44:34

23分钟前
  • Lurgee
  • 还行

他们的电视剧已经开始探讨这种话题了然鹅我们又臭又长的电视剧还忙着婆婆妈妈那点破事以及变着法各种往里加关系户。

25分钟前
  • JazzIsland
  • 力荐

这并不是什么警示预言,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29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力荐

看完两集。剧情是有些拖,不影响评分,依旧高水准。分不同人物线和时间线,脱掉血红色枷锁拼死反抗。以为尼克会暴走,现在看来是想多了。期待埃米莉和琼强强联手,推翻基列国的统治,建立新的母系社会。

33分钟前
  • 影人疯
  • 推荐

堪称女性的《肖申克的救赎》。

3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极其出色的情绪调动力,心像被剧一直揪在手掌中。Moss已然炉火纯青的演技又再加了一把火 赞叹。

39分钟前
  • 糖刺猬
  • 推荐

原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正在一件件成为现实,不寒而栗。

42分钟前
  • 我的ABC
  • 力荐

作者说,她从不写没有发生过的事。

46分钟前
  • 可达鸭
  • 力荐

想念Nick小哥哥!

50分钟前
  • 上杉
  • 力荐

女主炉火纯青的演技是全剧亮点之一啊。

53分钟前
  • 夜江霖
  • 推荐

我希望看见巨大荒谬与现实对照后所产生的讽刺感,可是我现在只能看见巨大的荒谬。之所以四星,是因为就算它不够好也是仅有的了。ps可以别给女猪脚面部大特写吗?!?!!!四十分钟有三分之一都是特写我看的很绝望啊!

54分钟前
  • 海山二条
  • 推荐

第一集第七分钟时哭出来,打破看剧哭瞎最快纪录。p.s Moss这演技有望蝉联视后

55分钟前
  • reconsider
  • 力荐

看第一季时“Nick看起来好像反派哦!我不喜欢” 看第二季“Nick呢!我的Nick这一集怎么还没出来!”

56分钟前
  • 关于小狗
  • 力荐

想办一个加拿大签证备用

59分钟前
  • Guns&Rose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