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拉斯

剧情片西班牙2022

主演:乔迪·普约尔·多塞特,安娜·奥汀,塞尼娅·罗赛特,阿尔伯特·波斯齐,艾奈特·朱诺,约瑟普·阿巴德,蒙特斯·奥罗,卡尔斯·卡波斯,乔尔·罗维拉,伊萨克·罗维拉,贝尔塔·皮珀,安东尼娅·卡斯泰尔斯,吉布里尔·卡斯,杰克布·迪阿特

导演:卡拉·西蒙

 剧照

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2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3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4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5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6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3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4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5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6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7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8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19阿尔卡拉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4:03

详细剧情

  本片由加泰罗尼亚导演卡拉·西蒙执导,讲述了一个传统乡村家庭中桃子采集活动日渐式微的故事,当有人提出要将桃树砍伐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此适应新的方式时,这家人开始了捍卫自己土地的“战斗”。本片以使用非专业的加泰罗尼亚语演员为特色,于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作世界首映,并获颁最高荣誉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土地和家人一样,永远在心里。

我好喜欢这个海报

这个大家族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这片土地只是在口头上属于他们,而并没有文件。所以到这个夏末,他们将失去这片种满了桃子的家园。爸爸对夏天在丰收一次的焦虑和对把树砍掉建太阳能板的愤怒在这个夏天集中爆发,也在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一些全家福

这是一个诗一般的故事,那些来自乡村的朴素的故事和情感在一个夏天流动在这个大家族的每个人心里。我看到了年迈的爷爷独自发呆的眼神和对树的留恋,看到奶奶的慈祥和与爷爷的扶持,我看到了爸爸愤怒下的对土地和丰收的执着,看到了妈妈的温柔和沉默的反抗,看到小姨们的努力和团结,看见了哥哥深沉的努力和消沉,姐姐对舞蹈的喜爱和取舍,最小的孩子们最真诚的爱和质朴…这两个小时我看到这个家庭最真实的羁绊。

孩子们
爷爷

大概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长里短中,我特别明白那种打了一架之后还能继续拥抱的姊妹,也能看到小朋友之间同龄的表亲之间的挂念,也见证过老人对自己的子女的操心和对隔代小孩的慈爱…这个夏天太容易让人感动了。还有那一堆桃子和最后全家人和好的黄桃罐头,都让我感觉到了家人和土地对他们的重要。

这里我要推荐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叫张晓,他的摄影作品里我也感受到了一样的对果实对土地的眷恋和爱意。我想这就是打破国界种族的人类的共性吧,家人,土壤,生命,情感…

电影里的桃子
张晓的苹果
张晓摄影作品(部分)

整个画面就很美,一种欧洲乡村的美丽,属于农场和夏天。我觉得服装特别有点,红衣服的哥哥在绿色中间穿梭,偶然的三个小朋友很配的衣服,各种桃子图案等等,让整个画面都特别和谐。演员们之间的质朴的状态也特别真实,都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新人导演。

我一直觉得土地和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而对被土地养育的人们来说,土地就是家人。我们或许会分开,但永远在彼此心里,拥有最坚实的纽带。

 2 ) 《阿尔卡拉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曲田园的挽歌

2022年的柏林电影节,一位来自加泰罗尼亚的导演用自己的第二部长片拿下了金熊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西班牙导演,《阿尔卡拉斯》用近乎白描式的视听语言呈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农民与土地的剥离。加泰罗尼亚被称为“艺术的王国”,而导演卡拉西蒙则聚焦于她成长的土地,从果农的视角来传递对土地的热爱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激起了观众们的“乡愁”。

1、 双重矛盾与人物群像的交织

电影开篇便将冲突直接摆在观众面前,索莱家族中最小的三个孩子在“基地”(一辆废旧的汽车)里玩耍时听到噪音,随之而来的便是“基地”被无情地拉走,导演用孩童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真相:这片索莱家族世代种桃为生的土地很快将不再属于自己。影片在最开始就表现了人们生活习惯的颠覆,皮尤尔家族以口头形式给予了索莱家族土地,“老皮尤尔口头保证过,就像他爸爸对我爸爸做的那样。”但是不用签合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皮尤尔要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由收回那本就属于他们的土地。面对这足以改变命运的转折,这个家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大人们忙着赶在砍伐桃树之前采摘桃子,并努力想把孩子们置身事外。最小的孩子们可能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而稍大一些的孩子们则想要帮助家庭,在维持自己正常生活的同时,也无法忽视这件事对自己家庭的改变。

导演与编剧塑造了性格特点鲜明的索莱家族,让观众能在角色众多的条件下记住每一个人,产生深深的共鸣。一家之长奎米特是一位斗士,也是传统的捍卫者,他拒绝与皮尤尔家族和解,拒绝为他们工作,甚至拆掉自己家的太阳能板,组织农民抗议政府价格不公。而奎米特的儿女罗杰和玛丽奥娜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面上,罗杰在果园里偷偷种植大麻,晚上会去酒吧,玛丽奥娜则为了庆典学习流行舞蹈。奎米特的妹妹一家与皮尤尔家族达成了和解,这也导致了两个家庭出现矛盾,奎米特的小女儿艾瑞斯失去了她的两个小伙伴。而这个家族之前的顶梁柱——奎米特的父亲罗格里奥为自己没有签下书面合同后悔不已,却也深感自己的无力。影片生动、不乏幽默地展示了大环境下的群像,原本完整的家庭开始出现裂痕。

这也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上的第二重矛盾,在索莱家族内部因理念、行为出现的矛盾,导演用精彩的调度为每个角色的行为做了注脚。罗杰因为爸爸烧了自己偷偷种的大麻而生气,将水闸打开满灌田野后离家,玛丽奥娜因目睹父亲与亲人吵架而在庆典上没有好脸色,以至于不愿登台表演。但当一切喧嚣过去,当奎米特卸下他故作坚强的外壳,掩面痛哭之时,他们明白家人不该成为敌人。到最后,一家人重归于好,却也只能惋惜与不甘地看着拖拉机在这原本宁静的土地上疯狂地吼叫。使用非专业的素人演员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农民真实的状态,也带给我们最震撼的心灵冲击。影片中,老罗德里格在深夜里独自行走在这片一家人劳动的土地上,望向前方不经意的一笑或许是演员真实的感受,他会永远怀念这片土地、那些日子。

2、 聚焦土地与农民面临的困境

在柏林电影节上,《阿尔卡拉斯》击败了在中国创造了票房奇迹却也饱受争议的《隐入尘烟》,两部影片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部作品主人公都是农民,都以农村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都体现了农民面对当下生活遇到的困难。在关怀底层农民的同时,《阿尔卡拉斯》没有像《隐入尘烟》那样让马有铁始终处于逆来顺受的无力中,而是刻画了奎米特的抗争形象,尽管最后也是徒劳。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阿尔卡拉斯》的人物塑造也更加鲜活,带给人更多共鸣。有趣的是,如果说《隐入尘烟》是用马有铁的命运给我们打上一针强心剂,呼吁我们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并改变它,那么《阿尔卡拉斯》则是表现了一种让人无奈的现状——许多人正在离开他们的土地。

阿尔卡拉斯是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小镇,名字源于阿拉伯语al-karas,意为“樱桃树”,它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最多的城镇之一。导演用最干净、质朴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它最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随风扬起的不起眼的沙土,密密麻麻摇摆着的果树,砖与瓦支撑起来的房屋……杂草、土堆、果园、小溪,他们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却也因此无比真实。随着太阳能板的入侵,这种情况似乎维持不了多久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占用了土地,形成垄断价格,还从内部瓦解了农民劳作的积极性。影片中小皮尤尔提到,照看太阳能板比种植桃树挣得要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奎米特的妹妹一家选择合作。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原本是民工的索莱家族帮助地主皮尤尔家族躲了起来,于是皮尤尔家族口头承诺把这些土地赠予他们进行耕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本应一直遵守下去的承诺被打破了,卡拉西蒙在影片中也含蓄地表达了这种农业时代人情关系的消逝。

3、 对传统电影行业的现实影射

与农民和农业面临现代化的冲击相对应的,这种冲突矛盾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阿尔卡拉斯》所影射的现代生活无法避免的新旧冲突。在今天看似繁荣的电影市场背后,是传统电影行业的式微。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健听女孩》拿下了最佳影片奖,为流媒体发行影片首创记录,而早在2020年,网飞出品的《爱尔兰人》就已领跑奥斯卡提名,只可惜没有获奖。流媒体平台和短视频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电影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而疫情的突如其来更是雪上加霜。去年的柏林电影节就因为疫情改成了分阶段举行,而今年的举办更是顶着德国日增10万病例的巨大压力。正如同电影中面临人生巨大转折的索莱家族一样,没有人能事先预料。在这势不可挡的潮流中,许多导演与电影制片厂都选择了妥协,拥抱流媒体,也有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的斗士坚持在电影院上映自己的电影,但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还是可以吸引观众。然而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许许多多的电影人像索莱家族一样,在沉默与无奈中失去了他们所热爱的土地。

或许传统电影行业还没有到“生死存亡”之时,但在疫情期间人们的观影习惯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电影行业也站在了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全球票房的衰退与电影院数量的下降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同于影片中在罗德里格未签下合同时似乎就注定了的结局,流媒体与传统电影行业正在探寻一条融合发展、双赢的道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博弈也不一定是零和博弈,我们需要的不是传统的捍卫者,而是新与旧的破壁人,有时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发展总是伴随着阵痛。在桃树一棵棵倒下之时,也许新的希望正在悄悄生根发芽。

4、 结语

柏林电影节以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而闻名,近年来的金熊奖也都颁发给了具有一定社会性议题的电影,《阿尔卡拉斯》作为一部出现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影片,它的获奖也很符合金熊奖一贯以来的风格。卡拉西蒙在《九三年之夏》后再度将目光聚焦于自己的故乡,但是用了一种更宏大的格局。她用打磨到几乎臻于完美的剧本和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给观众带来了润物无声般的情感冲击。我们时刻都在经历生活中的挣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阿尔卡拉斯》便是一曲田园生活的悲壮赞歌。

 3 ) 我爱我家之生命之爱永不停息

我绝想不到一个以西班牙农村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能让我这个中国东北土生土长的县城女孩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影片多个场景对我而言已经远非似曾相识的即视感,而是切切实实在我生命的某一阶段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和我家人的生活里。三岁的小女孩和表弟们在秘密基地里的角色扮演游戏;青春期的少女为了活动演出在家里不断排练蹩脚的舞蹈;家里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彼此理发;夏夜昏暗的灯光下爷爷陪着写作业;自制的黄桃罐头,一大瓣一大瓣成熟饱满的桃子塞进壮实的玻璃瓶子里;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看电视,爸爸爷爷奶奶大姑二姑大大大妈大表姐二表姐表妹,永远有人在说话,孩子们尖叫着窜进窜出,大人们被吵的不得不厉声制止;一家人有过无数次争吵,甚至于一度闹得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然而最终总还是会和好,总还是会和好。这些电影里的场景无一不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的生命里,在极富年代感的地质礼堂影院里,我突然无比地想家。

我常常好奇不朽的作品究竟缘何不朽,或者说文艺究竟为什么令我们如此着迷,我想我今天至少找到了一个原因,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隐隐约约感受到而今天终于无比肯定了——文艺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人性中某一种品质、人类生活的某一种状态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这种真实引发的强烈共振因为文艺作品的戏剧性表达方式而被加倍放大,整个宏大普遍的人生哲学被压缩在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里,几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们所受的感动之大可想而知。

阿尔卡拉斯这部电影无比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普普通通的靠土地谋生的大家庭。在这种强大的家庭生活的生命力下,现代文明对土地的侵蚀这样的宏大命题似乎显得极为微不足道了。虽然整个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摧毁上的,但是随着影片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越发深入,我逐渐被这种极其强烈的生命力所深深吸引震撼,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在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下任何政zhi, 文明方面的倾轧都是无力的,这种家庭之爱生活之爱是不会因为桃子树的摧毁而消失的,绝对不会。只要生命仍然存在,这种生活的力量就绝对不会消失。看完这部电影我忽然一下子对一切都重新充满的信心和斗志了,无论什么环境有多么坏,只要生命不息,只要生命不息……

 4 ) 正在瓦解的“土地”

一部讲述底层农民生态的片子——对于土地的守卫、抗争,没有逆来顺受,在面对大环境下的变革依然坚守着赖以生存的果园;一个四代人构成的大家庭——群像的刻画生动有力。爷爷辈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仿佛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在了里面,铸成了血地。父亲母亲成为家庭中的主要生产力,面对经济来源的逝去努力的做出抵抗,可家庭里面的主要成员总会觉得是自己一人在扛起所有,总会忽视背后的力量。年轻人的自我成长焦虑,想要为家庭分担却被大人当作添乱,总是长期被忽视的存在。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天塌下来也只记得找玩伴寻找新的秘密基地。写实化的处理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到农民与土地的之间的关系存在。同样也换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每到秋收时节四个小家庭的人会重新回到一起,秋收结束再各自回归小家。但不知何时,土地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传统大家庭的合体也不复存在。

 5 ) 普通加泰罗尼亚农户人家的一个夏天

从电影院出来就隐隐有一个猜测,导演会不会是在农村长大的?结果猜对了。

从影像里能够感受到自然流出的对于土地的爱,当然还有对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业生活的爱。就像是侯孝贤早期拍乡村题材一样,那种对于乡下的回忆和爱是不需要刻意描绘的,只要是拍乡下,它自然就会出现在那里。

导演自身的暗含的情绪准确地嵌合在片中的人物以及故事上,那一家人和导演一样视土地为自己的命,他们生长在这里,劳动在这里,老去在这里,一家三代,如果不是这一年的突发事件,这种循环还会往复下去。

导演并没有想通过这个片子给出需要直面什么大问题的态度,虽然其立题的根本要素在于一个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就像真正反映在片子里一样,一开始就知道了这片地要被收走被铺太阳能板,在结尾,桃树都被推了,这家人的农业生活结束了,也就这一头一尾。片中一家人的心态变化和行为动机都或多或少与这件事有关,可一切的变化都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老人因为土地要被收走而询问同村人土地的情况,但是他们还是在打牌;中年人因为土地要被收走就拆了家里的太阳能板还和家人都不对付,但是他还是重装了上去并且和家人一起采果子参加庆祝聚会;小孩子因为土地要被收走而受到父亲的迁怒,但是他们还和家人一起唱歌,在爸爸喝多了的时候关心一下。而妈妈呢?妈妈开始就是在安抚爸爸情绪但无果,后来直接给了爸爸一巴掌给爸爸打醒了,让他明白不是只有他自己面对着这个艰难的时刻,情绪化只会让家里矛盾越闹越大。奶奶,仿佛是这个夏天全家最平静的一员,给小孩讲着故事。

从头到尾,普普通通的一家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就这些家长里短充满着整个片子。

有意思的是,爸爸或许并不想让大儿子继续在这里种地而是好好读书,他帮爸爸采摘却反过来受到了数落,但是在农民抗议收购价格的游行上,爸爸和儿子以农民的共同身份站在了一起,他可能明白了,这农民的身份不会中断在他这里,这家人还是得以土地为生。

夏天到头了,采摘结束了,最后一批桃子被做成了桃罐头保存起来,桃树被推了,他们的农业生活在这些桃罐头里留下了。

我在写这个小文的时候,手里拿着西班牙本地产的橘子吃,这个季节的橘子真的好好吃。我在想,西班牙人对于土地的亲切感,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吧。

 6 ) 家永远是避风港

一群非职业演员塑造了今年最佳人物群像,不得不佩服导演卡拉·西蒙的功力。她第一部片(《九三年夏天》)烂番茄100%好评,第二部片(即本片)拿金熊,这样下去还了得?

作为土生土长的加泰罗尼亚人,卡拉·西蒙依然坚持用乡音拍摄当地的生活(想起科长)。有趣的是,上一部的片名是时间,而本片的片名则是地点——一个叫阿尔卡拉斯的小镇。虽然不如前作的自传色彩强烈,但导演的叔叔确实是在阿尔卡拉斯种梨,她由此构思了这个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的故事。诚然,类似的事情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习以为常了,这也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进程、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耕种、或像本片那样土地被侵占作他用);但对每个个体而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刻总是刻骨铭心的。片中的父亲自从得知土地要被收走就似乎要与所有人为敌。其实他并不是觉得当农民有多好,不然也不会逼儿子学习;甚至他不用为未来担忧,因为农场改造的太阳能工厂已经许诺给他工作且他们不用搬家。他只是不愿意就此告别旧有的生活方式,因为那是他擅长的(小镇集会比赛冠军)、习惯的(看得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自主的(到工厂就变成了给别人打工)、珍视的(农民对土地的爱可能已印在了他们的基因里)。因此我们不会过于苛责他的执拗与反常,不会嘲笑他对新事物的迟疑与抵触。片尾他不慎打翻梨架后失声痛哭,意味着他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告别梨农的日子。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与开场同样角度的镜头呼应,显示农舍外一半的梨园已被推平。导演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着这一切,没有对任何一方随意评判,只有浓浓的关怀和淡淡的忧伤。

就像本文开头所说,本片的出众之处不止于主题和父亲这个角色,而是对家中的诸多人物都做了简要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素描。得知当年的君子协定被撕毁而试图带农产品上门示好的爷爷,积极干农活却得不到老爸赞许、背地里跟叔叔一起偷种大麻的儿子,进入青春期喜欢跳舞的大女儿,玩耍的地方被征用玩伴被带走、不能理解大人世界的小女儿,尊重父权默默付出但也忍不住打了父亲一巴掌的母亲,试图调和矛盾未果几次出走又几次回来的小姑……在外界环境变故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幸福,但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避风港,家人就是彼此的依靠。当小女儿为爷爷唱起他最喜欢的那首歌颂土地的歌,此前还吵吵闹闹的一家人顿时眼里都噙着泪水。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那么多人,经历过种种危机和不幸;但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类仍坚韧的走到了今天,因为他们的适应能力,因为他们之间的爱。

 短评

强悍情感纽带下的隐秘裂痕,如淌着汁水的果实被轻易碾碎。很难想象导演是如何做到的,像和一大家子人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亦留下她的足迹。旁逸斜出的影像似杂草般野蛮生长,不见谄媚的表达欲,只有充满生命力的人物轮廓,站在必将消亡的旧时代,拔剑四顾心茫然,与强大的、无形的、虚构的敌人宣战。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多么生动可爱的电影,这才是对劳作者以及脚下土壤的礼赞。比导演的前作Summer 1993更好更成熟,是一个质的飞跃。很欣赏导演的创作态度,她没有去消费任何的“苦”,她压根就没有把这群人当作弱势群体去拍。那卷起尘土的一阵风,风中摇曳的果树,这些空镜头本身就代表了导演对这片土地的尊重。化为无形的场面调度,更是对于场外调度的自信。群戏相当优秀,井然有序的稳步运行,目测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如此的统一、协调,共处一个良性平衡的磁场中。金熊奖颁的真好,这种片不可能空手而归的,特别还是在今年选片这么不给力的一届。

9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父权差点拆散一个大家族,与光伏成功入侵加泰传统农业,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西班牙人的安土重迁情结不比我们小啊。导演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和对家族群像的构建值得一座金熊奖,演员竟然全部是非专业人士,我惊呆!(因为剧情其实没啥波澜,完全是靠人物在驱动)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金熊。今年主竞赛第三部农业题材(卡洛今年这个谜之选片路子),应该主要也是非职业演员(演父亲这位要是演员的话,那就是个太厉害的方法派了……),花了好多笔墨拍加泰大农村果农的劳作以及丰收庆典。西班牙-拉美式大家族故事,爷爷、父亲、儿子、两个女儿都有各自视点段落,那么多人(有名有姓都十几个)的群戏居然拍得丝毫不乱,导演调度和剧作够厉害的!没有选择这类故事最常见的“童年的终结”式的孩童视角;也没有刻意放大果农和资本-地主对抗的线,反而把它化在大家族的吵吵闹闹和忙忙碌碌的日常里面,带出各种阶级话语(一丢丢种族话语),同时又有着明显的女性视角。应该有奖,非常值得一看。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卡拉·西蒙第二部电影长片,获柏林金熊奖。同为乡村生活题材,比及处女作[九三年夏天]的个体化儿童视角,本片则是以多视角呈现大家族人物群像,难分高下优劣。不过平实而琐碎、自然主义式(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自然声光的手法也相当接近于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群像描摹也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乡村生活经验也没有大家族共处经历的人,或许不太容易产生共情。尽管影片以一个悲凉透骨、曲终点题般的高角度远景镜头收尾(工业化现代化浪潮对传统农业的冲压&人与树被从土地上连根拔起脱离原初家园),片中大家庭里也有或隐或显的矛盾冲突,但卡拉·西蒙始终在淡化戏剧性,让细水长流、微末又辽远的生活舒展在影像中。秘密基地里的游戏和家中的练舞排演使人印象深刻,与[九三年夏天]相衔接,绿意葱茏的镜头则令我魂穿[幸福的拉扎罗]。(8.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北京剧院关门吧,什么破椅子,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18分钟前
  • 林节
  • 推荐

其实本片并不打动我,三星半打四星为了区别隐入尘烟。希望票房三千万的李导看看什么是自然主义的记录而不是叠苦难buff后的观看。本片是家庭录像的情节,电影的摄影质感,过于松散的叙事削弱了表达。

21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推荐

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还是片里的小孩那样,默默看着,不做出回应,继续在阳光下玩乐,明明都快要饿死了还不知道为生计发愁。大人的身影总是折射出更大的阴影。

22分钟前
  • cr
  • 力荐

非常扎实的群像塑造和视听调度,比前作更饱满动人。(solid ground, beloved ground

24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BJIFF2022第五场。从题材到表达方式,毫无新意,只有困意,见过太多。看到不少就前作《九三之夏》而言有所突破的点(但催眠)。群戏处理,人物转变,父权—家庭/资本—劳动者/土地—人的矛盾关系(很好,就是催眠)。却仍不喜欢卡拉西蒙的温吞、四平八稳,置若罔闻的伪客观视角(且催眠),让其呈现出来的态度与片中父亲有几分相似。

29分钟前
  • 林不空
  • 还行

本来以为能看到今年金熊的片子还挺惊喜的,但是不得不坦率地承认整个观影体验还是挺糟糕的,我对加泰罗尼亚这个大家族的故事并不感兴趣,而且我实在是没怎么理解这2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新能源与农业之间的这个矛盾关系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任何的共鸣或者共情。影评人们提及的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调度和讲述故事的能力我统统都没有get到,当然我也知道和我个人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有直接关系,只是很抱歉,确实觉得不好看,等我哪天有机会重新看或者谁给我好好讲解一下,或许有机会扭转,不过大概率是这部电影看过了也就是看过了吧。

3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较差

(二刷)次女的视角实为核心。电影没有在回避冲突,而是大人们努力在让孩童回避不确定的未来。剧本相当坚实,经得起各种爬梳和细读,零碎的细节都是大主线的注脚。每个人物的言行都是成立的,这就已经比比《隐入尘烟》高明了一千个《三个冬天》。从纯粹文本出发,以纪实姿态完成艺术呈现,即使再怎么成熟和无懈可击,即使再如何“越想越觉得好厉害”,依然没有办法改变它叫人昏昏欲睡的事实……

34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全世界的农民都是质朴且蒙昧,全天下的权贵都是狡诈且心黑,不同的是,有的土地上可以长出自由的花朵,向上的枝丫;有的只是向下埋头,自戕互戕,一地荒凉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肯定是想升级《九三年夏天》,只是孩子不再是主角,作为导演的魔力也跟着消失了一半。整体流畅自然,但父子矛盾、劳资矛盾几个冲突还是给人一种见过无数遍的感觉。从各个角度看,沉稳缺乏新意。

4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三星半。从爷爷没有桃园地契这一线索开始,故事的结局就已经被圈定,而导演卡拉·西蒙重在表达,不可逆的成因。影片中的女性,无论什么样的年龄,都以高度的敏感预见了未来。而男性并不痴傻,静默、倒戈、发泄,都是逃避的呈现方式。故而形成了双重角度,统一态度。这对导演的调度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西蒙很出色地做到了这点。但从一部影片的可看性上,本片的冲突搭建还能做得更好。

47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慕名瞻仰,南欧村庄种桃子的《隐入尘烟》和《樱桃园》,也是和《隐入尘烟》放在同一单元里相同议题同种表达甚至风格趋近情况下胜出的作品。同样讨论城乡关系群居变迁,剧情简单自然主义风格,略胜一筹的原因一目了然,群像描绘难度更高,但是却看不到表演痕迹和雕琢感,只有影像自觉,灵动简单又不觉得哪儿拍得粗糙,还是很稳,技巧最高境界可能就是把技巧呈现得了无痕迹吧。

50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西班牙女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就抱得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而且战胜了包括我国正在创造文艺片票房奇迹的影片《隐入尘烟》在内的十几部其他竞赛影片。同样是写当今农村、农民的生存状态(该片写的是果农),同样完全由当地农民素人演出(我们的还藏着个著名演员),从完成情况看,西班牙电影要更高一筹。两部都是关注当今底层农民生态的好片子,值得对比着观看。技法上《阿》一家四代的群像写得生动,家庭生活、劳动场面处理真实、活跃;《隐》突出描写两主人公,细腻、深入,而处理村民们就过于简单、呆板了。主题上都是在关怀底层农民的困苦,《阿》片还写了农民的抗争,《隐》则让主人公处于完全逆来顺受的无力之中。我们“哀其不幸”,但“怒其不争”的态度总应该有吧?!

5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3.5,能看到馬特爾美學對整個(西語)電影持續性影響,當然也只是形似而非神似。但依然能看到真實土地和人真實的生命力。和另外一部柏林主競賽相比,所謂趣味和審美層面的落差,大概就在這裡。 @BJIFF2022-電影資料館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咱就是说,再也不想在地质礼堂看电影了

60分钟前
  • 野番茄
  • 还行

北京剧院的椅子还没有公交车的舒服

1小时前
  • 呼呼碳水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