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

剧情片西班牙2009

主演:蕾切尔·薇兹,麦克思·明格拉,奥斯卡·伊萨克,阿什拉弗·格尼姆,鲁珀特·伊文斯

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城市广场 剧照 NO.1城市广场 剧照 NO.2城市广场 剧照 NO.3城市广场 剧照 NO.4城市广场 剧照 NO.5城市广场 剧照 NO.6城市广场 剧照 NO.13城市广场 剧照 NO.14城市广场 剧照 NO.15城市广场 剧照 NO.16城市广场 剧照 NO.17城市广场 剧照 NO.18城市广场 剧照 NO.19城市广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9

详细剧情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饰演反派,遭到基督教徒反感,因此换角。

 长篇影评

 1 ) 你往何处去?——电影《城市广场(Agora)》观后感


希帕提娅(Hypatia,公元350年与370年间-415年),西方古代著名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活跃于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据说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的那位白衣女子便是她。希帕提娅的父亲及导师席昂(Theon),是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一位名传史册的数学家。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了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其声名之大既招来了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千载。与之一同流传的还有关于她美貌的传说,以及悲剧性的死亡。

《城市广场(Agora)》正是一部以希帕提娅为主角并着力刻画其悲剧结局的西班牙电影。Agora是一个希腊词,直译为城市广场。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广场是公民聚集议事之所,因此agora含有公共政治空间的意义。在影片中,正是聚集在城市广场上的狂热群众最终导致了作为希腊文明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希帕提娅的毁灭。影片以Agora为题,其意大概就在于此。

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其中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自草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到了四世纪晚期,罗马帝国原来的国家宗教多神教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而基督教却如旭日东升大有席卷帝国之势。最后一位信仰多神教的罗马皇帝尤利安于公元363年死于波斯战场,而狄奥多西大帝终于在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异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渐高涨的基督教信众。尽管希帕提娅的学生中不乏著名的基督徒(比如后来成为托珞麦斯地方主教的辛奈西斯Synesius),但狂热的群众从不愿屈服于逻辑,更何况她对埃及总督欧瑞斯提斯(Orestes)(在影片中他是希帕提娅的学生与爱慕者)的影响已成为主教西里尔(Cyril)扩张自己势力的障碍。于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终被摧毁,而希帕提娅也难逃暴民的毒手。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主要包括她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对宗教狂热(无论是多神教的,还是基督教的)的抵制。在其中还穿插了她以月经布断然拒绝求爱者的著名传说,在影片中后来成为总督的欧瑞斯提斯充当了这位失败的求爱者。影片的另一线索则围绕虚构人物达乌斯展开。达乌斯是希帕提娅家的奴隶,一直偷偷地崇拜并爱慕着女主人,然而奴隶身份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此同时,宣扬兄弟之爱的基督教逐渐吸引了他(这也正是基督教在下层群众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他终于选择了信仰。然而,基督教信仰带给他自由的同时,也将他卷入不断的宗教仇杀。当他对信仰日益困惑之时,他得知下一个谋杀的目标就是希帕提娅。尽管他试图拯救她,但最后还是无能为力。除此之外,达乌斯对希帕提娅的默默爱慕也与欧瑞斯提斯咄咄逼人的求爱形成对比。影片以希帕提娅与达乌斯的两条线索彼此呼应,展现了剧变时代人们所遭遇的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

从故事梗概来看,剧情发展理应颇富张力,然而实际观影的感受却并非如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影片情节稍显破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贯穿影片始终的理性与宗教狂热的矛盾本应是影片主线的推动力量,然而电影中描绘希帕提娅探索地心说的部分虽然本身的铺垫及推进都很完整,却游离于主要矛盾的发展之外。于是,电影一进入到希帕提娅进行科学探索的相关段落就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情节的时钟便静止不动了。至于影片副线,其主要的问题则在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影片中,无论是达乌斯的奴隶身份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是基督教兄弟之爱对他的吸引力,虽然都有所表现,但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且,希帕提娅对他的关心与欣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所给他设置的抉择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影片对他命运的安排显得过于刻意,而且也削弱了他内心冲突本该具有的强度。另外,影片通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对希帕提娅的爱慕甚至还不如欧瑞提斯,毕竟欧瑞提斯还在西里尔面对面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拒绝背叛希帕提娅,而达乌斯所做的却只是帮助她痛快地死去。

电影着力表现的是基督教信徒的狂热与希帕提娅及其代表的理性的冲突,然而对此矛盾的刻画却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要知道,希腊哲学并非完全与宗教信仰无涉,亚历山大图书馆本身即承担着多神教的宗教职能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影片开始图书馆中举行的祭祀仪式也反映了这一点),而希帕提娅所属的哲学流派也很可能是富于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希帕提娅所秉持的理性很难说没有摻杂宗教信仰的成分。然而影片在对希帕提娅形象的刻画中回避了她对多神教信仰的态度,特别是后来她对辛奈西斯的表白——“我必须怀疑”——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当然,电影并非历史著作,简化矛盾有时也有助于突出主题与人物,不过如果充分描绘现实矛盾的复杂性也可能为电影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意义。

尽管希帕提娅的理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希帕提娅与基督教狂热的对立完全理解为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恐怕也简化了问题。这种理解等于完全否认了现代理性的历史根源,并且也无法改变对希帕提娅所施加的暴行的恶劣性质。关于希帕提娅的死,历史记载远比电影中的安排更加惨烈残酷。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关于希帕提娅有如下叙述:

“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此类谋杀尚被视作可耻的罪行。不幸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支配地位,对异端的残酷暴行也成了值得赞美的举动。事实上,到了公元七世纪,教会人士关于希帕提娅的记载便已然将她描绘成了巫婆样的人物,并将对她的谋杀视为“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自然,宗教本身从不能杀人,但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可以。也不止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很多打着“真理”、“科学”旗号的理论的狂热追随者同样在历史上犯下过累累罪行。他们的狂热源自对所信仰对象的轻率肯定,这种轻率因而也轻松的肯定封闭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成的解释而拒绝怀疑,更甚于此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拒绝怀疑而且敌视一切异议。于是乎,初衷再美好的宗教、理论,也难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尽管如此,对于背负沉重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形形色色真真伪伪的信仰依然以其种种许诺种种诱惑吸引着他们。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名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在基督教横遭迫害的时代主人公艰难地追寻信仰的故事,其书名正仿佛坚定信仰对迷途羔羊发出的呼唤。可是,迷途羔羊们要小心,当坚定信仰必需血腥来彰显,你也应该问它一句:你往何处去?

 2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
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
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
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3 ) 精英难觅

没事儿,我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像影评没关系,没用没关系,不全面没关系,祥林嫂没关系。 这个电影里头我顿悟到一个对我来说特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民群众永远是无知愚昧不善于也拒绝思考的,都是用煽动性的语言可以鼓动成巨浪,不去问问前因后果就飞奔向前狼奔豕突的。从古希腊时代到今天皆是如此。电影里的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各种就不用说了,所以演讲术多么重要无须赘言。苏格拉底最鄙视教这个东西的智者,大概因为其努力的方向不是真理,而是燃烧愚昧的人民群众的荷尔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飞机大炮原子弹能上月球也能把地球炸毁几十次(地球一次就毁了,能炸毁一兆的一兆方次也用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其实还是一样的愚蠢不热爱思考问题只集体无意识地一拥而上摆pose。无论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家乐福并且把俄罗斯国旗拿到家乐福面前焚烧,这和乱石打死哲学家的思考过程没有任何区别。在上一句话里面,没有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文明的进步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小撮,别有爱好的一小撮,走路会掉进井里会撞树树上掉下苹果还要问个为什么,这样的一小撮推动的。从驴车牛车到磁悬浮,和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你别拿社会化大生产解放劳动力这些说事儿。过去我老理解不了为啥有人觉得社会不但不会进步而且还会倒退,现在我理解了。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稳定的愚蠢集体,这种愚蠢在某些时期被独裁者利用之后,社会不倒退才怪。再来几次红色高棉或者文革试试,看倒退不。 有时候我真觉得“精英”是一种天分,现在好多受过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高等教育的人的理解力,都能让我气得吐血。对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的兴趣,对于这帮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事情。具体的事件实在懒得说了,我真发现我这样的人或者哪怕仅仅是能理解我的想法的人都比我原本想的还要少,真他妈的……没事老子习惯了。支撑大部分人日常思维判断的总归还是各种固有的偏见、毫无根据的谣言、只言片语、感觉、偏好等等,逻辑真是一件稀罕物。当然我更见过无数没有输入端的,说啥都没用的。这种人真不配当作目的来对待,因为你丫就是行尸走肉。 hypatia还是蛮美的,我怀疑她的发型是大脸妹救星。然而最后一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类那么早的时候就知道捂住口鼻可以让人死掉了?这么高级?我觉得真实场景好像大概其实就是乱石打死吧。。。这和苏格拉底挺像的。。。 其中科学发现的几处非常激动人心,至少深深打动了我,我又重新发现了一遍椭圆(之前学的都忘记了)。并且她表示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嗯,很乖呢~但是也很孤独。让人想起尼采叔本华啥的,只能靠狂妄自大勉强混日子,非常悲催。 还有个疑问是她到底结婚没有男人没,长那么好看不结婚可惜了啊(当然可能只是演员好看而已)。不过没有灵魂伴侣但是又期待有也很悲剧,我的意思只是说有人xx还不错。 反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一个是人民群众永远愚蠢千年不变,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科学和真理的人真他妈的孤独。 最后的情景还让我想起席慕容的几句诗 最后是我 微笑着 含泪 灭顶于 探访你的路上 相当应景。这诗叫《尼采的戴奥尼苏斯》。 ———————————————————— 2011.5.24 我要补充一下,我觉得那个hypatia滴那个老奴深得我心。当她问,你觉得这样是否是对的,老奴思考了一下,说,那应该就是对的了。我靠,这么聪明!!!尼玛真幸福!!!那种年代里还有这么会思考的人陪伴在你身边,真是纵做鬼,也幸福……我跟放这个电影的老师表示,我真喜欢那个老奴啊……他说,你口味真重…… 以及标题参考1L改了,原来的标题是乱起的。

 4 ) 其实我只看到了爱情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


致海巴夏

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
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
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

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
不在乎神有几个
我唯一的信仰,是你

海巴夏
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
我的女神

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
于人群中擦肩而过
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

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
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
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

海巴夏
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
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

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
我们在一起了

 5 ) 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

《约翰福音》云:我出生就是给真理做见证的。

这种口吻今天再也见不到了。当然,其实当年的哲学家们也不遑多让,他们也决不缺少也从来这种为真理做见证的勇气。亚里士多德直接了当地宣布他心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他又必须是爱憎分明的,因为隐藏起来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关怀真理不如关怀别人的想法如何——乃是懦夫的一部分。”他的另一句名言更为我们所熟知: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不过,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赞同彼拉多的说法。圣经里面耶稣说:“凡出于真理的人,就听我的声音。”彼拉多反问一句:“真理是什么呢?”怀疑主义作为一种严谨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可是倾向它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可是还有什么比这句反问更有力:真理是什么呢?

是啊,真理是什么呢?圣经里面说,谁自认自己是无罪的,谁就举起石头。可是电影里面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举起了他们石头,砸向他们心目中的罪人。当他们都以圣经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以此为权威来做,所能做的仅仅是对此做不同的阐释。可是,倘若对手举起的是《可兰经》呢,你的真理和我的真理更加赤裸裸地相撞时,那又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往往害怕那些自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那些人有着太多的狂热和不宽容,这个时代不需要狂热,某些东西必然是错的:暴力、屠杀、迫害……

真理必然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英语里面说 a lie,但是却说 the Truth.

比如,Hypatia 的真理是知识,是真,而基督徒们的真理是天国,是十字架。当两种都不容退让的至高无上的真理相撞时,那么则只能是弱者在肉体上被屈服。在思想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是会屈服而认输,总是支持他们的人死光了之后,然后才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说服对手几乎从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比如,作为反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们,面对偶像崇拜的埃及诸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去嘲笑,容忍是一种罪恶;而作为埃及异教崇拜者,他们的侮辱当然更不可接受。那么,我们的神要求我们去杀死你们,那是不是十足的正当呢?

再再比如,基督徒们自己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为三位一体问题而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电影里的这位迫害 Hypatia 的亚历山大城主教 Cyril,在历史上跟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 Nestorius 就闹翻了,后者被宣布为异端。到后来他们争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也许近乎无聊。例如,圣子和圣父是同质还是类质的?耶稣身边的光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的?圣灵也来自圣子吗?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兴味索然,可是这些在当年可是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不过,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曾经那么锐气的年代啊,相比今天,倒是政治正确成了不能碰的最高真理。

确实,在真理问题上不容任何退步……尤其是拯救这样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倘若真神存在,也许他也不见得会赞同今天的宽容。因为,宗教宽容也许只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神学的问题。至少,宽容对于真理并不是一个终极的回答,而只是一个妥协的答案。

可是,每个人都真的不曾屈服么?Davus 在扼死 Hypatia 的时候,也许他是在为自己的过错而弥补自己的良心吧?可是,他是清楚知道 Hypatia 是无罪的,那么此时他的良心又在何处呢?为什么不愿意听从良心的召唤宣布 Hypatia 是无罪的呢?他害怕的是什么?是基督徒兄弟们的责骂么?当面临帝国的迫害和屠刀的时候,殉道者们有着十足的勇气,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生命,赢得的是褒奖乃至于封圣。可是,当面对自己人的认同的时候,他们依然还能有着十足的勇气么?

倘若每个人真的倾听他们的真理的话,真的以至于血流成河么?

 6 ) Hypatia。【 勇敢的 让人想哭】

Hypatia,世界公认的第一位女数学家。
Hypatia,古希腊文明的最后一位智者。

当她坚定在政府议会庭,对着众多质疑她的人,说出:“我信仰哲学。”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落了下来。
就算是现在,当人类所谓的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时今日,又有多少人可以避开沉默螺旋中的上升气旋,而毫不犹豫地表达出自己的信仰,而这样的信仰还是,哲学。
我想说,在我看来,Hypatia的光环,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如若这样,我们也就陷入了男权社会下的思维定势。因此,我把这光环,定义为:坚守。坚守信仰,坚守原则,坚守一个人作为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严。

然后,我才又接着去想,去思考,为什么让这光环穿越时空历史的,竟然是一位女性。强大的男子们,去了哪儿?是的,我们无法否认,这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男性也同Hypatia一样,有自己的坚守。可,真当沉浸在影片中,注视着Hypatia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我会发现内心的感动与怜惜,是如此的不可抑止,超越一切的比较。
看来,虽然有了意识,但我们还是无法跳出成见对人的影响。我们还是无法,走出那样的固定思维:她是一个女人。
在基督教之前的许多宗教中,女性神是广受追捧的对象。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也有过许多关于这一点的叙述。因此,我们才会在影片中,看到Hypatia为学生授课,看到有如此多的人敬仰她,爱慕她。这是在一种意识形态下人们所作出的正常反应。优秀之人,定受喜爱。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态。Hypatia被当做了巫女,妖孽,一个对上帝不敬的罪人。
或许,这并不是基督教义的本意。只是别有用心之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邪恶伎俩,毕竟,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历史一轮一轮重演,悲剧的色彩从古希腊延续至今,我们真的找不到方法解决吗?
我开始同意这样的观点了:不是基督教杀死了Hypatia,而是历史。
当一种文明开始衰落,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坚定,也无力回天。
尤其是当宗教和政治互为战友,真理只有被牺牲。
如同,这个将哲学作为自己一生信仰的女人,Hypatia。

有人说,Hypatia之死,是古典世界里的最后一场悲剧。
但想想,欧洲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现世多种所谓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算不算也是对Hypatia精神的一种缅怀和安慰呢?
尽管,人人都知道,它们的出现总是和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联的。

不管如何,从今以后,我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值得记忆了。
她的名字就是,Hypatia。
勇敢的,让人想哭。


 

 短评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1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15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21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25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28分钟前
  • ╯^╰
  • 推荐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30分钟前
  • 推荐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34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那些牛逼的俯拍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40分钟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44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4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51分钟前
  • mj
  • 力荐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54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55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让人深思

1小时前
  • 吃货月
  • 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1小时前
  • 万万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