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鹿人

战争片美国1978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约翰·凯泽尔,约翰·萨维奇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播放地址

 剧照

猎鹿人 剧照 NO.1猎鹿人 剧照 NO.2猎鹿人 剧照 NO.3猎鹿人 剧照 NO.4猎鹿人 剧照 NO.5猎鹿人 剧照 NO.6猎鹿人 剧照 NO.13猎鹿人 剧照 NO.14猎鹿人 剧照 NO.15猎鹿人 剧照 NO.16猎鹿人 剧照 NO.17猎鹿人 剧照 NO.18猎鹿人 剧照 NO.19猎鹿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03

详细剧情

越战期间,美国克莱顿镇5个经常一起打猎野鹿的好朋友中的三人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饰)、史蒂芬(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饰)和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即将奔赴前线。离开前夕,史蒂芬和另一个好友兼女友安吉拉结了婚,婚礼就是他们的告别会。三个年轻人在战场上被越军俘虏了,残忍的越军逼他们玩“俄罗斯轮盘”游戏,迈克尔乘机夺了越军士兵的枪。虽然顺利三个好友逃了出来,但在逃亡过程中他们失散了。迈克尔和史蒂芬最终顺利回到了美国,但史蒂芬终身残废了,住在疗养院不愿回家拖累家人。越战结束前夕,迈克尔从史蒂芬处得知他经常受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的汇款,迈克尔断定一定是尼克。为了找回好兄弟,迈克尔决定再次冒险闯荡越南。

 长篇影评

 1 ) 奇米诺是莽是精?

这两天因为剪视频的缘故,又断断续续算是看了几遍《猎鹿人》,发现了几处很妙的地方。一些是之前就留意的,一些是这回才注意到的。

1.

Mike最后一次去找Nick的时候,所有人都注意到了Nick的变化——他在越南晒黑了,更瘦了,层层叠叠的眼袋,手臂上全是针孔和爆开的血管——然而大约不是所有人,至少我,没有意识到Mike也变了。Mike从战场回家后肉眼可见地变得更疲惫、更暴躁,这些都是不难注意到的;但我第一次看时却没有发现,在那天晚上他跟Nick面面相觑的时候,从眼睛下方到鼻头一片是红的,整张脸都是微微泛着粉色的浮肿。

他酗酒的证据。

去越南之前的Mike绝不是这样的。虽说他从未是一个天真乐观的人,相反可谓十分之现实且老成,但他绝不应当是消沉的——未经历过越南的Mike是带着一股狠劲儿的海鸣威主义者,环境艰险万物未必值得,然而奋斗就对了。然而经历过之后呢。

2.

One shot.

去年这个时候也把关于one shot的几个片段看过许多遍——德尼罗无论说什么狗屁不通都让人觉得“好对喔”加之涉及沃肯美貌我百看不厌——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头,不确定Mike这个【一枪】的信念究竟是想强调什么呢。诸多解读都可勉强,但也只能勉强:要么,Mike是个相信效率与准确度的实干主义者,因此只有他才能从越南战场全身而退;要么,一发子弹的概念与俄罗斯轮盘赌相呼应又荒诞对比,一个是非中不可,一个绝不可以中。然而这一次重新看,越发确定了之前只是些微设想过的第三种解读。

美国在1975年结束越战,1978年年初《猎鹿人》便上映了——拍摄过程中,沃肯为扮演其角色,甚至咨询了他刚刚从越南战场回来的哥哥。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符号化电影,露骨的强目的性与政治色彩,跟【艺术电影】毫不沾边儿,甚至刻意到让人说不出它展现了【电影艺术】——鹿是越南,这一点连小学生看过都能在学校布置的作业观后感中写清楚。那么one shot的涵义还不够明显么——越战只能一次拿下,拖得久了,对鹿与猎鹿人都是痛苦。

那么我之前是在犹豫什么呢?大概是笑话这一明喻的粗浅与不合理性,以至于不敢相信这样冗长而细腻的自然主义影片竟然甘于使用。这也是本片最矛盾的地方——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阶段为了迎合象征意义近乎跳帧般的暴力剪辑手法,然而每一个阶段内部又极缓慢地推进情节,充斥着大量暧昧不明的噪点,细节丰盈杂乱得仿佛生活本身,每一个单元的叙事挑出来都是作者电影的风格,然而拼凑在一起又成了工具。这大概是它可以名利双收的根本原因——政治工具令它拿得到奥斯卡,丰富到多余的纹理让它在微观视角下属于了艺术。文学艺术,而非电影艺术。

如果这样想,如果继续高看它——我只能高看它,我太喜欢这片子了——那么看似粗糙符号的第三种解读,是否有表述内容更为灰色的可能性?比如,既然越南是鹿,既然猎鹿一定要one shot——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做到了one shot,做到了速战速决不伤身,对越南发动战争这一行为,就如同猎鹿一般,天经地义。

很难讲这是站在白人视角下未曾反思过的问题——侧面论证了该符号的粗糙性——还是一个反讽,如果是后者,连反讽都要藏起来,让人以为反而是创作者的衷心称赞呢,暗上加暗,奇米诺简直绝了我爱这种蔫儿坏的家伙。

当我们谈论反战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呢。一切非反压迫的战争都是不正当的么?还是说,只有未竟的、以至于反过来伤及自身的战争,才因对自己国民的不正义而失去了正当性?那么强调one shot还乐此不疲猎鹿的Mike,一头扎进越南战场杀红了眼的Mike,大概不会觉得是前者。

但我有点儿担心奇米诺没那么坏得可爱,他或许只是典型西方思维地认同Mike而已。毕竟这片子里对越南人的描绘不可不谓是(again)简单粗暴种族主义刻板文化视角,糟糕极了。甚至连轮盘赌赌场老板都是犹太人——如果不是反讽而是直接符号那就鲨了我叭,太low了。

然而另一方面,又总觉得奇米诺是聪明的——故意设置了主角群的白俄移民身份,一方面合了【俄罗斯】轮盘赌的名字,让人不禁感叹“哈!命运!”,另一方面更令观众质疑这种“为国捐躯”的正当性。这帮斯拉夫人,交美国的税、炼美国的钢,婚礼却是最传统的东正教庆典,父母一辈儿更是明明白白的初代移民,从始自终没有一个人提起爱美利坚,然而却也都毁在了美利坚为他们准备的异国战场上。

……

没法子,太矛盾了。奇米诺是莽是精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我对这部片子的真实意图可能产生的评价分别是两极,只好假设他是精的——万事往让自己舒服的地方想——那就是心爱的电影。

 2 ) 幕间鹿饼干

(翻译源imbd)

1. 麦克尔西米诺导演说服沃肯朝德尼罗脸上吐口水。当沃肯就真这么做的时候,德尼罗瞬间惊呆,暴怒到差点演不下去。这一幕被忠诚的收入在了电影里。之后麦导老夸沃肯,说这小子真有种。(话说当时德尼罗已经开始拳王训练了,沃肯爷爷,真正的勇士)

2. 在越南俄罗斯轮盘赌那场戏中,所有的耳光都是真扇。因为一直被打,演员的焦虑很明显的投射在了电影里,使得那一幕更加真实。

3. 拍摄电影的时候,凯泽尔因为身患骨癌的原因难以投保,工作室因此打算换掉凯泽尔,是德尼罗补上了保险的钱,他才得以继续拍摄。而凯泽尔在电影拍摄完不久就去世了。

4. 电影中有一幕,是Steven浸没在河里大声喊:“Michael, 这里有老鼠,Michael!”这实际上是演员非常害怕河边的老鼠,在朝着麦导喊,希望导演能把他从河里捞出来。而麦导觉得这一幕真是太真实了,于是它出现在了电影里。

5. 凯泽尔在电影开拍的时候已经非常虚弱了,麦导知道他的病情于是先将他的镜头拍摄完成。当工作室因为他的病情想将他换掉的时候,梅丽尔斯特里普表示如果凯泽尔被辞退,她也将辞演。凯泽尔生前没有看到电影全片(QAQ)。

6. 麦导说,在Micheal逼迫Stanley开始即兴俄罗斯轮盘赌的那场戏中,为了增加紧张气氛,德尼罗要求导演真的在左轮手枪里放一颗子弹。凯泽尔同意了,但在每一条拍摄前仔细检查枪膛,确保扣下扳机时子弹不会射出。(德尼罗你能活到76真是个奇迹…)

7. 所有场景都是在当地取景的(不含音轨)。

8. 沃肯为了表演出角色后期孤僻空洞的神情,每日只吃香蕉,米饭和水。

9. 在2003年AFI德尼罗的终生成就颁奖礼上,老罗动容说Micheal(De Niro)第一次去医院看截肢后的Steven(John Savage)那一幕,是他演过最投入,最动感情的一场戏。(我作证,正剧向老罗眼睛一红就是哭唧唧了,那一场基本就从头哭到尾。)

10. 德尼罗和萨维奇跳河都很有自己的风格(跳河风格???托马斯360度转体式条河??)他们在两天内跳了15次河。(苦不苦,想想阿汤拍谍五)

11. 越南那场俄罗斯轮盘赌全部由实景拍摄,现场有许多真老鼠和蚊子,主演也是真的被绑在浸没在桂河里的竹笼里的。

12. 德尼罗为了准备角色,化名Bob认识了一群钢铁工人,一起愉快玩耍了很久,当中没有一个认出他是谁的。(好了,小气鬼又要记一辈子了(你组织他们去看个教父呀)

13. 当本片1979年第一次在柏林电影节上展映的时候,苏联代表团因为不满电影中对越南人民的描写愤而离场。这一举动最后引起了在古巴,东德,布拉格,波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大游行,同时有两位评委因此辞去了评审工作。

14. 选角导演难以在当地找到一个能够扮演凶神恶煞轮盘赌操盘手的人。第一个演员完全不能照脸打德尼罗。最后选角导演谢天谢地找到了一个非常憎恨美国人的人来扮演这一角色。德尼罗建议在拍摄过程中沃肯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扇一巴掌,当时沃肯的表情非常真实。(所以人家要超你吐口水呀(男人奇妙的友情,老罗75生日就是跟沃肯过的,还戴了生日帽唱了生日歌)

15. 德尼罗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拍过最累的一部电影。

16. 在直升机那场戏里,德尼罗和萨维奇必须在直升机升空的时候抓着绳子,让他们非常容易受伤。演员们朝机组人员疯狂大喊做手势,这一幕也被保留在了电影里。(麦导你拍个电影要杀人啊)

17. Linda这个角色本来在剧本里无足轻重,于是麦导就在解释过人设之后建议梅姨自己来写她的台词。

18. 拍摄婚礼场景的时候,麦导让临时演员把这场戏当作一场真正的婚礼,以增加这一段的权重。导演让临时演员从家里带一些包装好的空盒子当作婚礼礼物来装点拍摄现场。临时演员按照要求这么做了,但当导演检查这些“假礼物”的时候,发现这些礼物比空盒子重的多。麦导拆开了一两个盒子的包装纸,发现临时演员们为这场婚礼准备了真正的礼物。

19. 很多评论家非常反对俄罗斯轮盘那一幕,他们认为越战中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行为。然而导演麦克尔西米诺知道这一系列场景会引起争议,坚称没有人能知道这些事情是否发生过(别问,问就开花ˊ_>ˋ)。据报道,德尼罗与西米诺曾因为这些场景的真实性争执。

20. 根据电影摄影,被Michael射杀的鹿是一只经过训练并打了镇定剂的鹿。镇定剂大约半小时才起效,他们用围墙限制了鹿活动的范围,两台摄影机跟拍了这只鹿。

21. 根据报道,至少有28人明确是因为模仿电影中的俄罗斯轮盘游戏而死亡。(“人家叫你跳楼你怎么不去呢?”“嘿,我这就去!”)

22. Chuck Aspegren并不是一个演员。他是德尼罗和西米诺在拍电影之前参观的钢铁厂的领班。他们都对Aspergen印象深刻,于是决定让他来演Axel。他是这部电影除德尼罗外第二个被雇佣的演员。

23. 梅丽尔斯特里普当时与凯泽尔是一对,直到凯泽尔去世。达斯汀霍夫曼因此决定推荐她来演克莱默夫妇,因为她会为角色带来一种处于危机中女人的脆弱感。克莱默夫妻为梅姨带来了她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女配,这也是她的第二次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24. 电影中事件发生在1967,1968,1975。

25. 美国钢铁允许电影在它克利夫兰的钢铁厂内进行拍摄,同时允许演员们在支付了500万美元的保险后,靠近炼钢炉。

26. 婚礼场景在教堂内拍摄了五天,他们雇了一个真正的牧师来扮演牧师。

27. Michael 放走的那只鹿是一只麋鹿。拍摄人员费了很大劲才让这只麋鹿看向他们,因为这只麋鹿显然对于各种噪音非常习惯。最后这只鹿看向了喊叫的人群。麋鹿并不是东岸的原生物种。

28. 德尼罗对于这部电影引起的巨大争议非常紧张,他最后没有参加奥斯卡颁奖礼。他询问工作人员在颁奖礼的时候他能否躲在后台,被拒绝后他就呆在了在纽约的家里。(我的宝贝儿!!!)

29. 电影的制作人Michael Deeley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但仍然非常担心电影票房。他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像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有全球影响力演员,最后证明雇佣德尼罗是非常正确的选角策略:因为他几乎认识纽约全部的演员(罗伯特·交际花·德尼罗)。德尼罗抓来了梅丽尔,梅丽尔又带来了凯泽尔。德尼罗还说服了麦导到钢铁厂取景,并说服导演让演员们进入钢铁厂实习,来互相熟悉。

————也许未完————

一个人为何可以这样天真而世故,沉默而善语,锋利而圆滑,矛盾而统一,凶恶而稚拙,站在那里仿佛一望见底,你仔细看,你永远看不懂他。

 3 ) 猎鹿人

挺不错的片子,只是中段越南部分稍欠火候,讲来讲去落脚点还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距经典仍有一步之遥。

约翰·凯泽尔彼时与斯特里普正处于恋爱关系,正是在罗伯特·德尼罗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力保之下,凯泽尔才得以顺利出演这一角色,而这也成了他短暂演艺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拍摄完成后他即因罹患癌症而与世长辞。

 4 ) 刻意的越战片

片头的演职人员表长时间的黑底白字和音乐把人引入电影的世界,第一个穿过隧道的镜头更加强了影像世界的构建。开头几分钟人物出场快速集中,初步展示了人物身份性格和关系,但对观众不太友好,信息密度过大节奏过快,不太符合全片的调性。

全片时间较长、节奏较慢,看得出导演史诗巨作的野心,但结构略刻意,部分片段技巧有余、内涵情感不足。尤其是婚礼段落,全景拍得相当恢弘漂亮,包括合唱也相当震撼,多人的调度也展现了导演的功力。但部分人物关系交代含糊,只是用视听语言表现了联系却没有过多的解释,Mike.Linda.Nick的三角关系令人困惑,前史交代不明确,人物心理刻画不足。Mike归来后对Linda的态度朦胧,难以令观众产生移情感受。人物行为逻辑略迷,本是leader定位的Mike在第一次打猎时的反常行为没有足够的解释。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性格反而不如配角明确,想表现的复杂和矛盾没有自圆其说,显得故做深意。部分女性角色过于脸谱化、功能化,台词较少,心理和性格也展现不充分,如Steven母亲和Angela。

部分预示剧情发展的细节过于刻意,如婚礼上溢出的酒、Nick请求一定要带他回家,设计有余、自然不足。

俄罗斯轮盘游戏运用过多,虽然这些段落的确能很好控制观众情绪,但过多未免引起厌烦情绪,且符号化隐喻过于强烈,植入不够自然。巧合设计较多,对越南人的展现过于单一,削弱了故事的纪实性。

视听语言相当优秀,长镜头的运用十分出彩,但部分使用有炫技之嫌,临走前钢琴演奏的段落,每个人呈沉思状对厄运的预示效果不佳,也并未展现出性格和关系,使人物显得不够生动。

最后救Nick的片段形式感削弱了人物情感和立体感,行为略不符合逻辑,一个老兵居然还摇动已经中枪流血的人,错误过于低级。

可能越战片不是我的菜,全程云里雾里,除了视听语言真的很棒,其他部分都很懵。

 5 ) 稍微记一些细节

1.主角们的俄罗斯后裔身份

一群美国俄罗斯人被越共逼着玩俄罗斯方块,呸,俄罗斯转盘。

2.战前许诺flag

根据战争片定义,立托付flag的托付都很成功,如果尼克让麦克把自己带回来时加一个“活着”,按照规律他没准就可以活着回来。

3.称呼

Mike,Nick看起来都很美国,但最后Mike呼唤Nick的记忆时用的是尼古拉斯这个俄式昵称,也不同于尼克在医院是被问到的那个正式的俄文名字。Mike的朋友在他回来后和他碰杯时一次称呼是米沙,也是俄式昵称。所以俄式昵称是唤醒回忆的纽带?

除了Nick以外,其他人包括Steve称呼Mike都是Michae,Mike称呼Nick是Nicky,两人都是非常美式昵称。

美式还是俄式的昵称考虑到当时的背景,这群美国长大的俄国人可能从出生就打上矛盾烙印。

4.跳舞

婚礼欢庆中,当麦克看向琳达时,有个红发妹子在盯着他(可能是斯坦利说的那个麦克对她什么都没做的红发妹子),后来尼克把琳达塞给麦克去跳舞,自己和红发妹子跳,看到麦克把琳达带走去喝酒,表情有些微妙,仿佛自己兄弟终于能泡妹子了。

5.新娘

安吉拉在结婚时怀孕了,但史蒂夫和尼克发誓他没碰过她。斯坦利知道安吉拉的事可能从女朋友那里得来的,然后就到处嚼舌根。所以可能所有人尽管欢庆、热爱、祝福这对新人,包括神父,但所有人背后都知道(或嘲讽)新郎是“新”娘的接盘侠。

5.照片

导演在欢出发前送会,被俘虏时俄罗斯转盘,归来后保龄球馆处,背景中都有照片中的人目光在静静看着照片外的人。也不知道啥意思。

麦克在一边像个局外人一样安静灌醉自己时看着场上大家欢乐地跳舞,他看了几秒墙上尼克的照片,然后把目光落在跳舞的尼克和琳达身上,这时视角内,他与他自己的照片相对,中间是跳舞的这对情侣。琳达很快发现了这个目光,让她感觉有些不自在(这里梅姨演得真好!),她似乎感觉到麦克的那种“猎鹿人”目光,而她就是那个鹿。(但为什么要看尼克照片)

被俘的俄罗斯转盘局中,麦克背后是胡志明的照片,胡x明的目光仿佛在看向牌桌,桌子上有各种钞票、手表,与胡x明的宣扬可能形成了某种讽刺效果?而尼克是正对着麦克和麦克头顶的胡志明,所以他的视角下,两种割裂的冲突十分明显。

6.失忆

尼克看着窗外大兵尸体们被抬回国,被问到自己名字,父母名字时已经有些恍惚,被问到父母生日时突然情绪崩溃,大概是因为这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想不起过去的事情,而出发前他还有些忐忑地和麦克说自己非常热爱家乡这个鬼地方,所以要麦克“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不要把他留在那里”。

最后麦克找到他时,问他自己姓什么,尼克已经想不起来,麦克说“come home”,但这个最爱家的小子选择一枪崩了自己也没有回去,在回家机会摆在眼前时,选择永远留在越南。

7.自贡的大象

尼克在妓女家突然被街头的木雕大象吸引(我觉得这个木雕象是不是也有什么含义),然后说我要去抓个象,活也不干就跑了,但他跑下去也没抓象。联系到前面他喜欢各种各样的树,各种树的形状,难道象就是他认为在越南时树的最好的形状?

麦克在看到尼克寄来的钱和大象后,突然要史蒂夫回家,应该是因为他决定要去找尼克,而史蒂夫需要有人照顾,他没有时间留在这里慢慢让史蒂夫恢复,这样,万一他有什么闪失,史蒂夫可能余生都会呆在这里,逃避家庭,不如趁着他可以做到,逼史蒂夫走出阴影回到家中。史蒂夫本来非常抗拒,但很快屈服了,可能也是想到自己的命都是这个人救的……

8.麦克和尼克的对局

两次对局的映照性非常强,第一次对局,麦克是刚烈又狂热的,热烈鼓励尼克鼓起勇气开枪,舍弃人性的软弱,用两人的性命去赌两人活下去的概率。麦克在扣动自己扳机时是怒吼的,尼克是惊惧到崩溃边缘。两人一人一空枪。第三枪麦克打向越南人,是实弹。

第二次对局,麦克疲惫又恳切,他恳求尼克重拾人性,不要再开枪。麦克在扣动自己扳机时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吗?”“我爱你,尼克。”扳机扣得很慢,空枪响起,他松了口气。此时也是他与尼克一人一空枪。第三枪,尼克作为麦克的好友履行了麦克的“one shot”,实弹。

隔着40年的时代差距和400年的中西文化差距(就不用4000年了,多伤人),整个片子能让我切身感受的东西几乎不存在,因为和我的生活经历就没个一样的地方,我最多能感受一点……死亡危机感?

反正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我都不熟,还是从麦克的角度看吧。他本来是个不太安于现状的人,他在镇子里有些特立独行——喜欢一枪致命的捕猎,喜欢冒险,而且十项全能,体力方面做啥都挺优秀,可能还有些看不上(但完全没有鄙夷,只是客观评价他们哪里不行)其他几个平庸的伙伴。

精神上,麦克就像这群人当中的局外人,没有人完全理解他,但大家会推崇他(Stanley除外),尼克觉得麦克比较另类但正是这种另类给他安全感(尼克:我喜欢麦克的车,它让我感觉很安全),麦克强大的独立人格是尼克的精神支柱,这点在越南时尤为突出。麦克自己对这种亲疏也明明白白:我不愿意其他人打猎,他们不懂“one shot”真谛(就是在说这些人没有追求得过且过的平庸),我只和敏捷反应快的同伴一起(他看中尼克的条件,觉得是这群人里比较适合陪伴自己的),但没有你,我就一个人去上山打猎(虽然老子很欣赏你,但我也不是缺你不可)。

这种独立感让麦克不太喜欢融入到大家欢庆的场面,更愿意观察他们,然后一杯一杯把自己灌醉。婚礼上他和一直处在欢庆中心的尼克形成一明一暗的对比。不过麦克着实是个好人,天然的英雄,他很喜欢大家,可能胜于大家喜欢他,并且极端负责,他像个大家的守护者一样。

琳达在麦克回来后,说她希望尼克能和他一起,似乎大家都有种默认,麦克是守护那两个朋友的人,因为他很强。

然而,在被俘后,无论麦克多强,他们三个都是“鹿”,越南人的“one shot”是六分之一的概率,中了,一招毙命,不中,等着下一个六分之一。麦克经历了两轮的俄罗斯转盘,看分析,这可以隐喻那些躲过一场枪林弹雨又被拖到下一个枪林弹雨的士兵们。

而让这些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士兵们能主动愿意参与到下一场死战中的动力,就像麦克所表现的,竟然是为了活下去,只有和自己信赖的同伴一起战斗,自己和同伴可能死里逃生。这是战争的诡辩性。

 6 ) 猎鹿人

[电影] 《猎鹿人》
老晃 发表于 2005-7-14 12:20:31
 

    [猎鹿人] ★★★★
 
    片子几乎可谓冗长,足有3个小时,当中仅婚礼一场就大约用去30分钟,可看完一半,已经确信它是了不起的电影。
    奥斯卡获奖大片,能像这部这样名副其实的,最乐观也不超过半数。片子看得人很心碎,和《野战排》、《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绝然不同,它不刻意宣泄暴力,但暴力突如其来,只闪一下,就将一切尽数毁掉。

    片子里有好多动人的场景,也有不少令人心惊肉跳的段落,当中最刺激的莫过于德尼罗和沃肯之间的两次轮盘赌,但前后情绪不同,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悲怆。我感觉这片子最好的部分,就在于它能不动声色地煽情(把煽情蕴藏在极度的写实当中),这一点类似于拉斯冯的《破浪》。反战和反思战争固然是最大主题,但情感的主题——片中的友情更浓于爱情和亲情——恐怕尤为可贵和永恒,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对片尾的处理,我以为故事会结束于沃肯之死,那样很刺激,但太悲观,而且观众的悲痛无从宣泄,于是有了后面的葬礼,葬礼也不是结束,而是葬礼后的聚餐和唱歌。唱歌放在别的片子里放在别的地方,可能是太煽情了,但放在这儿,尤其镜头拉出一个远景,反而烘托出那种创伤无法弥合的巨大悲恸,这个处理实在是好,比德尼罗猎鹿放生的那一场,有更多的意思。
    这个电影,把友情讲得一点都不伪善,一点都不夸张造作,这个其实很难。
 
 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1120

 短评

陪上性命不足6/1的生还可能,最后总会遇到那颗逃不掉的子弹

3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糟乱、吵杂、冗长…要战争没战争,要越南没多少越南,哪里冒出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竟然拍出了另一部《好家伙》+《美国往事》!欢乐的极致,痛苦的极致,创伤的极致。战争回来后回避参加欢迎宴、再次猎鹿最佳时机选择空枪、葬礼后魂不守舍的悲伤…等片段堪为永不过时的影史瞬间。3小时前后观感反差最大的一部,结尾难受到瘫在影院座椅,后劲太大。如此难以遏制痛哭的结局,上一次看到还是《断背山》。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又臭又长

9分钟前
  • 𝐓
  • 还行

三人都是战争和国家意志的牺牲品,但是德尼罗会因为其表演风格而显得更像英雄一些,致使批判力度减弱。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麦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赋予了自己极高的戏剧性。不能满分的问题在于前后不一致的节奏,以及结尾尼基的死。前面节奏较慢,娓娓道来,耐心铺陈,转到越南后却突然加快了,中间还刻意隐去一些链接,反而没了厚重感。尼基的死编排的有些草率,艺术逻辑或叙事逻辑都不够完美。如果安排成他盯着麦克,朝自己连开三四枪死去,我认为会更有力量。结尾唱上帝保佑美国也是败笔。

10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战前人猎鹿,美国美如画。战后人如鹿,命如轮盘赌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1.战前、战斗、战后,这才是一场完整的战争;2.狂欢、友谊、未知、期待;恐惧、决断、背叛、绝望;疏离、内疚、畏惧、遗忘。有人因为战争成了英雄,有人渴望战争,但是更多的人厌恶、恐惧战争,更多的人不愿意在战后提起战争,那是一段不堪回首、渴望遗忘的回忆;3.战争,摧毁了人性中最温柔的部分。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8.2/10 69,298 votes Top 250: #138

16分钟前
  • Max
  • 还行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全让罗伯特德尼罗给演了

17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力荐

像《飞跃疯人院》一样,我竟然不愿意再看第二遍。

22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看的时候很折磨人

2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导演想说的是:你可以远离越南战场,却无法彻底摆脱它。它深刻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此片并未像通常的反战电影那样将立场落足于政治谱系的自由主义那边,而是对于将自家子弟送往战场的保守的美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予以了尊重。”……与简方达的恩怨或源于此。“ 方达是荣归的制片人,当时和胡志明拍过片。”西米诺回忆说,“她有较强的反美情结。奥奖当天,她都没正眼瞅过我,因为我早被贴上了极右的标签。我们曾搭乘同一部电梯,我试图向她道贺,可她转身就走开了。就我所知,荣归那片的原始剧本结尾被改动过,方达希望表现出美国的原罪。她有这个权力,她是制片人。……颁奖夜后我们从未说过话。 ”

2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好吧!没想到这也是部战争片。……可惜!最爱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没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我想如《巴顿将军》《猎鹿人》这样漫长的战争电影,要在电影院大屏幕看才能让我更有耐心认真看完吧?……原来那首<Can't Take My Eye Off You>不是「Muse」原创的歌曲啊!在影片听到惊喜了一下。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层层递进,典型的三段式,战前战中战后分别用大段篇幅叙述,看到结尾再回想起开头几个年轻人在小镇上的美好时光,对比效果分外强烈,战争给每一个平凡人带来的巨大创伤展露无遗。“俄罗斯轮盘”那一段看的好紧张。梅姨年轻时候真美啊,仿佛仙女下凡般。猎鹿人,不知是森林的猎手还是战争的猎物。

31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开头的婚礼无疑是场面中的经典片段

34分钟前
  • 力荐

我很想知道越南人当时是不是真把那游戏当娱乐了。片子太主观,但不是错。前戏虽然太长,但看20分钟就知道是好片子。克里斯托弗明显演得比德尼罗好,而片子开头把德尼罗的名字放在导演前面,就说明是靠他老人家赚票房的,因此硬汉形象从头撑到尾,审美疲劳。音乐好,但最后GOD BLESS AMERICA太好笑,弄半天是美国人被欺负了啊……

39分钟前
  • 丁丁|刘
  • 推荐

【B】还好我是ipad看的,不然肯定又是无数次暂停,铺垫实在是长啊……但后两个小时就很精彩了,俄罗斯轮盘等几场戏特别棒。导演想说的很多又处理的比较隐晦略过很多东西,导致我看不太懂ORZ。本来是想围观年轻的梅姨的,结果被年轻的沃肯大叔惊艳了,翩翩美少年啊

4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看了一晚,碉堡啊。很多场景单独拎出来都是格外震撼(猎鹿、俄罗斯轮盘、最后一场戏,等等)。当然加起来真的是很长。。猎鹿人最后都成了战争的猎物。沃肯大叔年轻时候美少年啊我勒个去,清秀得跟个女孩子似的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片段式的叙述,截取出战前-战斗-战后每个时期最强力的节点,我们看到战争改变了每个参战的个体,战争改变了小镇这个群体,所以战争改变了整体——美国;那场宏大的婚礼乍看或许只是一场华丽的展示,但看到结尾会发现那其实是一部反色的预言,就如同俄裔大兵死在俄罗斯轮盘赌下一般宿命。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 背景和铺垫冗长 叙事角度主观片面 切换生硬缺乏技巧 但是意象设置实在牛B 几乎任何一个段落都是大师级水准 两段轮盘戏神作 与猎鹿构成强悍对比呼应 音乐佳表演佳 沃肯之惊艳秒杀老罗和梅姑 和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优点比起来 那些缺点算得了神马呢 只能让他难言完美吧?

53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SIFF2020。片尾德尼罗收获了单独的一次掌声,但其实沃肯演得也很棒。开头接近一个小时的小镇婚礼狂欢更像是绝望来临前最后的欢乐,每个人都极尽所能地放纵着,越南被俘那段濒临死亡边缘的焦虑感非常折磨人。一枪毙命的对照让人心碎,片尾的葬礼反而不是很喜欢,但瑕不掩瑜。猎鹿人无法再扣下扳机,挚友逝去,创伤永存。

56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