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者

动画片爱尔兰,卢森堡,法国,丹麦,美国,英国2020

主演:肖恩·宾,霍纳·妮芙茜,伊娃·惠塔克,西蒙·迈克伯尼,汤米·蒂尔南,玛丽亚·多耶·肯尼迪,乔·肯尼,约翰·莫顿,诺拉·托梅,保罗·杨,奥利弗·麦克格拉斯,Niamh Moyles

导演:汤姆·摩尔,罗斯·斯图尔特

 剧照

狼行者 剧照 NO.1狼行者 剧照 NO.2狼行者 剧照 NO.3狼行者 剧照 NO.4狼行者 剧照 NO.5狼行者 剧照 NO.6狼行者 剧照 NO.13狼行者 剧照 NO.14狼行者 剧照 NO.15狼行者 剧照 NO.16狼行者 剧照 NO.17狼行者 剧照 NO.18狼行者 剧照 NO.19狼行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7

详细剧情

讲述了11岁女孩萝宾的神奇经历。萝宾作为一个年轻的学徒猎人,她和父亲一起来到爱尔兰,准备消灭最后一批在那里的狼,但是改变她的事情来了,她发现了狼行者,此后一连串的古怪故事就发生了……

 长篇影评

 1 ) 《狼行者》部分画面硬解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解读,若有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

卡通沙龙的第四部动画长片《狼行者》获得了2020年动画安妮奖的最佳导演与最佳独立长片等奖项,同时也在MTC网站上获得了87分的高分。与共同和它角逐奥斯卡的《心灵奇旅》相比,这部影片更注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视听语言的运用,我想这也是本片能获得安妮奖最佳导演奖的原因。

话不多说,硬解开始!💪

1.枯燥乏味的一天

Robyn被迫送至洗涤房工作时,画面以灰色和白色为主,直接目的是营造灰暗枯燥的氛围感,同时在表明洗涤房里的工作单调乏味。修女的服装也是灰白色,表明修女个人情感与环境的交融。在p2第二张图中是一个分屏,4个画面体现了Robyn的忙碌,分隔画面的两条锁链既是Robyn受困于此的精神枷锁。

2.绝对权力

在视听语言的色彩运用中,红色通常象征着暴力、欲望、激情、权力。本片在塑造护国公形象时,在他的房间内设置了大量的红色,象征着他的绝对权威;此外,片中老爹服装上的红色也象征着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反,Robyn和Mebh橙色、绿色的服装则象征着她们亲近自然、温暖友好的性格。

3.圆形&自然、解放

在这些画面中出现的圆形,既有象征人物特征的作用(左上),也有象征着人物性格发生微妙转变(左下、右下)的作用,还有象征着人物处境(右上)的作用。圆形有“轮回”之意,在电影中常常会用于象征着“新生”,在本片中则表明狼行者心境无拘无束,亲近自然。

4.方形&枷锁

方形棱角分明,在城市、护国公的房间以及图二洗涤房的场景中就充斥着大量的方形,与森林场景的圆滑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它们都渲染了一个充满压迫禁锢的环境,城里人的服饰与面部棱角分明,说明人们墨守成规的特点。Robyn的面部圆滑,但所着服装却是方的,这表明她内心受压抑被动的处境。

5.用线条强化冲突

由于2D动画的属性限制,影片无法运用手持镜头营造混乱感,于是导演选择在画面中使用大量的线条指向人物,或者是在画面中加入尖锐物品强化冲突感。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也因此沉浸于其中,第二遍才注意到这一点,仔细一想,确实是很brilliant 的手法。

6.用画幅实时还原内心活动

这组画面前后跨度约为30s,该片段利用画幅由大变小还原了Robyn的情绪坠入低谷,内心挣扎越来越强烈,到最后打破枷锁站起反抗的过程。Robyn摘下头巾,头发跃出了画幅,人物内心摆脱了环境的压制。画幅变化实质就是将人物内心与环境的关系具像化,实现还原人物微妙情绪变化。

7.用眼睛去感受

为了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做一只森林狼的“特权”,以狼的第一人称视角,简化画面中的颜色,将触觉、听觉、触觉具象化,让观众用眼睛去感受,同时为这部影片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魔幻感。

在丰富的视听语言的作用下,影片营造了一种folklore般的质感。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点燃了我对亲近自然的生活的向往——像森林狼一样无拘无束地在密绿的森林中奔驰,聚首在月下嚎叫。

 2 ) 囹圄还是自由,将如何选择?

还以为是个轻松愉快冒险故事,哪曾想这竟是爱尔兰人民反抗独裁专制的寓言。 短短100分钟竟涵括了反抗独裁统治、对抗父权驯化、女性之间的爱情、自我觉醒救赎等等深刻命题。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女主的转变。 女主很是个很典型的自以为是既得利益者的女孩,她生活在1650年英格兰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民众丧失了话语权,被禁锢在声称「维稳」的极端管理中,街上流传的童谣都是灌输意识形态的教化工具,所有孩子都是满口民粹主义的愤怒战争机器。 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狼行者女孩,见证了更多真相与恶行。

就像插曲中那句「Locked or free, what would it be?」她唾弃自己的懦弱,但又无法彻底与自己的恐惧切割;多年来机械地听从规则和驯化,让她条件反射般对异族产生恐惧与恨意;长期父权思维的压迫,使她将“为你好”,“要听话” 等爹味说教脱口而出,险些葬送了同伴与自己的性命。 最终她还是看清了自己的心,当为皇权效力的父亲举起强弩,“别逼我将你关进笼子!”而她张开双臂挡在狼行者前,站定,站直,一步未退,“可我早已身处牢笼之中!” 一瞬间脑海中有太多太多画面与此交叠,想起了《乔乔的异想世界》,想起了因为自由与爱而挣脱了脏污的血海与仇恨的人们,想起了面对已知的悲剧一往无前的勇士,想起了罗新老师所说的“相信人很重要,希望就从人身上来”。 但愿充满勇气与希望的人们也能与这部爱尔兰寓言故事一样,爱得以战胜恨,自由得以战胜恐惧,独裁者自戕,城墙轰然倒塌,迎接终将到来的光明未来。

 3 ) 恐惧与爱

英格兰的殖民者在爱尔兰开疆扩土,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要消灭狼群。狼群是可怕的,所有爱尔兰人都害怕。消灭狼群是英格兰殖民者Lord Protector带给爱尔兰的一个愿景。但是狼群是不是真的如此可怕,它们杀人吃人?至少在影片的世界并非如此,相反的,狼行者作为狼群的领袖,她们一开始就救了一个人。而且假如狼真的如此可怕,那么在人类社会与狼的社会之间建立一个阻拦,彼此互不侵犯,这是一个更合理的方法,所以不是客观层面的狼群多么可怕。

如同现实世界殖民历史时期一样,殖民者需要创造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这个借口多数是传递上帝福音或者帮助未开化的地方发展。其实这二者是统一的,就是所谓的带来文明。狼群作为文明的对立面,它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可怕的存在,而狼的可怕加剧了爱尔兰人民的恐惧,这种情况下Lord Protector就可以通过消灭狼群来塑造他虽身为殖民者但他更是保护者的身份,合理化殖民主义及同化爱尔兰。所以狼群是不是真的可怕不重要,重要的是狼群在人类社会和文化意义上被塑造出来的可怕。

Robyn和父亲作为生活在影片中社会的人物,很自然地,他们就继承了这个文化。相对的,父亲作为成人,社会化的程度更高,所以狼的可怕对他的影响就更深。这就是一开始当父女谈到狼时,父亲明显对于狼更害怕。当一个人害怕一个东西时,本能的反应是躲起来避开它,但是Robyn的父亲作为一个捕狼者,他的工作就是捕狼。捕狼是他维持生计或者在这世界上立足的基本,如果因为害怕而不去捕狼,他可能遭受的惩罚的比狼的害怕更惨痛,所以他不得不去。

Robyn想成为一个捕狼者,这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在母亲缺失的情况下对父亲的模仿。父亲白天出门捕狼,晚上回来,父女寥寥数语之后休息,一天天这样重复。Robyn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捕狼就成为一个她可以和父亲多相处从而获得父亲认可的一个途径。尤其当母亲缺失的情况下,父亲的陪伴与认可是她唯一可以得到的。这与她后来说的如果是妈妈的话,她就可以理解相吻合。

所以,狼对于Robyn和父亲来说,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他们害怕但是又必须要去面对的。所以狼群就代表了人类自身的恐惧,人类害怕自己的恐惧但是却又无法彻底与自己的恐惧切割。

作为狼行者,狼从人的身体里出来发生在人睡着的时候,这就像是现实世界的梦境(白日梦的本质不是梦境,是幻想)。梦境在人睡着的时候出现,而梦境的本质是人在睡着的时候,人的意识层面放松,而潜意识的内容就自己跑出来。意识层面涵盖了人所处的社会规则,在影片中这个社会规则就是狼是可怕的,狼是要被杀掉的,或者只有身为人才是安全的。所以当狼行者醒着的时候,意识层面的作用就不会让让狼出来,而当睡着以后,意识层面的规则放松,狼就自然而然出来了。当Robyn的狼出来以后,爸爸身为屠狼者自然要杀狼。爸爸最不接纳的东西就是狼,而她变成了狼,爸爸就彻底不能接纳她。在妈妈已经不在的情况下,爸爸的不接纳对她而言就像是会被爸爸杀掉一样。这其实就是一开始她作为人类时的恐惧。狼行者的狼出来的过程就是真实世界人做梦的过程,而梦境作为潜意识的反射,它映照的其实是人自己内心身处的世界,噩梦代表了人的恐惧,那美梦就是人的愿望。

当Robyn跑出去见到Mebh的时候,她们一起玩耍,穿梭于山林之间,畅快自由。此时此刻Robyn依旧是狼,但是她不害怕自己是狼。因为在Mebh身边,她是完全安全的。同样都是狼,因为害怕不被父亲接纳而来的恐惧与可以被Mebh接纳的自由畅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自由畅快与影片开始Robyn自己在家里练习射箭的自由自在是呼应的。所以人也好,狼也好,当你可以安全地自由地做自己的时候,恐惧的力量就弱了,而鲜活的生命力就绽放了,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美梦。

但是当Robyn当夜见到比自己强大很多的Mebh的妈妈被捕而且即将被杀掉,同时她自己当晚差点死掉时,她不敢去见Mebh,也不敢睡觉,规规矩矩地以人类的身份生活,她其实害怕的是自己的狼出来。这是因为她作为一只狼,在社会层面上作为一个异类,她是会被抓住而且杀死的,这是对于被社会排斥而无法存在于世间的恐惧。Robyn将Mebh禁锢在笼子里,这与一开始父亲把她禁锢在家里一样,他们觉得这是的爱,而对方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不被理解与接纳的痛苦与愤怒。其实这是他们接受了社会文化赋予他们的恐惧,而且他们将这个恐惧强加给他们爱的人,结果就是恐惧把他们推得更开。

Mebh一直都是狼行者,她的妈妈也是狼行者。妈妈作为狼行者对自己即是人又是狼的身份接纳,这保证了她会对拥有同样特质的Mebh完全接纳,所以Mebh才会真心地接纳自己。Mebh从笼子中冲出来,喊着这只狼是她妈妈,她一点也不害怕被当做异类而排斥甚至杀死,她要做的就是救妈妈,这是爱。同样地,当自己心爱的人面临危险时,Robyn和爸爸让自己狼的那一面出来,去保护他们爱的人时,恐惧的力量再大,只要爱的力量出来了,恐惧的束缚就失去作用了。到那时人也好狼也好都不重要,有的都是一样的鲜活且淋漓尽致绽放的生命,也只有到了这时候,人才可以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完整。

PS1:影片中狼作为人的潜意识的外化,代表了人最本真的特质。回到真实生活里,同样的特质出现在不同人身上他们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可能因为这个特质自卑就想把它藏起来,害怕被别人发现。而同样的特质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却可以怡然自得。特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同的反应来源于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以父母为主的重要角色是如何看待他们这一特质的。

PS2:另外,东西方文化的古代童话或者神话故事的架构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原理,等我有时间可以写一下。

 4 ) 漫游者

漫游者:哦,是分手的时候了吗?而我最后不得不还要让你伤心;我已经看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暗了。

影子:我脸红了,而我脸红的颜色就是发暗。我想起来了,我经常像一只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你这时就——

漫游者:我能不能很快地做点什么来让你喜欢呢?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影子:没有,除非是那条懂哲理的“狗”在伟大的亚历山大面前表示的愿望:为我从阳光里腾出一点点地方,我感到太冷了。

漫游者:我该做什么?

影子:走到这杉木树下,回头朝山那边看;太阳落山了。

漫游者:——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尼采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

单从剧情来说,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狼行者》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但如果继续挖掘下去,便可发现这部作品隐藏着更多内容。就像在聚光灯下,一片区域被照的亮得出奇,里面的事物清晰可辨。而在光线照不到的暗处,却也并不是空无一物。相比平铺直叙的剧情,电影中使我有更多感触的,常常是角色对话的弦外之音,是鲜明构图下的模糊符号,是饱含情感的嘶吼呐喊……总的来说,是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存在于暗处的部分,向我启示出那些深刻含义。

《道德经》曾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原(在本文中指道,下同)如同一个敞开的空洞,是一种流变的虚无,是思想所无法把握的。思想同时也是语言(哈曼语),所以也是用语言无法解释的,即本原是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伴随着讲述这个过程,关于本原的知识就如干冰升华,在空中迅速消散。那些无法说清的、纠缠盘绕而又含糊混杂的絮状物,在知识流入思维这个筛子的过程中就被滤去了。只留下少量明晰的液体被知性所理解,呈现为某种建构性的理论。至于那些被滤去的部分也并不是彻底的消失无踪,而是化为缥缈的氤氲,行于水面之上(“神的灵行在水面上”《圣经》创世纪 1:1),成为只能借由体悟才可领会的东西。

故我在这里所做的尝试,也只是想通过对电影的诠释抒发自己对于本原的一些理解。因为即使是“不可说的东西”,人依旧是渴望言说的。人作为有限性的存在,是趋向于无限性的。这是刻在人心灵上的烙印,是个体实现善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观看电影这一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参加某种仪式,也许是如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徒般,在洞穴里凝视火焰。虽然是一群人在进行同一种仪式,但在仪式结束后每个人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因为那是属于参与者自身的个体的体验。

一、历史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最初到达这片土地的或许是凯尔特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的,是一段段侵略与抗争的历史。面对繁茂的森林,古罗马人选择退守不列颠尼亚。维京人的烧杀抢掠,一度使爱尔兰的知识与文明走向灭绝,但随着北海帝国的昙花一现,这片土地重归宁静。与英格兰人的抗争是更为持久的,“强弓手”与伊娃的婚礼开启了英格兰对爱尔兰八百余年的统治,但信仰的分歧被证明似乎是难以调和的。最终,爱琳——这个被无数诗人亲切称呼的名字,不是作为英王皇冠上的暗淡配饰,而是作为银色海洋中的翠绿宝石,放射着自由而骄傲的光芒。

维柯曾论述道,从野蛮到文明再到野蛮复归的过程,有一条神意操纵的隐线贯穿始终(详见维柯巴洛克般繁复壮丽的煌煌巨著《新科学》)。据此上述这段陈述便不只是爱尔兰民族历史的缩影,更是整个人类民族理想的永恒历史的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森林中的狼行者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其实就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社会结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人类历史演进的环节)。影片中狼行者的社会,象征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时代,那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族长(代代掌握人狼秘密的狼行者)主导着包括宗教、对外战争等一系列权力,并通过仪式保证氏族领导权在女性间的承继。男性(即群狼)作为氏族成员承担以狩猎为主的体力劳动,作为仪式参与者融入宗教这一氏族核心活动中(但并不具有狼行者诸如疗伤、随意人化等能力)。与之对立的是城市内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法”统治(结合历史来看,17世纪也正是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空前强大的时代)。

在由女性或男性主导的社会,其内部是通过“”或“”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主要动力而运作的。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更倡导“爱”,如爱自己一样关爱族内的每一位成员。在影片中表现为即使萝宾的父亲射伤了梅芙的母亲,但最后梅芙的母亲作为氏族首领依然接纳了他成为群狼的一员。男性专制社会更强调“畏”,以暴力的军队和严苛的法律维持社会稳定。过度的“畏”使人民活在恐怖之中,好像总有一团阴云,笼罩在他们头顶。无论是对熟悉的日常生活,还是对不熟悉的外面世界(狼行者的森林),他们都是又惧又怕的,这无疑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影片中表现为萝宾父亲对失去萝宾所抱持的恐惧,护国公对狼行者(这里又可以看作是爱尔兰原住民的象征)的血腥镇压,城市内看似秩序十足实则压抑机械的劳作生活等等。

二、自然

自然是本片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与上古时代的人(在本文中一般指西方古希腊时期及之前,中国春秋战国之前的人类,下文统一简称为“古人”)是截然不同的。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欧哲学,更注重于对认识论的讨论,哲学上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尤其在启蒙运动后,大部分人普遍都有“对于一种单纯人类理性的坚定信仰,对于一切思维和认识活动的完全主观性的确信”,把自然界确信为“完全无理性、无思想的”。(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前言)。由于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对立的,一道长长的裂隙隔开了两者。由此确立的是关于“两个自然”的理论——“第一自然”是实在的自然界,是我们无法真正认识的(按照维柯的创造-真理原则,由于自然并非由我们创造,故我们无法客观理解自然界的真理);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是 “第二自然”。即自然界作为对象被人类所主观地认识,通过观察人类形成种种概念,构建出种种理论,试图理解自然。康德把这种方式解释为目的论判断力,声明在经验之前为了证明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的现实性“就必定有一种玄想走在前面,它只是把目的概念置入了事物的本性,但却不是从客体及其经验知识获取这概念,因而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表象之联结的一种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得自然可以理解,却不是从客观根据出发来认识自然。”(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 第61节)。

至于与古人是如何理解自然的呢?由于受到现代思维的局限,要将自己完全转变成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据此就需要借助于古代的典籍,以及其他历史资料,通过语源学、人类学等多种方式,尽量还原古代人当时的所思所想。钱金铎老师在课上曾说,“自然”在古希腊语中有“涌现”的含义。对应中国道家思想,“自然”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是一个事物的如其所是。一方面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毋宁说,人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与自然有机统一,所以古人向来都是从人-自然这个整体来把握自然的。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的无处不在,她也成为早期人类诗性智慧的重要源泉,启示着源出于绝对者的真理。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古人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和文化(片中的自然主题亦暗含了萨满、德鲁伊、基督教等多种文化思想,由于水平有限对此涉猎较浅,故暂且不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述),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模仿)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关于对自然思考的原初知识已经遗失了(更别说当代了)。而之所以把女主角萝宾设定为一个小女孩,也正是为了方便更深入讨论自然这一主题。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看待外界的眼光是完全不同的。比起以抽象为主的理性思维,想象力才是这一时期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他们活在一个魔法的世界里。追问事物因何如此的推理演绎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可以单纯因事物如其所是的存在而无比快乐,并通过与外界事物的“游戏”关系,进入一种物我和谐的状态(一种意义上的“道法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相比成年人,萝宾可以更为轻松地融入狼行者的社会,在森林中她的心灵从城市生活的压抑束缚中得到解脱,在奔跑中根植于她内心深处的自由天性得以释放。

影片中以狼行者为代表的社会,更是人与自然尚处于一个整体的象征。他们不只在氏族内部,把族内每个成员都看作是一体的(因为他们都是从自然而出的)。而且在氏族外部,把自己与自然也看作是一体的。面对自然,他们不只以眼,而是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感知(即通感)。他们“浑身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维柯《新科学》绪论 6)”(如今,这些能力依然被保留在儿童时期,并时常表现出来,随着成长渐渐受到社会规则(精神分析中的象征秩序)的抑制而逐步退化)。他们脚踏土地感受大地的承载,头顶月光感受宇宙的温度。这些都可看作是一种于肉身中的体悟。他们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也充满感激地回报自然无私的给予。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通过体悟来效法自然的,由此他们掌握了根植于生命本原的疗愈与恢复的能力。

而由“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认识导致的,是一种分离的思想。在教育上表现为“人们必须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仅仅是为了掌握已有的知识,正因如此,人们把知识尽可能划分为各种不同分支,进而把整体的活生生的有机结构碾压为各种最小的碎片”(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二讲)。而那些学术机构的教育者们,由于轻视个体感悟而强调抽象理性,所以“没有能力从自身出发来构建他从事的科学,没有能力通过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直观来阐述这门科学,他必然只会用一种历史学的方式来讲授这门科学”(同上,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在实践活动上人们强调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形成对经验事物的归纳形成理论,以此掌握自然规律。殊不知“理论和实验是处于同一层面的”,理论和经验也不是对立的。“理论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与特殊性的联系,随之包含着与经验的联系……实际上,理论之唯一区别于经验的地方在于,理论是通过抽象提炼的方式让经验摆脱各种偶然条件,让经验在其最原初的形式中呈现出来。关键在于,这样一种提炼,以及在每一个现象里面纯粹地呈现出自然界的行动,这些恰恰也是实验的任务”(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十一讲)。他们盲目地“忠实于自己的概念”,却不知理念和实验“仅仅致力于把现象本身陈述或呈现出来”。概念不过是“归于消散的种种现象的纪念碑……这些现象根本不是任何持久不变的东西(固定下来的东西)”(谢林《论世界灵魂》论普遍有机体的本原),概念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只作为某个特定层面的产物,表现为仿佛是持久不变的。“不可移易的东西唯有(某个特定层面的)概念,那些现象必定会不断表现这种概念”(同上,谢林《论世界灵魂》)。所以无论概念、理论还是实验,其内部都具有某种“空洞的形式主义”,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相去甚远的。

三、回归

既已简单阐述了作为观念实在性的历史,作为实在观念性的自然。据此,我想浅谈一种形而上学形式下,对于心灵回归的讨论。这也是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它是一种个体向整体的回归,一种有限者向无限者的回归,一种扬弃自身后向绝对同一的回归。对于这种回归后所达到的境界,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

关于“天”和“人”的论述,道德经曾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指出了人的某种大地性,即根本上来说人是属土的。地是实在自然的一种体现,在这里被格外强调(并没说人法水,人法火),因为自然界实在表现出来的,包括“生成”等诸多力量都是根植于大地的(由于还未开始对海德格尔相关著作的阅读,所以只能浅谈下自己目前的理解)。“天法道”,《说文解字》说“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并在注中说“颠者,人之顶也”,“至高无上,是其大无二也,故从一大”,说明天与一是有深刻关联的,而一指向的无疑就是道。天是直接效法道的,所以我认为在这里的意思是,“天”是作为绝对统一体(道)被建构的理念呈现的(水平有限在此无法继续展开了)。“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的并不是实在的自然,而是自在的自然。在自在的层面上,道与自然是绝对同一的,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绝对同一。

而人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呢?在此我只简谈两个方面“善”和“德”。这里的“善”和“德”,都是在一般意义的道德层面之上讨论的。 “善”是“好”,一切好的集合就是“完满”即“至善”。人追求至善,就是个体在其内部通过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完满。“德”就是“力”,是一种最本原的力,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权力意志”。而“最高的权力意志”是“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尼采《权力意志》7【54】)。“善”和“德”都指向了人的存在。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观念性上于内部认识世界,实在性上于外部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如何认识世界,最后的落脚点的依然是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由于继续讨论下去会无休无止所以就此打住)。改造世界,这又是怎样一段艰难曲折的奥德赛!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指导这场归途,当面对鲜活的特殊的个体的跃动,它立刻蜕变为干瘪的灰白色的匮乏,逃之夭夭。借由立足于自身的,充斥着个人体悟的实践活动,最初的晦暗才可被克服,那深藏于内部的光芒才会绽放。

而上文我所做的这些解释又有何用呢,它离现实的实践终究还是太远了。在本原面前一切解释总是含混模糊的,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永远无法准确描述。可以理解的东西都趋向于某种结构,流变的现实却在不断地解构。面对现实的降临事件,我们总是手足无措。我们单从形体出发来感知它,认为它是偶然发生的,将其理解为机缘(occasiones)。但其实在形体感知之前,降临事件早已直接启示于心灵内(部分参考维柯《大学开学典礼演讲集》)。毋宁说,降临事件是由心灵唤来而必然发生的。心灵唤来看似偶然的降临事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通过对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实现心灵对回归完满的无限渴望。也就是说现实里每件事的解决,都蕴含着个体实现天人合一的可能。随着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通向的是逐级上升的潜能阶次。正如从最初诞生的那片深沉晦暗无理智的黑夜出发,达到最后永恒的理智的纯粹光明。在此我们需要的是一双长腿!来克服那“重力的精神”(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一切阻碍人向上的,阻碍心灵向完满回归的,都是重力的精神。

影子虽然于太阳落山时消失,但其实影子已与漫游者同一。所以开篇并不是个否定的故事,而是一个肯定的故事。落山的太阳必然升起,所有的光回归于太阳,燃烧的太阳高悬天空,宣告伟大正午的降临!

后记

本文主要基于目前正在阅读的谢林哲学,结合之前的阅读心得,尝试抒发自己对本原问题的一点看法。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满意的,写到最后有些虎头蛇尾,请大家见谅。全文只是自己目前学习阶段对哲学的幼稚表达,仅代表个人的浅显理解。只涉及哲学层面,并没有宗教立场。文中很多思想受益于钱金铎老师的视频(自己理解的非常不到位),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5 ) 多向度的自由:性别,政治与宗教

多重隐喻交叠让叙事文本有了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

第一重是townie与狼行者的对抗。暗指贪婪的人类无限扩张的欲望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也象征着锐器利炮所象征的工业文明对自然文明的侵袭与强暴。

第二重是罗宾和梅芙两个向往自由的小孩与温驯的城镇居民形成对比,指向政治压迫与自由反抗。护城主把狼后圈禁起来,让狼群无法离开,人为制造出恐惧的源头,以维持统治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人民为了交换“必要”的庇佑,而选择无条件顺从统治者意志,为奴为卑。而孩子对自由、冒险的渴望,让他们成为打破禁制的灵媒。 “——我不能永远保护你,我害怕你被关进囚笼。——可我已经在囚笼里了。”父亲为爱而自愿被驯化,更以爱之名把孩子送进劳役房,女孩却看得比麻木愚钝而懦弱的大人更清醒,明白这不过是恐惧造就的另一座铁笼。 梦,成为变身狼行者的触媒——清醒着,就不敢反抗,连变身的念头都不敢有;一旦入睡,理性松绑,渴望自由的无意识弥散开来,召询着野性的呼唤,被捆绑宰制的人得以化身成无拘无束、拥有反抗力量的狼。官逼民反,逼得人只有返祖成野兽才能得自由。这个放在当下看,很有现实意义……

第三重是护城主反复念叨、振振有词的神与主的祷告,包括给小女孩洗脑的布道词“工作就是向神祈祷”,引出了影片的宗教主题。不论是剿杀狼群,还是护城主与化身成狼的父亲的终极对战,都具有了宗教战争的意味。讲述了所谓的主流、正统对无法被驯化的、不在“自然”秩序之中的异端的残酷清洗。

第四重是性别政治的暗示。狼行者都是女性,与人接触的动作是治愈,绝不主动伤害;相比之下,男性都是攻击、对立、统治的思维。尤其是,山林的野丫头和唯父命是从的小修女两相对比,猎巫行动的场景,更有女性反抗男权社会之规训和压迫的意味。

 6 ) 多向度的自由:性别,政治与宗教

多重隐喻交叠让叙事文本有了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

第一重是townie与狼行者的对抗。暗指贪婪的人类无限扩张的欲望对自然平衡的破坏,也象征着锐器利炮所象征的工业文明对自然文明的侵袭与强暴。

第二重是罗宾和梅芙两个向往自由的小孩与温驯的城镇居民形成对比,指向政治压迫与自由反抗。护城主把狼后圈禁起来,让狼群无法离开,人为制造出恐惧的源头,以维持统治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人民为了交换“必要”的庇佑,而选择无条件顺从统治者意志,为奴为卑。而孩子对自由、冒险的渴望,让他们成为打破禁制的灵媒。 “——我不能永远保护你,我害怕你被关进囚笼。——可我已经在囚笼里了。”父亲为爱而自愿被驯化,更以爱之名把孩子送进劳役房,女孩却看得比麻木愚钝而懦弱的大人更清醒,明白这不过是恐惧造就的另一座铁笼。 梦,成为变身狼行者的触媒——清醒着,就不敢反抗,连变身的念头都不敢有;一旦入睡,理性松绑,渴望自由的无意识弥散开来,召询着野性的呼唤,被捆绑宰制的人得以化身成无拘无束、拥有反抗力量的狼。官逼民反,逼得人只有返祖成野兽才能得自由。这个放在当下看,很有现实意义……

第三重是护城主反复念叨、振振有词的神与主的祷告,包括给小女孩洗脑的布道词“工作就是向神祈祷”,引出了影片的宗教主题。不论是剿杀狼群,还是护城主与化身成狼的父亲的终极对战,都具有了宗教战争的意味。讲述了所谓的主流、正统对无法被驯化的、不在“自然”秩序之中的异端的残酷清洗。

第四重是性别政治的暗示。狼行者都是女性,与人接触的动作是治愈,绝不主动伤害;相比之下,男性都是攻击、对立、统治的思维。尤其是,山林的野丫头和唯父命是从的小修女两相对比,猎巫行动的场景,更有女性反抗男权社会之规训和压迫的意味。

 短评

暗色下鲜明亮色的彩,无比绚丽夺目,对称构图,美轮美奂,真每一帧都是壁纸。感受狼的视觉听觉,配上优雅舒缓的歌曲,整个人都融化了。“这座城容不下狼” 铲除卑劣异类的人类反而沦为笑柄,要知道不被驯服的才是原始的、最有生命力的。在寻找同类同伴的旅程上,我们依旧可以“奔跑到旭日东升,驰骋到五彩纷呈”。最后感慨爱尔兰这个动画工作室,12年做只做了4部动画长片(《凯尔经的秘密》2009、《海洋之歌》2014、《养家之人》2017、《狼行者》2021)平均3年一部,全部入围奥斯卡。长期坚守纯2D的手绘动画,一贯的简约画风与饱满情感,唯美简单,神圣而有仪式感,每一部都很难不被打动。

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本以为是部低幼的童话故事,一眼就能看见结局,但我错了,它有表达,如果狼是人自由意志的表达,那住在城里的人,就是被现世困住的我们,当权者用信仰和恐惧支配着愚昧的人们,当你觉得父亲有多执着、多不可思议、迂腐,那可能就是现在的你……

5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神一样的制作,智障一样的剧情……期间数度想砸电脑(不过还是下不去手给三星),卡通沙龙可长点心吧……

1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从画风到剧情都碾压最近的一切国产动画。会是最大爆款的种子选手。

11分钟前
  • 独孤一竿
  • 推荐

怎么忍心给这么美的动画打低分,热评那个爹味的形容尴尬又莫名,不会写影评就不要硬套一些尬词😓词穷就不要复读机强调了,显得很没营养的重复,跟戳到玻璃心跳脚似的😅

15分钟前
  • DEPARTURES
  • 推荐

去年有幸造访过爱尔兰动画工作室“Cartoon Saloon”,甚至还跟他们一起开了年会。世上少有的能将当地地道的动画、历史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动画工作室。感谢汤姆.摩尔这样的匠人,《狼行者》就像当年看《幽灵公主》一样,也是一部反殖民主意的动画电影。这片国内也会上映,还是要看大银幕哦。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爱尔兰卡通沙龙第四作,在美妙的二维化手绘上又有创新,不同空间画风各异,城市是刚硬、阴郁(城堡甚至被描摹成了灰色的监狱)、均质规整、棱角分明(以直线、方形和三角等几何形为主)的,森林与自然则柔和、明亮、高饱和、连绵变化并充满曲线(自然形状)。狼行者入睡狼魂出体后的疾跑跃动场景如炭笔素描草稿,粗粝而奔放,生猛地传达出自由之味,灰化的环境与彩色的气味/声音轨迹线则将动物的感知视觉化。不过,故事与人物塑造深度不够,有些地方比较牵强粗暴(特别是父女关系的来龙去脉)。尽管剧作有不少[阿凡达][幽灵公主]的影子,但以女性为主角并以女女合作(潜在百合情)拯救母亲/自然及击败或收服(反驯化)父亲的设定挺有意义。结局太童话了,而一系列二元对立也使本片可轻易用生态批评、后殖民、酷儿、精神分析等理路读解。(8.0/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惊喜连连,只能说导演拍下一部的时候我愿意捐点钱。

22分钟前
  • doskevin
  • 力荐

也许暗喻欧洲血腥殖民史,例如《勇敢的心》中,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的斗争,当然,童话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圆满的。感觉没有《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画风美妙了。

2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画面加一星,剧情最多两星。zz女主遗传她爸,沟通能力基本为零,说得最多的台词就是:“Nooooooo~!Nooo, you can't! Noooo, you're wrong!”只会这么喊就跟追人时喊“站住”一样,谁会听啊?好几次明明可以回头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偏偏要无脑莽一波上去:“Noooooo, you can't do that!”仍旧没有任何理由。

29分钟前
  • 个别人
  • 还行

我真的要把这个爱尔兰工作室拉黑,从凯尔经到海洋之歌到养家之人,部部让我翻白眼。 谁能想到父女之间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正常对话?蛮横的爹味都快溢出屏幕了…(没想到这两个字都能戳到一些人的肺管子,看我的嘴型: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爹味)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个画风太华丽了。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B+】子供向的受众绝不是给剧本开脱的理由,一切童真的价值观表达都被蒙上了腐朽好莱坞的廉价外壳,文化特征与美术风格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它的遮羞布。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得称赞动画主创们的尝试,充分利用了2D手绘的特质。画面内部的远景部分并未遵守透视由近到远收缩,而是顺着银幕的方向上下垂直延伸。不仅仅只有画风像壁画,还介入了观众与银幕的空间关系让其更像壁画。除此之外,那些关键时刻通过黑边改变的画幅比例,增强“漫画感”的分屏设计,以及最终画面里未被抹除的铅笔线稿痕迹,当然是风格的取胜,也不断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由无数张「画」构成的「电影」。

41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以女性情谊对抗父权驯化的童话寓言体系。英格兰代表着护国公执掌下征服性的基督文明,而爱尔兰象征的是母系狼灵守护的德鲁伊信仰的绿林。当文明的铁蹄画地为牢,童谣变成意识形态控制的濡染,父权的阴影扩散到每一处家长制说教,每一根触及猎巫的神经,母女纽带建立的自然家园却始终以音乐代替语言,以非消耗的疗愈生产指向自由宽容的大地之心。天生是猎人何须缚我以女仆装束,驯服我,规约我,保护我,囚禁我的挂毯已被撕裂,我的灵魂从悬崖边纵跃而下,与你狼行驰骋于春日的原野,与星辰共眠,日落后漫游在文明边界之外绿林最后的岁月。然而今日不愿被驯服者可逃离藏匿的森林与洞穴业已销声匿迹,自我放逐之人无处容身。但逃脱的叙事仍被继续书写,在化身狼灵的梦境中,写给所有属于绿林的自由民,写给文明困局中的囚徒,现代文明中渴望出走的异乡人。

42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很常规的情节了,但是画面和音乐都好美。能当动物谁还要当人类呢。

44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Tomm Moore竟然在画风方面还能进步,真是太牛逼了。故事上稍微有点阿凡达化,但这画风,还要什么自行车。今年第一个五星。

46分钟前
  • 猫猫
  • 力荐

怎么办,觉得不听话的孩子和大人都好烦...

50分钟前
  • 儿女情长王铁头
  • 推荐

#LFF2020# 看得很开心。将一个类似爱尔兰folklore的故事融合了现代语境的动画。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非常多元,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十分《阿凡达》的故事中自然主义式的讨论(不单单是环保,因为有大量的森林戏和角色的各种情绪融合在一起)。另一个主题——男权的批判被解析成不同的面态:英格兰统治爱尔兰的强权统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人/狼的身份转换(值得更多的讨论)。电影中两名小女孩在森林里的互动让人想起宫崎骏,还有表现狼/神灵的画风让人想起《九色鹿》《宝莲灯》,但其实画风还是非常西方的(墙上的光影有点表现主义的意思),分屏的设计也很像一种书面漫画的复原(很喜欢那个远景是地图近景是插画setting的设置,有种pop-up book、假3D的感觉)。结尾很圆满得很浓烈,但想到是给偏小朋友看的就还好。

53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奈德变成狼了!!!!

57分钟前
  • 推荐

故事确实比较丼,但作画真是太神了:反透视,三维的绝对二维展开,魔幻。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