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种2018

悬疑片美国2018

主演:麦肯娜·格瑞丝,卡拉·布欧诺,罗伯·劳,帕蒂·麦克马科,莎拉·杜格代尔,凯特·艾萨克,肖娜·约翰尼森,卢克·勒斯勒尔,约翰·埃梅特·特雷西,艾玛·梅里纳,玛茜·T·豪斯,洛恩·卡迪纳尔

导演:罗伯·劳

播放地址

 剧照

坏种2018 剧照 NO.1坏种2018 剧照 NO.2坏种2018 剧照 NO.3坏种2018 剧照 NO.4坏种2018 剧照 NO.5坏种2018 剧照 NO.6坏种2018 剧照 NO.13坏种2018 剧照 NO.14坏种2018 剧照 NO.15坏种2018 剧照 NO.16坏种2018 剧照 NO.17坏种2018 剧照 NO.18坏种2018 剧照 NO.19坏种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20:03

详细剧情

罗伯·劳自导自演的惊悚恐怖片。麦肯娜·格瑞丝(《天才少女》)主演。一个单身父亲(罗伯·劳 饰)帮助他的女儿艾玛(麦肯娜·格瑞丝 饰)处理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故。然而,他开始怀疑她是否参与了这起事件。进一步的事情发生了,他不仅要保护她的秘密,还要防止她再次受到伤害......

 长篇影评

 1 ) 没什么逻辑可言

纵火警方已经查到是蓄意纵火并告诉爸爸很快就能查明,后面爸爸接到一条警方发来的短信说很急要跟他谈谈明显就是告诉他她女儿是纵火的凶手 到最后邻居枪毙爸爸 警察来现场女孩啥事没有 跟姑姑说爸爸有病就完了?大写的无语

奖牌在家里被发现 难不成还是女孩的爸爸杀了她同学给女儿抢夺金牌?老师被马蜂叮死 难带也跟他爸有关系? 什么鬼….. 比起孤儿怨 真的差远了 不知道怎么有7.0分的

 2 ) 一看见这些熊孩子我就不想生

从前有个女孩叫艾玛,8岁,头脑聪明,做事专注,成绩全优,喜欢热巧克力,从不惹麻烦,除了推同学坠崖,害老师车祸,烧死保姆,手刃亲爸。

当然是因为她爸老觉得她不对劲儿。

班上一同学坠崖,艾玛非但没表现出悲伤,还在隔天早晨大口嚼着麦片,说“希望今天不会下雨”。老师发生车祸,她居然假装伤心,说“我深感遗憾”,之后开心地和她爸赛跑,讨论纸杯蛋糕。

没有任何生理痛点,委实太诡异了些。

弄死亲爸以后竟还能面无表情地问姑姑,“我回家能吃冰淇淋吗?”姑姑以为她少不懂事,与之相拥安慰,她却将下巴搁在对方肩上,露出一个笑来。

©️[坏种](2018),小女主艾玛伏在姑姑肩上,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很诡秘的笑

电影叫[坏种],翻拍自1956年的老版,英文名是“The Bad Seed”,取自《马太福音》——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老版女主帕蒂·麦克马科也出现在了新版中,演一个精神科医生,俩人聊了半天出来,这医生说,“实际上,和她聊天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

©️在[坏种](2018)里,老版的女主帕蒂·麦克马科客串了一个医生,说出了两句类似彩蛋的台词

她当然会想起小时候,她根本就是这样长大的。

老版[坏种]里,她演一个叫罗达的女孩,人前讲文明、懂礼貌,聪明又乖巧,人后把同学推进湖里,把房东推下楼梯,还活活烧死了家里的清理工。

清理工惨叫的时候,她居然在弹钢琴。

©️[坏种](1956),帕蒂·麦克马科饰演的小女孩罗达,一边捶沙发一边咆哮“所以我又打了他”,说出了自己推同学到湖里的真相

也因为此,老版[坏种]成了所有恶童片的鼻祖,还在第29届奥斯卡拿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最佳摄影三项提名。自它之后,无数恶童片如雨后春笋般汹涌冒出,且有了一条专门的名词解释——

CreepyKidsFilm,用以描述那些将儿童作为恐惧源头的恐怖电影。这些儿童无论是恶魔之子,还是后天附身,抑或遗传基因,都有着超出一般现实的能力。

就说老版[坏种],小女孩罗达之所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是因为她有个犯下多起血案的亲姥姥。

7岁拿砒霜当白糖害死亲弟,同年又将妹妹推进井底,11岁就用打谷机解决了亲爹,长大后更是将家族里的旁系亲戚一一杀死,好继承全部家产。

原著作者叫威廉·马奇,他在1954年出版了这本小说,封面是个扎麻花辫、穿娃娃衫的少女,满面愁容。在描绘罗达的姥姥贝西时,他这样写道——

贝西的心脏简直是个小冰箱,脊梁骨乃是钢筋,大脑的精确和冷漠唯有键控计算机才能与之匹敌。她如饥似渴地研究他们,在谋财害命的游戏中展露出精明、算计和冷酷的天分。
©️电影[坏种]的原著《The Bad Seed》于1954年4月8日在美国出版,共247页,图为初版封面

如果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坏种]开了“萝莉杀人”的先河,那么1960年的[魔童村]就正式让“恶童”成为了无数惊悚片和恐怖片所探寻的主题。

与[坏种]不同,[魔童村]泛着一股灵异气息。

说有这么一处村庄,村民仅两千。某天上午十点,这两千人突然集体陷入昏迷,醒来时,发现村子里的妇女都不约而同怀了身孕,包括chu女。

天长日久,肚子渐大,妇女们在同一天产下了孩子,谁知这些小孩长大后,竟都变成了拥有一头白发和超自然杀伤力量的恶魔之子,妄想侵占世界。

©️[魔童村]里的孩童生长速度奇快,幼年时便能以心灵感应传递信息,成熟期则能通过意念操控他人,致使村民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罗斯玛丽的婴儿]则是被魔鬼撒旦附了身。

他,或许我应该用“它”,虽没怎么在片中露面,但通过罗斯玛丽望向婴儿车的眼神和短暂的闪现,我们看到,它一双眼红得像血,生下来便没有瞳孔。

这时,罗斯玛丽才知,原来邻居和丈夫都是崇拜撒旦的邪教成员,而孩子是撒旦强jian她所致。

映后第二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买下贝弗利山庄的豪宅为妻子养胎。不曾想一夜间豪宅变凶宅,怀孕8个月的妻子身中16刀,遭某邪教成员残忍剖腹杀害,后吊在起居室内,成波兰斯基终生梦魇。

©️上图是[罗斯玛丽的婴儿],下图为现场警察将波兰斯基妻子的尸体抬出豪宅。当时,波兰斯基远在欧洲拍摄,躲过一劫。有媒体称,[罗斯玛丽的婴儿]中笃信天主教的女主最终生下撒旦的儿子,是对上帝的公然冒犯,它启发了邪教领袖查尔斯·曼,间接造成了血案

但因其没怎么在片中露面,使“恶童”虽可供人遐想,却失去了结结实实将恐惧传递给观众的力量。

好在,1973年的[驱魔人]和1976年的[凶兆]将“魔鬼附身”做实,可共同视作此类设定的升级版。

[驱魔人]中,少女身染恶灵,满口污言秽语,时而如蜘蛛爬行,时而将头颅旋转180度,手中还握着锐器,一下下毫不留情扎向自己,口里念叨着“fuck me jesus”,叫人喉咙缩紧,汗毛直立。

©️[驱魔人]的诞生使得一系列“恶魔附身儿童”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影片还拿了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也是影史第一部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恐怖片。据说,此片拍摄期间,有9名剧组人员先后死亡。上映当日,亦有2名演员去世

[凶兆]可看作是“罗斯玛丽的婴儿成长记”。

男童骨子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撒旦血脉,深谙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这一套,让养母和保姆为自己争风吃醋,前者几乎疯魔,后者为他殉情。

格利高里·派克饰演的养父大感疑惑,犹豫之下去求神父,神父说,“你的孩子,他母亲是兽,他是恶魔转生的。”养父恍然大悟,却最终难逃一死。

结尾,不明真相的美国总统决定收养男童。在影片最后的镜头里,男童回头,露出一丝诡异的笑。

©️[凶兆]最后一个镜头,男童露出诡异微笑,预示总统夫妇大难临头,邪恶最终战胜了正义

像极了[坏种]新老两版中,女孩伏在亲人肩头嘴角上扬的那一幕。也许真的是万变不离其宗,1979年的[灵婴],又回到了[坏种]中遗传基因的设定。

说是遗传基因也不准确。

王尔德说过,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显然不会做后两者,他镜头下的恶童其实是大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和症结突变而成,相当于肿瘤。

主角是个精神分析专家,他引导病人找到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而恶童就是这种痛苦的物化形象。

没有视网膜,没有肚脐,兔唇,舌头因为过厚而无法说话,只能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怪音。

©️[灵婴],由人类的负面情绪突变而成的怪胎们

一年后永垂影史的[闪灵]却恰恰相反。

死在走廊里的双胞胎女孩固然可怕,但作为主角的男童却极为善良和真诚,他拥有一种叫“闪灵”的遥感能力,可以预见未来即将要发生的事。

比如电梯门后汹涌扑来的血潮,比如要对父亲产生警惕,甚至意识到母亲会有危险,所以在父亲抡起斧头砍门那个经典镜头出现时,男童几乎是下意识操纵母亲完成了拿棒球棍击昏父亲的动作。

©️[闪灵],男童丹尼在与自己的闪灵“托尼”对话

如同1999年的[第六感],奥蒙斯扮演的男童可以看见死人,并与之进行沟通。

但他并没有因此作恶,而是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亡灵成了忘年之交,还充当信使,把死去的外婆留下的话转达给母亲,解开了母亲的心结。

©️[第六感],男童对亡灵说,我能看见死人,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走动,他们不知道自己死了

可[闪灵]和[第六感]到底是恶童片里的特例,像这样的孩童在恐怖题材的剧本中少之又少,多数都是如[坏种]一般——天使面孔,却头顶恶魔犄角。

既能单薄到惹人怜爱,又能在一瞬间妩媚起来,甚至成熟到足够厌世,非得从娘胎里就以恶血喂养,才长得出这一身子随时准备杀戮的反骨头。

比如1984年的[镰刀梦魇][凶火]

前者有个魔鬼化身的孩子王,带当地的孩子杀光了大人,建立社会,创造邪教。后者则是个可以靠意念点燃任何东西的女童,凶狠之态堪比魔女嘉莉。

©️上图是[镰刀梦魇],下图是[凶火]

千禧年以后,恶童片一分为二。

一派延续之前的神秘主义作风,要么与某种科幻挂钩,将恶童之恶归咎于魔鬼附身或超自然力量,如[咒怨]、[捉迷藏]、[寂静岭]、[小丑回魂]。

一派则追随1956年的[坏种],势如破竹,认定了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都是恶童父母或者恶童本身,如[水果硬糖]、[斯托克]、[寄宿学校]和[伊甸湖]。

特别是[伊甸湖]

一群胡作非为的坏小孩,对男女主实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惨绝人寰到让人恨不能钻进银幕将他们一个个抽筋扒皮、生吞活煮。

也是从这里,恶童题材彻底立足于现实主义,因为太过现实,反而比魔鬼附身更加恐怖。

他们作恶,仅仅因为他们想。

最可气的是女主好容易逃脱,却撞见这帮恶童的父母,父母们将她拖进厕所,打算杀了替自己的孩子报仇,口中愤愤:“只是孩子,他们只是孩子!

©️[伊甸湖],女主撞进坏小孩的家里,被父母从背后扼住喉咙

不,杂种的爹妈也是杂种,恶童的父母都是恶人。否则不可能的,孩子不可能生下来就是臭傻逼的。

就算有可能——

湖南12岁少年出于报复将尖刀tong进母亲身体;广西13岁少女嫉恨同学漂亮将其杀害zhi解;自贡13岁少女将邻居家的3岁女童扔进粪池致其窒息;重庆10岁女童摔打1岁男童后又将其抱至阳台扔下。

“只是孩子,他们只是孩子!”

全然忘了,孩子也是人。

是人,就会作恶,就会有恨。

这样想来,恶童题材之所以能成为恐怖片的金字招牌,且经久不衰,除了本该作为祖国花朵的小孩竟是惨无人道的杀人魔,这巨大的审美落差所带来的惊人刺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它扒开了你我都心知肚明但不敢宣之于口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年龄大小,人性就是人性。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3 ) 关于结局的讨论

个人观点,如果结局是父亲把药同时下进两个人的杯子。艾玛先是换了杯,可仍旧饮下了含药的热可可。

之后与父亲照常对话,感觉到不适时,自救已经晚了,然后跟父亲说,给你一百个吻你会给我什么?父亲回答他一百个拥抱。艾玛一笑,闭眼。

剧情和感情同时升华,就很完美。父亲本来就打算和她一起死,为什么不选择这样做呢?最后一波枪战意义何在呢?

就算是想表现艾玛对父亲的死亡也可以无动于衷,你可以选择让姑姑立刻报警,最后抢救只把女孩救回来了,不是一样的吗?而且作为一个反社会人格,艾玛把自己的生命也视作必然的归途,不是同样有震撼力吗?

对结局有点失望,想给三星半的…最后半星送给演员吧。

 4 ) 你们口中的坏种,小恶魔只是一个过分独立、理性和行动能力极强的孩子

看完这个电影,来豆瓣看影评铺盖地的都是熊孩子、天生坏种、天使面孔,恶魔心理的评价。但是我觉得导演或许不是想要告诉我们这些。

在影片的一开始艾玛的朋友在炫耀她的手表,艾玛故意撞倒她的朋友,偷了手表,老师察觉了异样,至少觉得有问题,但是并没有实际去做什么,甚至在告诉艾玛爸爸艾玛在学校的情况时,也说的很隐晦。然后就是蜜蜂事件,其实从老师的眼神和动作不难看出她怀疑和顾虑,以至于后来她说了艾玛过度优秀,但是她并没有把奖颁给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就说明在她心里对艾玛是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直到最后那个小男孩死,她其实最怀疑的还是艾玛,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成年人,她有她的诸多顾虑,就导致了对这个孩子在学校的异常行为的忽视与纵容。

再来说艾玛的父亲,其实总的来说艾玛的父亲真的很不错,我相信在中国真的几乎也没几个艾玛父亲这样的好爸爸。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艾玛的母亲在艾玛出生之后就去世了,艾玛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跟她最亲的女性其实就是艾玛的姑姑,但是毕竟是姑姑,和她相处时间毕竟有限。但是女性独有的特征就是细心和敏感,而这正是艾玛的父亲所缺少的。在影片的后期有提到过艾玛的第一个保姆是因为伤害到艾玛被艾玛踢到楼下,她觉得那个保姆是个成年人,该学会保护自己所以她并没有错。从这就不难看出艾玛是一个过分理性的孩子。拥有过分理性思维的原因就在于她特别爱看书,具体什么书,我也没看懂(我的英文不好,义务教育水平)但是从封面不难看出有些书籍其实是不适合孩子看的,可是她的父亲从始至终都没有察觉。再一个艾玛其实是很愿意和她父亲交流的,她告诉过她的父亲她很想要那个奖牌,把她说的很夸张,而这就体现出了这个孩子对这个东西的过分渴求。她也笃定她是最优秀的,并且志在必得。而她的父亲只是告诉她如果得不到也没有关系,也就是叫她学会放弃。而艾玛也配合他的爸爸演了一次,她不会介意得不得到奖牌。但是却在她姑姑到来时,她的父亲却告诉她姑姑艾玛会得到那个奖牌,从而导致了那个孩子的笃定。但是最终他们盛装打扮那个奖牌却没有给艾玛,她的父亲因为之前跟她谈过没有得到该怎么做,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没有对孩子特别的关心和沟通。导致了这个行动力极强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拿回了她觉得就该是她的东西。然后那个小男孩死了,艾玛所表现出的情绪是有问题的,但在一开始她的父亲是忽略的直到有些明显的时候才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但是不出意外这个孩子很容易就搞定了心理医生。而且我觉得这个孩子跟心理医生分享的笑话或者说是戏弄别人的事应该是和马蜂有关,很显然心理医生也忽略了,并且还跟她一起分享,一起欢笑,而这恰恰就让这个孩子觉得她的行为没有错,很正常,以至于后来去死去的小男孩家还奖牌,她在得知她的老师确实被她害死了以后她假装伤心,借此离开那里,回去的路上能开心的和爸爸赛跑,讨论纸杯蛋糕。

还有就是连一个初来乍到的保姆都觉察到了这个孩子的异常,这个孩子的父亲却没有发现,最明显的就是这个孩子并没有朋友。而她的父亲却一直觉得她和死去的小男孩是朋友,和学校的同学也是朋友。这恰巧就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父亲的粗心。其实影片有好几个镜头是演出了艾玛不符合孩子的行为动作,跷二郎腿,不耐烦的颠脚,这是有问题的,不该是一个孩子该有的表现。最后就是保姆和艾玛的彻底摊牌,闹翻。她把保姆的原话告诉父亲,父亲却没有及时解决,甚至还让一个跟他的孩子说了这样话的女人待在一起。只去想约会的事,当然他也保证会早点回来解决这件事,可是却迟迟未归,保姆也是在看电视很晚后才想起艾玛,去找她,导致后来的被害。如果说她的父亲早点回来解决这件事,那是不是那个保姆就不会死。导演其实也着重反应了这一点,突出演绎了父亲和情人约会,吃东西,谈笑风生,而时间却在一点点过去……艾玛显然是觉得父亲并没有想要真正解决这件事,好了,我来用我的方式动手解决。

还有让观众痛心的一点就是这个孩子试图杀死她的父亲,并且在他的父亲死后并不伤心。其实这也有迹可循,那就是艾玛和心理医生关于死亡的对话,“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结果却还要伤心?”而心理医生很显然也给了肯定,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那不是一个成年人,她只是一个孩子,她需要的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她真相。她只是在发现和探索,你应该告诉她有关于亲情,友情和爱,而不是对她说你说的对(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导演的特意安排)。这就也就导致了这个孩子的冷漠,父亲也是人,反正人终归要死的,他死了还有姑姑,而且父亲也试图杀了她,她只是在自保,一个要杀死自己的人死了又有什么可伤心难过,很理性却又冷漠的判断。

其实总的来说这个孩子变成这样,原因就是家长与老师的忽视,认为有些事情没什么大不了。而这个孩子却又独立,没人帮忙就自己解决。对待事情也很理性,行动力极强,毫不犹豫,绝不拖泥带水。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很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开口骂人,一岁左右的小朋友抢东西,打人,很多家长都觉得没什么,有的甚至觉得孩子聪明,也有大部分觉得好笑。现在二胎政策也放开了,很多家庭都有两个孩子。有些蹒跚学步老二欺负老大,父母都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如果老大还手,父母就会觉得老大不懂事,那么小的孩子打一下有什么关系,能有多疼,他又不懂事,不是故意的,他什么都不懂。结果就导致了老大的叛逆,老二变成人们口中的熊孩子。而家长又会把这一次归咎于青春期和天生的坏种!呵呵……

其实每一个孩子一开始都是一张张白纸,其结果都是家长,老师和生活环境的创作。其实更确切的比喻就好比铺设铁轨,而家长就是工人,他们觉得一二毫米的误差,一两个螺丝钉的缺失……的一切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铁轨铺设完成以后,火车的运行就会随着铁轨的铺设有不同的走向,而那些问题就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

(2021.2.25 1:30补充:最近刷到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小男孩用筷子在火锅汤里来回翻腾,滚烫汤汁溅到周围人的身上 ,大家都在喊疼叫他住手,可是他依旧没有停下,反而觉得很好玩。直到旁边的一个男子用筷子沾了一点火锅汤滴在了他的手背上,他的笑容凝固了几秒后就开始了大哭,这是否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强制共情”。

小孩子并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的观念,基本都在建立在大人的教导下,及时去发现阻止,让小孩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对他人的伤害,也是一种制约,电影里的小女孩并不是没有感觉,如果一开始能发现到异常,无法通过言语教导,是否也可以采取“强制共情”,就类似于法律对我们的制约。毕竟那些孩子都是理性的,自私的,哪怕是为了保护自己也会有所收敛。网上也有这种小孩长大成为社会精英的案例,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精英,不轻易犯罪,反社会人格如果不能通过感化,那么采取强制手段制约呢?从一开始就尽早发现,及时去阻止,这应该可以说是父母的责任吧,至少应该尽早发现吧。

其实我还是觉得电影里的小女孩并不是什么反社会型人格,只是一个缺乏关爱,是非对错观念淡薄的孩子,她在亲情缺失后过度保护自己,在做错事时又没有人及时发现阻止,才酿成悲剧。

2:00再次补充:在鲁迅先生的杂文小杂感中鲁迅先生说道“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知道可能有些不恰当,但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抛开那些人的悲欢,或许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有着反社会人格的人觉得他们吵闹,他会怎么做,残忍的杀害他们?那为什么正常人不会,即使悲欢不相通。那如果把那些“吵闹的人”换成在你卧室飞舞的苍蝇呢?可以拍死他们吗,这就是法律和长期思想道德约束的结果吧,那孩子呢,他们是否能区分出人类与“苍蝇”的不同。教育真的很难,我们被法律和公序良俗所制约影响,也许就是一种PUA,而有些人因为过度理性,自私,很难或者无法被PUA,那又是谁的错呢,我又睡不着了……)

 5 ) 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坏种,成熟与否取决你是否给它养料。

艾玛从小就表现出与远超他人的成熟。为了抢手表,设计了不经意的撞倒,顺利得到手表,为了得到奖章,将同学从山崖上推了下去。更可怕的是她的冷静,仿佛没有感情。 艾玛有这甜美的外表,这更是成为了她的杀人武器,从同学到保姆,老师,以至于后来的父亲。她一直利用着无辜的外貌保护自己。一般人想想都会害怕,睡觉时你的女儿突然拿着枪指着你。 父亲后来知道了一切,但深爱女儿的他希望女儿能改过,依旧纵容溺爱。找了心理医生没有任何问题,直到发现女儿心理问题越来越大时,但场面已经无法控制了。女儿已经成为了连环杀人犯。 爱女儿的父亲带着女儿躲到了以前的湖边小屋。但他知道真相一定会水落石出。警察一定会带走女儿,女儿的一生都会在暗无天日的监狱度过,那样他会痛不欲生。 但父亲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宁愿亲手杀了女儿,也不愿意让女儿饱受牢狱之苦。但就在父亲给艾玛下药的时候,被艾玛发现了。水杯调换之后,半昏迷的父亲发现疼爱的女儿已经向自己举起了枪。父亲知道艾玛疯了。父亲夺枪就要杀死女儿。 正好艾玛的尖叫惊动了湖边猎人。猎人赶来杀死了正要朝艾玛开枪的父亲。最终说了两个字 疯子。

 6 ) 有的小孩出生下來,就應該被扔進絞肉機。

&有的小孩,天生就是惡魔。 從他出生那一刻,就應該被送進絞肉機。 人們通常隻重視,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卻忽略了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譬如狗狗: ——有的品種,天性富有攻擊,有的品種,天性溫順善良。 人同樣如此,有的人天性暴虐,有的人天性溫和。 #天生魔鬼 人性本惡? 人性本善? 人的先天殘疾,分為2種: &身體殘疾 &心智殘疾 #先天心智殘疾的兒童,具有的一些明顯特征: 沒有小朋友該有的天真可愛,沒有同情心,沒有內疚感,沒有正義感,沒有恐懼,沒有難過…… 只有異與同齡人的早熟穩重,只有撒謊成性,只有冷酷無情,只有唯我獨尊…… 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標準,去衡量一些心智殘疾人氏。 他們異於常人,沒有常人的思維和三觀,就像獨立在這個世界之外,有一顆世人捂不熱的,鋼筋水泥做的心。 #《The Bad Seed》 “貝西的心髒,簡直是個小冰箱,脊梁骨是鋼筋,大腦的精確和冷漠,唯有計算機才能與之匹敵。她如饑似渴的研究它們,在謀財害命的遊戲中,展露出精明、算計和冷酷的天分。” 《The Bad Seed》是一本由美國作家,William March於1954年出版的小說。 講述一個,看似完美的小女孩Rhoda,實際上卻是一個,極其冷酷的殺人魔頭。 Rhoda在家庭、學校和社區都表現出色,但是當她意識到,自己可能不是生物學上的親生女兒時,她開始表現出暴力傾向。 Rhoda一步步殺害了,一些她認為妨礙了自己的人,包括她的同學和一位老婦人。 她還試圖殺害自己的母親,以及一個她討厭的小男孩。 通過Rhoda的敘述和其他人的視角,揭示了Rhoda的暴力傾向,和她背後的心理動機。 雖然Rhoda看起來,是一個無辜的小女孩,但她的行為卻展現出,非常成熟和狡猾的一面。 《The Bad Seed》被廣泛認為,是一部探討兒童心理,和人性黑暗面的經典小說,同時也曾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

 短评

小女孩演得太刻意了,虚伪的纯真没表演出来,一副青少年绿茶婊的味道太重,笑起来都是让人毛骨悚然一样的冷笑奸笑,这就陷入了脸谱式表演的陷阱。小小年纪就会这么匠气的表演,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总之我是超级不喜欢她的表演。

3分钟前
  • batistuta
  • 还行

心理医生尽然是老版坏种的那个恐怖萝莉,以至于她说艾玛没有任何问题是个普通的小女孩让我觉得完全是在撒谎😱小姑娘很漂亮,演技也不错!是个后起之星,不过这部老版新拍还是平庸了些!

5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还行

开头看起来有点像《孤儿怨》,甚至两位小女主长得也有点像。但是剧情的缜密程度,完全比不上《孤儿怨》,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10分钟前
  • 千洋
  • 还行

估计也不会比原作高到哪里去,除了小姑娘演技又得到了锤炼。值得玩味的最恐怖的地方是,二代Emma梳着一代Emma的发型,与已经成为知名儿童心理咨询的初代Emma交换了杀人的乐趣,达成了“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做过”的共识,然后哈哈大笑。

1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孤儿》前传,女版《约书亚》。前面铺垫那么多,中间一度以为要哥斯拉大战小怪兽了,没想到保姆战斗力那么低,最后不免落入俗套。

17分钟前
  • L.C.
  • 还行

不寒而栗!小女孩真的是集可爱和邪恶于一身。。

19分钟前
  • 草莓商店
  • 推荐

再早慧的孩子也抵挡不住甜食的诱惑。

24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还行

最毒妇人心

28分钟前
  • Fal Conde
  • 力荐

挺好的题材拍的这么无趣,一点恐怖紧张气氛都没有,结局我很不爽,堵心。大卫芬奇导演的话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 alone

30分钟前
  • 小霸狂
  • 还行

可怕,细思极恐。。。里面的心理医生是老版bad seed的小女孩!她的台词富有深意。。。

32分钟前
  • haha
  • 推荐

如果小小年纪就丧失情感与漠视生命,那可能是真的天生坏种。小萝莉很美丽,邪恶戏演得很脸谱化,柔弱戏是演出了压抑式的楚楚可怜,像张无忌回忆中那个汉水上的周芷若。

34分钟前
  • 轻风羽
  • 还行

剧情和选角都能看到《孤儿怨》的模式,小女主真是惊艳,又一个天使面庞魔鬼心灵的形象。惊悚元素全部依靠梦境一惊一乍展现。结尾虽然可以猜到,但真的只有这样处理效果最好,有种《万能钥匙》的宿命和轮回感。

35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推荐

不如老版的邪恶天成 另外真是太简单了 一步一步的推进都能猜出来没有惊喜 ps:心理医师是黑白版的萝莉扮演者 结合和这版萝莉交谈所说的话 可以算是一个彩蛋了

39分钟前
  • 影愈者
  • 还行

剧情很套路 但小女孩确实演技了得 镜子前几个跳接镜头演的浮夸得恰到好处~希望她以后别长成安妮海瑟薇就好了。老版女主客串心理医生有点微妙 “你令我想起了我小时候”

40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恐怖的地方挺少的,像是孤儿怨前传,中文译名是坏种,我还以为是爸爸也是隐藏的boss,结果爸爸这么纯良,被女儿玩的死死的,我,exm?

44分钟前
  • 噢茶
  • 还行

会有第二部吗

49分钟前
  • Ginna ♥
  • 还行

来看小萝莉的,除了最后借刀杀人,其他害人方式令人捉急……一点和老版对比的价值都没有,另外保姆吊的一逼堪称全片最傻……

50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没来由的黑天使,既不是探讨阴暗人性,亦不想关注儿童心理,只是借由一个粗暴的设定来娱乐大众,就像很多恐怖电影所做的那样。

55分钟前
  • 尸肥
  • 还行

天使外表 魔鬼内心 腹黑萝莉 职业假笑 小女孩演技了得 老版坏种主演客串了心理医生

58分钟前
  • Roger Federer
  • 还行

我是持人性本恶论的,人们在成长中渐渐区分开来,一种通过学习校正恶念和动物性,主动接触和学习善念善行,主动学好,一种通过学习和受法律、道德约束克制恶念恶行,被动学好,一种则通过学习学会了掩饰恶念,学会掩护自己实施恶行,一种干脆学不会放弃了堕落了,成为彻底但愚蠢的坏料。显然小女孩属于第三种,带智商犯罪,长大了不得了。可以紧接着看一部《机动杀人》,看看成人高智商变态杀手多可怕。

1小时前
  • 无见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